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一“拒”、一“吞”盡顯豪邁彪悍,但使魏延青史留名的話題,確是在蜀漢北伐時提出的“子午谷奇謀”。
陳壽是個惜墨如金的人,卻對魏延的策略留下了記錄:“率領一支萬人部隊,和諸葛亮分道出發,會師于潼關”,倒是裴松之引的《魏略》詳細提到了這一策略:
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魏略》原文
當時,夏侯楙坐鎮長安。諸葛亮在南鄭商議用兵策略,魏延是這樣說的:“我聽說夏侯楙是魏主的女婿,膽怯無謀。您借我魏延五千精兵,再有五千人背負糧草,走子午谷,不出十天就能抵達長安。夏侯楙得知我魏延突然殺到,必定乘船逃跑。長安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太守,軍事上缺乏主事的,不足為慮。曹魏建在橫門糧倉再加上搜集散民的糧食,足以供應糧食了。等他們的援軍得到消息再從東方趕來,少說也得有二十多天。有這功夫,您從斜谷出發,也足夠趕到的了。到時候,咸陽以西都可以一舉而定。”——白話文原文
魏延提出計謀后,諸葛亮并未予以才難,認為太玄乎太危險。依原定計劃安安穩穩走大道,一樣能夠平取隴右,十全必克,所以就沒同意。
后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北伐失利蜀軍狼狽撤退,一大波人的眼睛瞪了起來,回頭一扒拉說諸葛亮若采用魏延的策略,第一次北伐必定成功。
但事實果真如此么?
戰爭,從古至今一直存在,揭開所有的帷幕之后,無非兩種戰爭模式——消耗戰和癱瘓戰。
消耗戰:交戰雙方堂堂正正的對峙,你來我往砍的不亦樂乎,這是消耗戰。
癱瘓戰:從不正面交鋒,專挑指揮部、后勤部、通訊部打,一旦成功任憑兵多將廣也白搭。
舉個簡單的例子,德軍在進攻波蘭時,憑借機械化裝甲部隊與空中力量組成的立體化閃電戰,波蘭守軍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德軍擊破,這是典型的癱瘓戰。美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被日軍瘋狂的戰術進攻打得頭破血流,后來尼米茲改變了策略,不再試圖一口吞掉聯合艦隊,他開始跟山本五十六拼艦船、拼飛機、拼彈藥、拼補寄、拼財力。這種打法看似很笨,而且相當燒錢,但效果很顯著,橫行天下的聯合艦隊最終敗在了美軍的財大氣粗上,而這是典型的消耗戰。
在原子技術與科技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今天,癱瘓戰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世界各國都在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特種部隊,而且視為國家級最高武力的象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兩軍幾百萬士兵橫沖直撞的砍殺場面,在現代戰爭中出現的幾率越來越低,更多的是作為戰略威懾力存在。
讓我們回到三國時代,諸葛亮北伐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曹魏兩線作戰的劣勢,贏得對隴右蠶食與反蠶食的時間,這屬于消耗戰的范疇。而魏延兵出子午谷,企圖以破襲曹魏西部指揮樞紐和占領后勤中心長安,這屬于典型癱瘓戰。
消耗戰和癱瘓戰對于軍隊的要求有很大區別,參與癱瘓戰的軍隊,無不是萬里挑一的死士。
所以縱觀世界戰爭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大多以消耗戰為主。
不過,癱瘓戰的形式,倒是頻繁地出現在戰場上。
“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的說法由來已久,出奇兵破襲敵人指揮部,致使敵軍自亂陣腳而退兵的例子比比皆是。
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引用癱瘓戰的各種衍生版本。亞歷山大對波斯的幾次著名戰役,均是癱瘓戰的經典之作。
所以,諸葛亮跟魏延的分歧就在于,兩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諸葛亮是典型的軍事參謀長,在草廬躬耕的時就無時無刻不在籌劃天下大勢的戰略藍圖,而在前線提著刀砍人的幾率為零。所以,諸葛亮腦海中的戰爭計算公式,都是以最小代價、最穩妥的方式奪贏得勝利,這是圖紙派軍事家的固有思路。
魏延卻正好相反,大頭兵出身,所謂戰略藍圖在他眼里不如一把好刀,他所想所慮的是怎么能把敵人的腦袋砍下來又不被敵人砍腦袋。所以魏延的漢中太守,說是一步一個血腳印踩上來的也不為過。子午谷奇謀在魏延眼中,不過是一次冒險的癱瘓戰而已。
從諸多角度來看,正因為諸葛亮是諸葛亮,魏延是魏延,身份出身不同,所以魏延看重的,恰恰是諸葛亮所忽略。
上大學期間,曾閱覽過《中國軍事通史》,恰好有子午谷奇謀的比對,大體有4個必然要素:
1、魏延10天能到;
2、夏侯楙逃跑;
3、糧食來不急堅壁清野;
4、諸葛亮能在20天內趕到
書上所記載的比對結果是,4個要素湊全的可能性為零,但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我都得說一句,根完全錯了!
書中比對的第一條要素,引用的是曹真南伐漢中時,張郃走子午谷兩個月還沒走出來,以及諸葛亮自己最后一次北伐大軍出斜谷用了兩個月時間,來論證第一和第四的不成立。
實際上這件事情,但看引用的兩條數據,什么也論證不了。
原因就是:行軍的步伐受諸多因素影響,同樣的路同樣的人,在不同的干擾因素下,速度是不同的。
三國時期最擅長快速奔襲的名將,就是夏侯淵。
有道是“典兵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這速度在當時絕對算是開了外掛。
不過夏侯淵的進攻路線,從來都是中近程,遠程奔襲根本達不到這樣的速度。因為人和馬得有吃有喝,人可以用意志控制,但馬就不會那么智能了,但是若是像蒙古騎兵那樣,一個人四五匹馬,馬累死了就換一匹,遠程奔襲才有成立的可能。
蒙古騎兵的作戰方式也是千古一絕,從沒有后勤運輸隊一說,渴了喝馬奶,餓了喝馬奶,所到之處人畜不留,見什么殺什么,有什么吃什么。
在三國時期,要想提高軍隊的行進速度,只有一個辦法,在軍隊行軍的路上,預先建立糧食補給站,這樣你的軍隊就不必等待慢騰騰的后勤隊伍。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張郃從南陽沖擊隴右的速度快得驚人,就是因為張郃急行軍趕到長安,攜帶充足的口糧,再急行軍沖擊隴右,因為可以在上邽得到糧食補給,所以張郃根本沒必要理會后勤隊伍,行軍速度自然快的驚人。
回到剛才的話題,無論是曹真還是諸葛亮,要想攻打敵國,就沒張郃這種國內行軍的糧草補給優勢。他們只能在大軍的屁股后頭拉著糧車,一點一點哼哧哼哧慢慢兒蹭,他們的步調快得起來才怪。
而魏延當時要求的行軍步調,和張郃一樣,都是不需要后勤補給的急行軍。魏延打算掠奪曹魏在橫門的糧倉,還有就地征收當地老百姓的糧食,來實現補給的問題。這一點,有別于諸葛亮和曹真后來純靠自己運糧,所以書上用這兩條例子比對魏延的行軍速度,是極為不合理的!
魏延常年駐守漢中,對氣候很熟,他提議子午谷奇謀時,還沒有進入雨季,修路、補給的問題統統都沒有,所以我認為第一、第四條完全可行。
至于第二條,我不用多說,你們可以自己查一下夏侯楙。
只要看這人傳記就知道,他不是一般的廢。懂不懂打仗不重要,核心問題是夏侯楙是駙馬爺,國家的制裁之劍落不到他頭上,別人守城失敗會被追究責任丟了腦袋,他完全沒有這個顧慮。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義務就沒有責任,魏延說他會逃跑,是有情報基礎的。
魏延是相當了解這位駙馬爺,夏侯楙逃跑的可能性非常大,即便不跑撐死了就是縮桌子下面瑟瑟發抖。
所以,軍事通史一書所駁回的四點,已經被證實了三點,這個計劃具備很強的實施性。
讓我們再端詳一下子午谷奇謀的要義:
魏延和諸葛亮分兵兩路,自己率一萬人出子午谷,輕裝急行軍,10天抵達長安,同時諸葛亮出斜谷,也是輕裝急行軍,20天抵達長安,完成會師。大伙兒都不帶糧食,完全依賴抵達曹魏境內之后的就地補給和占領曹魏的糧倉,因糧于敵。
子午谷奇謀,險到了極點,妙到了極點。
最險的,就是甭管魏延的別動隊,還是諸葛亮的主力軍,全都輕裝急行軍,除了口糧,不帶任何多余的輜重。
最妙的,就是目標直指曹魏西部戰略中心——長安。
拿下了長安,什么都有了,因糧于敵,我什么都不用帶,單單帶著兵來就足夠。拿下了長安,你曹魏在關中就再沒有回旋的余地。魏軍要想來打,還要從關東(函谷關以東)派兵,糧草更是從關關東哼哧哼哧的駝過來。
主客之勢,瞬間扭轉!
這,就是魏延子午谷奇謀的中心思想。
那么,按軍事通史的要求,再談一下堅壁清野的問題,之所以最后談這個問題,因為老七是食品工程出身,有幸學習過糧食儲備這門課程,在這個問題上老七最具發言權。
很多人說過,夏侯楙就算被魏延打跑,臨走來個“冬天里的一把火”,把糧食燒干凈了再跑也不遲。即便魏延占領長安,沒糧食你照樣歇菜!
是,道理上如此,但據專業人士來看(糧食儲備課代表),完全兩碼事。
早在戰國時,城池內的儲備糧窖已經具備防火、防潮的功能。我在西安待過一段時間,對糧食儲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洛陽看看古代倉儲結構和殘留的倉儲谷物,保留得很完善。
不感興趣的朋友,聽老七啰嗦一下,古代城池內的儲備軍糧是這么放的,先在地下掘一個漏斗形的地窖,然后在地窖壁上打上一層防潮材料,接著往里放糧,放好一層后,再打上木支架,在上頭鋪一層木板,再把防火材料放在木板上面,然后,再放一層糧,再打支架做隔斷……
如此循環往復,每個糧儲地窖都是這樣一層層的隔斷中間堆積著一層層的糧食。取糧食的時候,一層一層的取,取干凈了一層,再拆毀隔斷取下頭的一層。
很多朋友會問了,這么儲存糧食不是逗比嗎?
額,怎么說呢,假使敵人要搞破壞,他會哭的.....如此麻煩和嚴密的設置,就是為了軍事防御。
所以說,想一把火燒了糧倉?做夢去吧。
你點火燒了地窖最上頭一層糧食,下頭隔斷把底下的糧食保護的好好的。然后你再燒光一層,再扒開燒焦的糧食,挖開下一層隔斷,再點火,再扒開,再挖開,再點火……
燒糧倉的工作應該很痛苦,不過夏侯楙同學估計痛苦不了多長時間,因為他不必趕時間燒完糧倉坐小船跑路——魏延早進門了,說不定還拍拍他的肩膀,遞給你一火把:“燒吧,駙馬爺,再燒三個月你要能燒干凈這糧食,爺不姓魏,跟你姓夏侯。”
本文講到此處,魏延子午谷奇謀的要義已全部理清。
險到極點,也妙到極點。因為目的巧妙,所以只能險途,也因為險,才格外顯得妙。
子午谷奇謀能否采用,并不在諸葛亮能力和素質,而在諸葛亮的性格!
諸葛亮性格謹慎持重,如此險中求勝的計劃是絕對不對胃口的,他追求的是萬全。
如果,換成孫策這樣兇悍恃勇的性格,那就對了胃口,十有八九就當場拍板了:“娘的,干他奶奶的這一票!”
雖然介紹了這么多,但我決不是說,子午谷奇謀一定勝過了隴右祁山。
風險和追求的成果是成正比的,魏延追求的成果如此輝煌,自然風險就比較大。相比較而言,諸葛亮利用曹魏兩線作戰的弱勢,分步蠶食也并不是戰略性失誤,如果不是馬謖如中國足球一般臨門一腳掉鏈子,成功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子午谷,還是隴右祁山,本質上沒有好壞的區別。好比有人喜歡看足球,有人愛看選秀,其看電視消磨時間的本質是一樣的。
無論選擇哪一種方案,實施不好,一樣得卷鋪蓋回老家。不過,選子午谷的同志們就不用想回老家了,被曹魏包圍殲滅,回的是姥姥家.....
不過最后我得說,如果要我來選,我還是選擇子午谷,輸贏就這一把,要么輸個內褲不剩,要么賺個盤滿缽滿,不覺得很有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