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上班時,順手拿了新買的一本書,打算在閑暇之余看看。按往常的習慣,我會把書裝在塑料袋里,這樣的話不會顯得那么的招搖,因為這年頭拿本書走在路上,會招來很多異樣的目光。今早走的急,也就隨手拿上了,暗自慶幸一路上也沒有碰到熟人,可不巧的是快走到單位門口時,偏偏撞見了一個不太熟的一個熟人,他看到我手里拿的書,眼神怪怪的說了句:“上班還拿書看哩?”我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勉強的做了個不自然的微笑,算是跟他打了個招呼。
其實我也能理解這位熟人看到我拿書時帶給他的震驚和不屑,畢竟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誰還會靜下心來去讀一本書,讀書早已不是高尚的事情,反而顯得有些跟不上潮流。
這也難怪,每到一處,你看到的都是打電話、低頭發短信、刷微信微博或打游戲的人,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
當你穿梭于城市的每一條街道,你會發現這個城市最繁榮的娛樂業就算麻將館和網吧了,你很難發現有那么一家書店,即使有,又有幾個人在哪里安安靜靜的讀書。中老年人參與打麻將,青年人上網,少年兒童看電視。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他的著作《低智商社會》一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這話絕不是危言聳聽,一個不讀書的民族出路在哪里,希望又在哪里?
眾所周知,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在猶太人眼里,愛好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
在這個金錢至上,人人都向“錢”看的時代,讀書到底能給我們帶來的是什么?作家麥家曾說,掙錢再多全在身外,讀書再少都在心里。那些堅持讀書的人,心一定是飽滿生動的,最終也會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女神三毛也曾經在《送你一匹馬》里說過這樣一句話,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很多人都讀了多少年的書,但讀書也并未讓他們的人生成功逆襲,從此過山富足和體面的生活,反倒在生活中屢屢碰壁,在一次次的失敗之后,他們說讀書沒用了。
社會中不乏各種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還有這幾年盛行起來的拆二代,甚至還有死二代,他們坐享其成,不用努力,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成為億萬富翁、高官、大明星。在顯然不公平,不對等的社會現狀下,那些想要為了改變自己命運而發奮讀書的年輕人們,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似乎找不到支撐的理由了。
但是這個世界從未因你說讀書沒用而有所改變,也更不會因為你抱怨讀書沒用而對你有所眷顧。讀不讀書是你自己的選擇,埋不埋怨是你的自由,但你的怨天尤人卻對你和這個世界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改變。
多少人曾經是否無數次的在心里問過自己:讀書到底有什么用?讀書到底能給我帶來什么?
在這個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時期 ,讀書的確是變現最慢的,也不可能直接帶來財富的提升。
讀書只是一種思考與認知,它能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 ,更好的了解這個世界。
讀書可以讓我們的心沉靜下來,姿態低下來,更加的謙遜溫和。
讀書可以讓我們變得心胸開闊,不再那么的斤斤計較。
讀書會讓我們的眼界變得更高一些,讓我們變得更加的睿智,不再那么的庸俗。
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實則是知識改變了你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對每一件事的態度,在歲月的流逝中,它會把最美好的運氣融進你的生命中。
讀書的人生和不讀書的人生究竟差在哪兒呢?這也許很難說得清楚。
只記得楊絳先生曾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
讀書的大概意義就是在讀書時體驗百味的人生,在生活中感知讀書的暢然恬淡。
這個時代過于喧囂,很多人被排在了沙灘上,也許喜歡讀書的人不少,但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人卻不多。
唯一的做法是:對抗喧囂。
但愿有一天,城市中書店越來越多,按摩店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