初讀《異類》是在2016年5月9日,在書的首頁寫了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即便具有”異類“一樣的天賦,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也只能是一個平庸的人。
第一章: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成功者,換句話說,就是獲得這些特殊機遇的人,他們因此最終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富有者因取得了更多的減稅優惠從而變得更加富有: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獲得了更優秀的老師的指導,更多的關注,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第二章:一萬小時法則
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結論是:第一,根本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花比別人少的時間就能達到比別人更高的成就;第二,不存在”勞苦命“——一個人的努力程度比別人高卻無法比別人更優秀。
第四章:天才之憂(下)
如果你有一位能給你高屋建瓴的指導的父親,你肯定明白緊要關頭為自己談判的價值;如果你從小生活在紐約的民族文化中小學讀書,你就不會因為一棒劍橋教授準備處罰你而束手無策;如果你曾在哈佛大學讀物理,你會很容易與曾經在幾個街區以外的麻省理工讀工程的陸軍少校打交道。
第五章:喬·弗洛姆的三個啟示
1:父母的生活方式、父母所屬的階級,對子女的成才至關重要。
2:能賺多少錢并不是使我們快樂的最終源泉,是我們快樂的源泉是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讓我們實現自我。
3:做一份有創造性的工作是自主性、復合性、付出與回報關聯性的最佳組合,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比金錢更重要
第七章:飛機失事的族裔理論
1:我們取得事業成功的能力與我們的文化背景緊密相連。
2:改進自己與工作之間關系的機會
3:文化變革的案例——在通向職業成功的道路上,除個人努力以外,我們所處的文化、歷史和外部環境對我們能否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
第八章:稻田與數學
1:本書所涉及的成功的案例均是那些比同輩更加努力工作的個人或團體。比爾·蓋茨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沉迷電腦,比爾·喬伊也一樣。甲殼蟲樂隊話了數千小時在漢堡練習演出,而弗洛姆在機會降臨之前,已經在不入流的并購訴訟生意上打拼多年。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產生的文明的精華是,通過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貧窮中尋找人生的真正價值。
2:怎樣做才算是勤奮:當面對一道難題做不出來放棄之前會花多少時間思考,他得到的答案從30秒鐘到5分鐘不等,平均兩分鐘;成功就是堅持不懈,就是頑強不屈,就是別人花30分鐘就放棄的事你卻花22分鐘去思考的堅定信念。
第九章:瑪麗塔之幸
1:裕家庭孩子與貧窮家庭孩子的差距主要是在非在校時間內形成的。
2:父母教育方式的差異的確造成了孩子們之間的差別。
3:”協同培養“的原則教育孩子,帶他去博物館,在各類輔導課程中報名,參加學校的夏令營。他在家有很多書可以看,所以他不會覺得無聊。他的父母視孩子充分接觸社會為己任。因此暑假過后,小威廉的閱讀和數學成績大幅提高就不足為奇了。
PS:環境問題,教育問題
4:對于成績不佳的孩子,學校教育遠遠不夠。
5:學生無論貧富,經過同等努力,成績提高的幅度是一樣的。
6:放慢節奏可以使學生學的更多,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更深刻。我上課也可以更放松,并且有時間與孩子們做游戲。學生們可以問更多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我向他們解釋問題,學生遇到不清楚的也有時間查資料,不會有時間壓力。
7:機遇之歌——要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就必須犧牲自己的部分個性。
8:“異類”是那些獲得特殊機遇的人們——是那些耐心等待,當機遇到來就當仁不讓把握住機遇的人們。
9:做一項有意義的工作可以給人帶來多么不可思議的影響。
尾聲:故事來自牙買加
比爾·蓋茨本可以安心接受天才的稱號,沒必要在回顧人生歷程的時候表現出謙卑:“是的,我是幸運的。”他之所以如此回答是因為他明白自己的成功的確因為幸運:沒有湖濱學校電腦俱樂部在1968年為他提供電腦,就沒有他今天的成就。無論是冰球運動員,比爾·喬伊,羅伯特·奧本海默還是任何意義上的超長之輩,都無法目空一切的說:“我的成就完全依靠我自己”。他們都是歷史與環境的產物,是機遇與積累的結晶
PS:讀完這本書,書中舉了比爾蓋茨、喬伊的例子,以及用真實的數據讓我了解到,成功,不僅僅靠個人努力,其中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具有不可操控性。"一萬小時定則"讓我明白根本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花比別人少的時間就能達到比別人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