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詩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淡
六十六、詩之意與語
【原文】《漫齋語錄》曰:“詩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淡。”余愛其言,每作一詩,往往改至三五日,或過時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獨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領解。朱子曰:“梅圣俞詩,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何也?欠精深故也。郭功甫曰:“黃山谷詩,費許多氣力,為是甚底?”何也?欠平淡故也。有汪孝廉以詩投余。余不解其佳。汪曰:“某詩須傳五百年后,方有人知。”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難傳,何由傳到五百年耶?”
[譯文]《漫齋語錄》中說:“詩歌用意要力求精深,下語卻要平淡。”我愛他的話,每寫一首詩,往往要改三五天,或過一陣再改。為什么?求詩意的精深,是一半功夫;求語言上的平淡,又是一半的功夫。詩意如果不精深就不能超凡脫俗,語言如果不平淡就不能讓人人理解。朱子說:“梅圣俞的詩,不是平淡,而是枯槁。”為什么?這是欠缺精深內涵的緣故。郭功甫說:“黃山谷的詩,費了許多力氣,說的是什么?”為什么?因為黃庭堅的詩太缺乏語言的平淡了。有汪孝廉投詩給我。我不懂它好在哪里。汪孝廉說:“我的詩要傳到五百年后,才能有人賞識。”我笑著說:“人人都不能理解詩意,連五日都難傳;憑什么傳到五百年之久啊?”
[筆記]袁枚老先生在這里,如何構詩、作詩和改詩及待詩。遵守和推崇 “詩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淡。”即作詩不僅立意要精深.而且下語還要平談。
《漫齋語錄》曰:“詩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淡。”
余愛其言,每作一詩,往往改至三五日,或過時而又改。
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
非精深不能超超獨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領解。
朱子曰:“梅圣俞詩,不是平淡,乃是枯槁。”
何也?欠精深故也。
郭功甫曰:“黃山谷詩,費許多氣力,為是甚底?”
何也?欠平淡故也。
有汪孝廉以詩投余。
余不解其佳。
汪曰:“某詩須傳五百年后,方有人知。”
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難傳,何由傳到五百年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