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兩歲以前,楚妞是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可人兒,乖巧可愛,慷慨大方,玩具、食物都樂意分享;兩歲以后,突然開始變得“小氣”,不準其他小朋友動她的玩具,不愿意和別人分享食物。起初,楚媽表示理解,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耐心地等她度過這個階段即可。但是,隨著楚妞一天天長大,依然不愛分享,小伙伴到家里玩,只要碰到她的玩具和書她就立刻發脾氣,楚媽心里開始警鈴大作,也開始琢磨怎樣做才會讓她樂意分享、享受分享帶來的快樂。
前兩天,因父母去外地辦事,楚妞的小伙伴阿龍到家里住了兩個晚上,阿龍對楚妞的玩具和書都特別感興趣,楚媽便趁機讓楚妞體驗到了“適度分享”的快樂,合理地解決了她和阿龍之間關于玩具、食物的問題。
情景再現
第 一 天
當楚妞知道可以和阿龍一起回家時,特別興奮,說話聲音的分貝都高了許多。一路上,兩個小伙伴嘰嘰喳喳說個沒完,嘻嘻哈哈笑個不停,開開心心地回到了家。
進家門以后,阿龍一眼就“瞄上”了放在沙發上的小豬佩奇玩具,很是喜歡,徑自走過去拿起佩奇玩偶開始玩。
楚妞剛才還沉浸在興奮中,但是看到阿龍拿了佩奇后立刻開始生氣,沖上前去一把奪走,說:“你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玩我的玩具。”
阿龍被嚇了一跳,趕緊小心翼翼地問:“你同意我玩這個玩具嗎?”
楚妞手里拿著佩奇的塑料玩偶,堅定地回答:“不同意。”
楚媽在旁邊看到了這一幕,對楚妞說:“阿龍是小客人,你是小主人,你要大方一點。”
楚妞才不理會這一套呢,一臉生氣地站著,默不作聲。
阿龍很無奈,自我安慰地說:“那我就玩其他的玩具吧!”說完,他就拿起一本放在地墊上的繪本看了起來。
第 二 天
有了昨天的教訓,今天楚媽在接兩個小伙伴回家的路上,和他們各做了一個約定。
和阿龍的約定內容是“如果想玩楚妞的玩具,一定要提前問問楚妞同不同意,只有楚妞同意了才可以玩。”阿龍表示愿意遵守約定。
和楚妞的約定內容是“如果有些玩具不想給阿龍玩,可以回家后找個箱子收起來,沒有收起來的就是愿意分享的玩具,不可以‘小氣’地不給阿龍玩。”楚楚表示不置可否。
回家后,楚妞并沒有開始收拾玩具。(楚媽在路上就料到了她會這么做,但是并不點破,讓楚妞自己去體驗后果)
兩個小伙伴狼吞虎咽地吃完飯,開始在客廳里你追我趕地玩了起來。
玩了一會兒,阿龍跑進了臥室,出來的時候手里抱著一個毛絨玩具,楚妞一看,生氣地大喊:“媽媽,阿龍抱我的云寶。”(云寶是《小馬寶莉》中的角色,也是楚妞最喜歡的,每天晚上抱著睡覺。)
喊完以后,估計是為求得心理平衡,她到餐桌上抱起一盒餅干,兇巴巴地說:“不給阿龍吃。”說完,抱著餅干就去房間里了。
楚爸看到她生氣了,趕緊跟著進了房間,試圖安慰安慰她。
楚媽也跟著進去,走到楚妞跟前,蹲下來看著她,說:“你現在很生氣,因為阿龍沒經過同意就抱了你的云寶,所以你決定餅干不給他吃,對嗎?”
楚妞氣鼓鼓的,點點頭。
楚媽說:“媽媽給你兩個建議,你愿意聽嗎?”
楚妞又點點頭。
楚媽接著說:“第一,餅干可以不給阿龍吃,但你剛吃過飯,只能吃一包餅干,其余不吃的餅干媽媽幫你放到架子上;第二,吃完餅干,我們一起找個紙箱把你不愿意分享的玩具收起來,收到另一個房間里面,好不好?但是,媽媽也要和你講好,沒有收起來的就是愿意分享的玩具,就不可以‘小氣’地不給阿龍玩。”
楚妞同意了,打開一包餅干開始吃。
楚媽說:“你可能得在這個房間把這包餅干吃完了再出去。”
楚妞問:“為什么?”
楚媽回答:“因為阿龍沒有啊,他看到你吃餅干會嘴饞的。”
吃著餅干,楚妞的情緒好了很多,沒那么生氣了,想了一下,就說:“那我們還是給他一包吧!”
楚媽聽了,特別開心地抱了抱楚妞,說:“你愿意和阿龍分享你的餅干,真是很大方的行為,你自己要為自己感到驕傲。”
楚妞偷偷地笑了。
吃完餅干后,楚妞找了個紙箱開始收拾玩具,把她很珍愛的小豬佩奇、小馬寶莉的系列玩具都收了起來,送到了另一個房間的柜子上。
收完后,在楚爸的帶領下,她也遵守了約定,和阿龍在客廳里開心地玩起了卡拉OK麥克風玩具,邊唱邊跳,兩個小伙伴的臉上樂開了花。
楚媽說
(1)孩子也有自己珍愛的玩具,不要強迫他和別人分享。強迫分享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厭惡分享行為,所以,楚媽提倡“適度分享”,允許孩子提前收起他最珍愛的玩具,給孩子一點保留的空間。對于孩子來說,玩具的分量如同限量款LV包包和保時捷跑車對于成人的分量,試想一下,假設別人要用你的限量款LV包包、開你的保時捷跑車,你會心甘情愿分享出去嗎?所以,我們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尊重孩子的選擇。當然,也要提前講好,沒有收起來的就是可以分享的玩具,就不可以“小氣”地不給其他小朋友玩。
(2)當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為時,一定要給予恰當的鼓勵。德雷克斯曾說過很多次:“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一旦孩子有了分享行為,就要及時給予恰當的鼓勵,讓孩子體驗和小伙伴“分享”帶來的快樂。你可以說“做得好”,而不是“好孩子”,因為第一句指向了分享的行為,而第二句則指向了做事的人;你可以說“你要為自己感到驕傲”,而不是“我為你感到驕傲”,因為第一句承認了孩子的成就,鼓勵孩子為自己而改變,而第二句則是評價,導致孩子尋求他人認可,為別人而改變。理解“鼓勵”與“表揚”的區別,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鼓勵。
(3)在睡前的特殊時光中和孩子分享情感體驗。“分享”并不單純地只是食物、玩具和書籍等具體物品,也可以包括孩子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睡前的特殊時光是很好的分享時間。和孩子一起躺到被窩后,讓孩子說說白天發生的最開心和最傷心的事情,之后你可以說說自己最開心和最傷心的事情。當你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事情時,孩子就會尤其感到價值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