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保利·央華制作的連臺戲《雷雨》《雷雨后》是我非常期待的話劇。2020年12月19日和12月20日那個周末在天津大劇院歌劇廳連演兩天。因為經典,本來心想這樣的收年大戲真不錯,結果看完個人覺得實在是不好看,但還是想說說為什么會覺得不好看。
? ? ? 《雷雨》和《雷雨后》之前就在北京演過幾場,朋友發現天津大劇院的開票信息之后,我們在第一時間買了票,位置是14排。眾所周知,《雷雨》是曹禺于1930年代創作的話劇劇本,中學課本里也收錄了選段,可謂是中國話劇中的經典。《雷雨后》則是曹禺的女兒萬方女士創作的話劇劇本,內容與《雷雨》相關聯。《雷雨》是下午兩點半開演,全程三小時,無幕間休息。《雷雨后》是晚上七點半開演,全程一個半小時,無幕間休息。如此時長的劇目如果精彩的話,會看得非常過癮,如果不太好看的話……
? ? ? 這次的連臺戲導演是法國人,三位制作人中也有兩人是法國人,看到這個陣容基本就能想到主創中融入西方人帶來的創新與沖突。
? ? ? 我最近又一次通讀了《雷雨》的劇本(《曹禺精選集 雷雨?北京人》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年),覺得這次央華戲劇的《雷雨》本身是比較忠實于劇本的,并沒有對1930年代的臺詞進行修改。當時的語言習慣放到現在略顯生硬,但并不影響觀眾理解劇情。結尾部分有修改,主要是因為法國主創設計的極簡舞臺的限制和導演對于最終呈現的理解與原著有差異。整體感受是編排不夠流暢,情節比較生硬又很拖沓。對一個劇本的理解可以有很多種,我們一般認為《雷雨》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其中愛情的橋段只是工具,重點在于批判,那么法國導演顯然不覺得劇本本身的社會性是重點,而是導演了一出亂倫虐戀“瓊瑤劇”。怎么導演是導演的自由,那么我個人覺得法國導演的創新性編排并不好看,也不高明,且這種創新并沒有提升文學作品的思想性或者文學價值,同時又不好看,所以當然不能昧著良心說這種創新是成功的。
? ? ? 《雷雨后》的內容就更加神奇了,個人覺得有些莫名其妙。《雷雨》原本是有“序幕”和“尾聲”的,但在央華制作的《雷雨》中并沒有呈現。反而在之后的《雷雨后》中進行呈現。《雷雨后》主要呈現了老爺周樸園到宅子里看望瘋掉的蘩漪和失去兒子女兒后的魯侍萍,但是對于下午場《雷雨》中每個人物的結局呈現并不完整,且與蘩漪同處一個屋檐下的魯侍萍在原著中應該也是屬于精神失常的,在《雷雨后》中的呈現卻是正常人。個人覺得萬方女士不至于到消費自己父親經典作品的程度,但是《雷雨后》的創作顯然是不成功的。如果說是同人劇,可主要情節是《雷雨》的“序幕”和“尾聲”;如果說是番外篇,但是90分鐘里有50分鐘都在重復下午場《雷雨》中的情節,最后強行將主題定調到“和解”上,就好像用90分鐘讓觀眾欣賞了一出閱讀理解,所以意義在哪里呢?我若說每個人對《雷雨》的理解都可以不同,那么《雷雨后》所謂的“和解”就沒有意義了。如果讓我說《雷雨》的結局就應該是“和解”,那我也說不出來,因為我認為《雷雨》的悲劇帶來的思考是“批判”。最關鍵是這個大型閱讀理解并不好看,坐在我旁邊的姑娘雖然不認識,但是晚場也遇見了,她買的也是套票。下午場劉愷威上場的時候她還興奮了一下,出去上廁所之后回來,還問我中間演啥了,晚場睡得可香了。
? ? ? 下午場《雷雨》的上座率接近100%,等到了晚場的《雷雨后》基本上就不到60%了。《雷雨》和《雷雨后》的觀眾基本上都是從小朋友到老年人覆蓋了全年齡段。我和小精靈坐在14排,正好是我們所在區域的第二排,基本可以看清楚演員的表情,且一排前面腳下的安全指示燈不會晃眼。
? ? ? 跟大家說實話,這兩臺戲帶給我的最真實感受就是在劇院里坐不住,但是因為花錢了,還是要看完。出了劇院跟小伙伴們討論了一下,要吐槽的地方太多了,以至于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讓我有些無處下嘴。因為這兩部戲從情節、轉場、臺詞、演員現場呈現、燈光……沒有一個不出問題的。當然我最后非常努力地找出了一個優點,多么令人感動。
? ? ? 先從《雷雨》說起吧。我們是開演前三分鐘進的劇場,當時飾演魯貴的演員就已經在舞臺中間擦鞋了(笑)魯貴在周家的戲份都穿著西裝,作為男仆人,服裝的安排可以理解,但是他的腳上穿著一雙布鞋,我盯著看了很久。導演如果是想表現魯貴雖然身著西裝人模狗樣,但作為周家的奴仆,腳上的布鞋與手上擦的老爺少爺的皮鞋終究不同。那么這里的服裝設計是可以理解的。
? ? ? 從舞美來看,灰白色大理石質感的場景和純白色的桌椅突出極簡風格,我的理解是讓觀眾自己想象場景。舞美突出了前衛性,我覺得在可理解范圍之內。
? ? ? 魯貴是一個非常唯利是圖,嗜賭如命的形象。沒有所謂的價值觀,誰那能撈到錢就諂媚,在自己的工作受到威脅的時候,不惜用周宅的“鬧鬼”(實為周萍與蘩漪幽會)來威脅蘩漪,可以說是典型的小人。其實曹禺先生在劇本里特地強調了魯貴的好色,話劇中沒有特別突出魯貴的這個特點。
? ? ? 一開場很長一段戲都是魯貴和四鳳父女倆的戲。魯貴和四鳳的兩位演員都很好,開場很流暢。四鳳身著布衣布鞋,形象非常樸實。但是演到最后,因為導演要強調愛情,于是四鳳跟隨情節變為了大少爺周萍的愛人、二少爺周沖的暗戀對象、周萍后母蘩漪的情敵眼中釘,整個變身成偶像劇人見人愛的女主角。
? ? ? 在第一場戲中最令我大跌眼鏡的是轉場。魯貴和四鳳的戲份結束后,接下來是蘩漪和周萍分別下樓,按照原劇本上寫的,場景應該還是周家宅子的客廳,沒有需要變化的地方。但可能因為之后舞臺構圖的需要,所以桌椅位置需要改變。舞臺上的桌椅都是帶輪子的,可以移動,就跟會議室那種桌子一樣,輪子上有個小開關。想知道我是怎么坐在14排還知道這些的么?因為轉場的時候,舞臺上燈光只是變暗,并沒有完全黑掉,然后飾演四鳳的演員在非常突兀的有點搖滾的音樂聲中,開始各種推桌椅。推完還用腳踩一下輪子那個地方,用來固定(捂臉)我當時看到這個場景的時候都傻了,第一個轉場就這樣?我當時還在心里找合理的理由,還在想這就是后現代風格嗎,什么都在這解構,是想讓觀眾看看是怎么轉場的嗎?還是想塑造四鳳的丫頭身份,于是讓她推桌椅呢?我在震驚中看著四鳳推了大概一兩分鐘的桌椅,非常莫名其妙,最后感覺還是沒有這個必要吧。而且帶滑輪道具真的人容易讓演員滑倒,我在看的時候特別擔心這些道具讓演員受傷。之后的大部分轉場也都是這個處理方式,音樂也都沒有漸強漸弱,上來就開始放外國歌,非常突兀。整體看下來,轉場和音樂的處理讓戲劇的質感變得非常粗糙。
? ? ? 當然,粗糙的地方也不止貫穿始終的這兩個方面,后面還有一大堆。
? ? ? 第三個登場的角色是蘩漪。下午場《雷雨》中飾演蘩漪的演員是孔維。這位演員臺詞太有問題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兩場戲那么多演員,只有她結巴了好幾次。當然她長得很美,體態也很好,形象非常貼合蘩漪的外形,形象漂亮這點沒話說。另外,小伙伴們普遍覺得她飾演半瘋癲的蘩漪,瘋得有點過了。
? ? ? 第四個登場的角色是二少爺周沖,也就是蘩漪的親生兒子。周沖的角色設定是十七歲,比四鳳小一歲。演員也很年輕,整體表現非常穩定,但可能是導演的要求,整體演的像個小傻子,就特別憨。一心喜歡著四鳳,要把自己的學費分給四鳳讓她上學,結尾聽說四鳳與哥哥周萍相愛之后又說“我忽然發現……我覺得……我好像我并不是真愛四鳳;(渺渺茫茫地)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鬧!”“你把她帶走吧,只要你好好地待她!”,然后把他媽氣得罵他“你簡直是條死豬!”引用都是原劇本的臺詞哈。總之,周沖就是純真的那種男孩形象。這個形象立得住,但是一旦和魯大海對手戲,特別是蘩漪讓周沖到魯家去送錢的時候遇到魯大海,突然就變成一個特別膽小、語無倫次的小呆子,聲線也突然變得非常平,觀眾在那段表演中笑了多少次,最后都要笑死了……周沖作為府上小少爺,知書達理,生活優渥,遇到魯大海那種對周家人都很強橫的工人肯定會有一點點害怕,但我個人覺得不至于轉變那么大。
? ? ? 接下來登場的就是劉愷威飾演的大少爺周萍了。周萍是周樸園和魯侍萍的兒子。首先說演員,劉愷威的港普不用說了,一張嘴連他的粉絲們都笑了,所有演員里只有他有口音。魯侍萍需要一點點南方口音,但是周萍不需要,所以他的口音與人物形象也不太符合。其次是劉愷威體態不太好。他站的很直的時候,還是有駝背,這在舞臺上看得特別清楚,總是給人一種向前傾的聳肩的感覺。他在塑造人物的時候,但看每個點還算是到位的。比如糾結的時候皺眉頭,痛苦的時候皺眉頭,難過的時候皺眉頭……周萍本身就是一個很苦悶的人物,他的表情配合聲音每個片段都把情感爆發出來了。但問題是這種表演不具有連貫性。塑造人物需要在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里,讓大家看到前因后果,而不是說劇本上寫著這里周萍很痛苦,然后表情和聲音都很痛苦就完事兒了。也不是說蘩漪站在面前就是痛苦,四鳳站在面前就是糾結,周樸園站在面前就是順從,這種不連貫的表演的最大弊端就是能讓觀眾看出來在演。而戲劇的魅力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觀眾相信舞臺上演的東西。
? ? ? 再說劉愷威的對手戲。以周萍與四鳳的纏綿戲為例,兩人有幾個圍繞桌子糾纏在一起的片段,周萍需要舉起四鳳再抱住等等,稍微帶有一些類似舞蹈的動作。劉愷威的呈現有些力不從心,女演員其實很放得開了,整體動作也都比較流暢,但是整體看起來還是很僵硬且有卡頓。還有后來的一段,周萍到魯家去找四鳳,兩個人在舞臺前方鋪上絨毯的樂池上方抱在一起滾的那段,也有些僵硬。感覺劉愷威臺詞還不錯(我是說情緒很投入,普通話還得在練習練習),肢體這塊可能需要再訓練一下。
? ? ? 在這里,我又要罵一罵燈光了。兩場戲的燈光都太迷惑行為了,現代設備不具備追光功能嗎?還是說這個戲請不起燈光師呢?所有燈光都沒有移動,打開照到哪里就是哪里,演員說著臺詞到處走動,走到有光的地方就能看見,走到沒有光的地方就看不見自動隱身了。我坐在一樓看著深色衣服演員在深色地毯上滾的時候都看不清,我差點都以為燈光師睡著了出舞臺事故了。然后我又好心地為燈光設計找理由了,為什么要這樣呢?這樣很前衛嗎?不,我覺得不用追光很原始。那是因為導演覺得倆人在地上滾的時候,正常就應該是熄燈滾的對嗎?有可能吧……
? ? ? 接下來說看到劉愷威的觀眾。劉愷威在臺上剛一出現,我的視線之內至少有六七個人舉起了手機,包括我旁邊那個不認識的姑娘。不管觀眾多么控制不住對舞臺上愛豆的迷戀,演出過程中的拍照和錄像都是違法的,屬于盜攝。然后劇場里紅色激光筆在觀眾席就閃個不停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諜戰劇要穿過紅外線呢……就一下子觀感特別不好,甚至有紅外線掃到了我面前的椅背上。還有就是順便說一下場內電話鈴聲的問題。確實一下演三個小時時間挺長,但是一樓觀眾席我右后方有大爺現場接電話是怎么回事。還有前排觀眾鬧鈴響了。電話鈴聲四次,鬧鈴一次。我都記住了……
? ? ? 接下來上場的是老爺周樸園。下午場《雷雨》的老爺演的真心不錯,臺詞功力深厚,聲臺行表都在線,一舉一動就是老爺的模樣,有一家之主的威嚴,也有富人的貴氣。服裝和化妝稍微有點法國藝術家的感覺哈哈哈,這里不是吐槽哈,不能那么吹毛求疵。晚場《雷雨后》的周樸園換演員了。可能是導演編排的原因,之后再罵。
? ? ? 關于周樸園的片段,最不能讓人理解的就是周樸園坐在臺上看法國電影這一段。這個法國片既沒有中文翻譯,大家也都不熟悉。我們六個人中的小迪學姐說她看過,講的是一個姑娘到富人家當女仆,然后與好色的男主人以及冷淡專橫的女主人間發生的故事。總之和《雷雨》一樣,是個倫理劇。這樣一講就很清楚了,互文性嘛。關鍵最尷尬的是這段看電影的情節特別長,光看播放的片段什么都沒看出來,似乎電影的知名度也不是特別高。這種多媒體的運用確實是前衛戲劇的特點之一,但是在《雷雨》中真的是可有可無。導演就算是不加進這個電影,大家也都很了解《雷雨》的主題。在一個中國觀眾非常熟知的故事中,插入一個誰也不知道的元素作為互文,然后在演出過程中還沒有解釋,那么有什么意義呢?
? ? ? 其實看電影這個橋段,正好是《雷雨》原劇本第四幕的開頭。“開幕時,周樸園一個人坐在沙發上,讀文件;旁邊燃著一個立燈,四周都是黑的。”原著的邏輯非常清晰,周樸園在雷雨之夜為什么不去睡覺還要讀文件?是為了在客廳遇上來匯報點燈走電和剛從魯家回來的周沖嗎?當然不是。周樸園礦上的工人鬧起來了,魯大海就是代表。他讀文件是因為有急事,周萍第二天也要到礦上去平息事端外加躲避他后媽的糾纏。所以對于周樸園和魯侍萍,以及平行線的周萍和四鳳的感情線,這種大背景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不需要再用一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在講什么的電影來互文點題了。導演怎么想的咱也不知道,反正觀眾在臺下看周樸園看電影看了挺長時間。這個地方是讓我想站起來就走的場景之一。
? ? ? 魯侍萍由何賽飛扮演,何賽飛本來就是南方人,人物形象需要的口音恰到好處。我覺得侍萍這個人物形象也立得住,本來這個人物主要就是周旋于周家父子之間,還有作為魯家唯一的知情人在家庭內部調節矛盾的角色。可能因為整部劇的呈現都很雷人吧,所以侍萍這個角色呈現得挺好這一點也在與其他人的對手戲中被磨滅掉了。
? ? ? 想在這里說一下演員的憋笑能力。因為侍萍基本上都是跟其他人物一起出場,然后導演安排的情節有些跳躍且三分之一的表演都很尬,觀眾笑場的那么幾十次,侍萍基本上都在臺上。可能演員排練的時候并不會覺得好笑,但是臺下觀眾都笑成那樣了,演員依舊不笑真的是挺厲害的。
? ? ? 最后想說一下魯大海這個角色。剛才說到周沖的情緒轉換不自然,那么魯大海的情緒轉換簡直就像是人格分裂。面對周家人,還有魯貴,還有四鳳的時候,那種蠻橫程度已經超出了工人形象的粗獷。可一旦面對魯侍萍,就變成了媽寶小乖乖。可以看出來他是最敬愛母親的,可兩種狀態下聲線變化太大,這種表演方法基本上可以用于表演多重人格了。
? ? ? 魯大海有幾句對來送錢的周沖的臺詞,怎么放在舞臺上就感覺那么男權主義呢?原劇本是這么寫的:“少爺,你不要以為這樣就是仁慈。我聽說,你想叫四鳳念書?是么?四鳳是我的妹妹,我知道她!她不過是一個沒有定性平平常常的女孩子,也是想穿絲襪,想坐汽車的。”“你們有錢人的世界,她多看一眼,她就得多一番煩惱。你們的汽車,你們的跳舞,你們閑在的日子,這兩年已經把她的眼睛看迷了,她忘了她是從哪里來的,她現在回到她自己的家里看什么都不順眼啦。可是她是個窮人的孩子,她的將來是給一個工人當老婆,洗衣服,做飯,撿煤渣。哼,上學,讀書,嫁給一個闊人當太太,那是一個小姐的夢!這些在我們窮人連想都想不起的。”其實這段臺詞放在原劇本里,放在當時的語境下并連接前后文脈來看,并非是魯大海對女性地位的偏見。這段魯大海想說的是自己已經看穿了周家公子可能會玩弄妹妹四鳳的把戲,是一種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的不滿和洞察,矛盾點在于魯大海和周沖,沖突并不在魯大海和四鳳之間。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當時舞臺上的演員應該在臺詞里加了一些語氣詞,比如“她就是個窮人的孩子”,還有“她的將來就是給一個工人當老婆”。一下子語氣就不一樣了。這個地方可能是演員臨場發揮的問題,但是我作為一個女生在看的時候真的引起強烈不適。
? ? ? 還有就是魯大海在結尾推動劇情發展的時候,沒有起到把控節奏的作用。周萍與四鳳幽會,被魯大海撞破之后,從魯家逃回周家,想要連夜逃到礦上。蘩漪也淋著雨從魯家偷聽之后回到周家。四鳳從魯家跑走,其實也是游蕩到了周家。在四鳳到達周家之前,魯大海先到周家找周萍,讓他把妹妹交出來。兩人在扭打的過程中,矛盾激化到了一定程度。然后隨著四鳳的出現而緩和。魯大海處于階級差異的考慮,無論如何都不同意四鳳與周萍、周沖交往。他其實當時是不知道三人之間的血緣關系的。原劇本《雷雨》中寫得很清楚,他后來說“媽,妹妹既然是鬧到這樣,讓她去了也好”,當時也是不知道三人血緣關系的。這中間他在一旁看著四鳳、周萍和母親在舞臺中間哭天搶地,表演的時候沒有任何鋪墊地直接就說讓妹妹走,是不合理的,整個情緒沒有推動上去。而魯大海和周萍其實是同父同母的兄弟,當他得知真相的時候,四鳳和周沖已經被電死,魯大海奪門而出這一塊也沒有特別強調,最終周萍拿槍自殺成為了最后的場景也是高潮。所以結局部分對于魯大海人物塑造的缺失,讓法國導演的話劇《雷雨》,真的變成了純粹的亂倫虐戀劇。一切與愛情無關的部分都被淡化,包括代表工人階級而身世悲慘的重要人物魯大海。
? ? ? 另外,魯大海這個人物有非常重要的討喜之處。我和朋友的座位是雙號,距離雙號的入場口很近。中間魯大海從雙號口“掙脫”保安的阻攔沖進來,站在我們倆面前演了很長時間。主要就是站在觀眾中間對周家破口大罵,讓觀眾感覺自己也是工人群眾,非常有臨場感。然后我旁邊那個不認識的姑娘又舉起手機拍了起來……現場瞬間又變成紅外線亂掃……這次互動整體效果挺好的,這個設計也讓我和小精靈對于十四排這個位置非常滿意,因為坐在十三排往前的觀眾如果回頭看魯大海,就沒法看舞臺,如果看著舞臺上的周萍等人,就看不到魯大海。魯大海之后跑到第一排和舞臺中間的位置上,周萍也從舞臺上下來了,現場出現驚呼聲。兩個人(好像還有一個人也下來了,是誰忘記了)在舞臺邊上的一排觀眾前面一頓撕扯,正好就是我和小精靈看電波的那個位置前面,比較偏左。這會兒場內觀眾是最興奮的。不過如果我沒聽錯的話,魯大海好像是踩到了一排觀眾的腳,還說了一聲“對不起”(捂臉)
? ? ? 在這個和觀眾互動的環節,我要再一次痛罵燈光設計了,如果當時不是舞臺事故的話。在魯大海從雙號門破門而入前很久,臺上正在正常演著戲的時候,二樓正面的燈光突然照在了一樓觀眾席最前面,一排和二排中間的觀眾是最慘的,當時的燈光亮度非常大,把舞臺側面的擋板照得通亮,當時很多觀眾都回頭了。當然,回頭的觀眾就更慘了,那么強的白光,估計眼睛都給照竄花兒了。當時就非常莫名其妙,燈光的角度也是突然射出,然后還像下墜似地往下落了一下。我當時還以為是燈光師沒拿好射燈。結果人家倒好,并沒有把燈關掉,一直等著魯大海破門而入,站在觀眾席中間很久,再到前面去。這個時候我才明白,燈光可能是給魯大海和周萍在舞臺邊緣打光的。但是為什么那么早就亮了呢?為什么要照得前排觀眾眼前一片白呢?兩臺戲的全部燈光設計都不在我的理解范圍之內,不僅粗糙,咱也不知道有沒有設計,有設計的話可能是按照舞臺事故設計的吧。
? ? ? 放張圖緩一緩。魯大海這個人物形象還沒說完。魯大海的服裝,讓我和小精靈面面相覷。粗獷的礦上工人穿著干干凈凈的時髦夾克,褲子也很新很整潔,鞋子也挺好的。個人覺得最出戲的是發型。這發型也做的太好了吧!本來以為魯大海會穿著沾滿灰塵的衣服頂著雞窩頭上來,這下可好,雖然沒穿西裝,但也不像工人,也莫名有一種藝術家的氣質。所以導演,你覺得魯大海也很藝術家嗎?導演,我不能說你讓演員們演得有新意是錯的,但是你對魯大海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真的是最失敗的。
? ? ? 然后我想說一下《雷雨》中讓我苦思冥想了十天,好不容易挑出來的一個優點。雖然“通過舞臺道具對光影運用自如”這個優點,完全沒法抵消掉那么多雷點,但舞臺上出現的如上圖的魯家的場景,在視覺上真的很震撼。因為要更換舞臺,前一個灰白色大理石背景的周家客廳地板向兩側滑動,背板向上移動隱于幕后。然后這次燈光設計知道熄燈了。魯家木板材質的小屋從舞臺深處被推出來,當時的視覺效果怎么說呢,就是木屋場景及里面擺好pose的四位主人公由小變大的過程,比電影鏡頭的轉換還震撼。覺得這個地方好,是因為新穎,這個場景轉換也確實好看,很有視覺沖擊力。
? ? ? 說到光影的運用,燈光設計絕對是要罵的,但是導演在舞臺構圖上似乎很擅長,因為舞臺是極簡風格的,比較容易投影,導演也確實靈活地活用了影子與布景。戲劇本身的問題就在這里,觀眾來看的是舞臺呈現,不是某一幀怎樣怎樣。舞劇電波的存在,就證明了細節的美感可以與戲劇的沖突融合在一起。
? ? ? 周萍最后拿槍自殺這個部分,燈光是血紅的。
? ? ? 在結尾部分集中改動了一些臺詞作為串聯,但是過于拖沓。其中最讓我無語的是,蘩漪有一句臺詞是等周萍跟周樸園說完話后,急忙上去問了一句“你們剛才都說什么了?”我當時就在想,如果周萍還要復述的話,那可真是絕了。然后周萍的臺詞大概是,我不想跟你說了你個瘋女人。我覺得類似這種讓觀眾覺得浪費時間的情節,演員的表演本身完全沒有問題,就是臺詞安排的問題,串聯要是能精煉一些的話,也沒有必要連著演三個小時不休息了。
? ? ? 關于下午場的《雷雨》就先說這么多。接下來就簡短地分析一下《雷雨后》。
? ? ? 首先要說一下演員的更換。蘩漪的演員換成了史可。史可的外形跟孔維還是有明顯的區別的。因為《雷雨后》的時間設定是十多年之后,所以史可飾演的瘋癲后的蘩漪稍微年齡感強一些,體態豐滿一些是符合劇情需要的。與下午場臺詞上頻頻出錯的蘩漪相對比,史可飾演的蘩漪臺詞無可挑剔。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里,基本上一直在演蘩漪受刺激后的瘋癲狀態,以及她瘋癲的腦袋里浮現的畫面。演員演得沒話說,但是劇本本身的意義我沒有看到。
? ? ? 《雷雨后》中的蘩漪依然與回憶或是幻想中的周萍有一些對手戲。整體呈現感覺還是劉愷威有些僵硬,史可飾演的蘩漪對愛的欲望感比較強烈,所以兩個人的對手戲看上去就是蘩漪非常主動,包括吻戲也是蘩漪直接上去托臉使勁兒親。《雷雨》中的蘩漪應該是三十五歲,周萍是二十八歲,《雷雨后》中也演了兩個人是同時感到苦悶而互相吸引的,并不是懵懂無知的少年遭受引誘的情況,所以激情戲周萍對蘩漪沒什么太大反應這一點算是演員表演上需要加強的地方。
? ? ? 老爺周樸園也換了演員。十多年后的周樸園,舉止輕浮,還稍微帶點華北這片的口音,在魯侍萍旁邊拿著根煙左晃右晃,看上去就像個身心非常健康的老混混。導演對捐了周宅的周樸園形象是這樣理解的,我覺得正常人應該都無法理解。這個形象設計簡直是一大敗筆。雖然整體都很雷人,但是最敗筆的地方非此處莫屬。
? ? ? 然后就是二少爺周沖(的靈魂)換了演員。晚場的演員長得陽光少年的感覺,導演認為的瘋癲的蘩漪腦海中的周沖是圍繞場地一圈一圈一圈一圈狂跑的,于是扮演周沖的小演員就在舞臺上繞大圈狂跑。《雷雨后》的舞臺還是以灰白色大理石的布景為主,兩側增添了一些地面裝飾,比如一些石頭似的凸起物,還加了一個小水池,可能是想呼應導演自己在《雷雨》部分自己加的四鳳一邊洗腳一邊和周沖對手戲的情節。周沖從四鳳的洗腳盆里捧水潑出去,跟小水池旁周沖和周樸園從中捧水潑出去,可能都象征了周沖“在無邊的海上”的幻想,那是一個“我們可以飛,飛到一個真真干凈、快樂的地方,那里沒有爭執,沒有虛偽,沒有平等,沒有……”的美麗新世界。同時,《雷雨后》中周樸園與周沖一起捧水潑出去的情節,應該也屬于“和解”主題的一部分,但是個人覺得真的沒有必要。且《雷雨》中并沒有四鳳洗腳的環節……導演,真的沒有必要人家聯想到大海,就弄個洗腳盆出來。周沖那是純真的詩意的想象,不用真弄點水出來。
? ? ? 哦對了,還有這個情節。《雷雨后》里還找了另外一個演員飾演年輕的魯侍萍,把當年生孩子的情節演了一遍。真的沒有必要。當時燈光突然亮起,舞臺角落里出現一個女人岔開大腿的場景真的把我嚇到了……旁邊還站著一個跟木頭樁子一樣一動不動的男的……個人覺得生孩子這個情節真的不必演出來,畫面太具體了我都不敢看……其實非要表現生孩子的話,用聲音就可以了。年輕美麗的侍萍就出現了這么一次,一共才幾分鐘。倒是真不怕耽誤人家演員檔期啊。就很多情景和情節設置的都非常莫名其妙。
? ? ? 《雷雨后》中還出現了一個旁白的角色,主要負責唱歌。因為《雷雨》的“序幕”和“尾聲”本身也是設定在捐給基督教醫院的場景中,所以加一個唱那種教堂風格歌曲的旁邊出來是可以理解的。雖然其實看上去也有些奇怪,暫且算是有特殊任務的角色……
? ? ? 《雷雨后》中,魯貴和魯大海都沒有再出現。是否在舞臺兩側打著暗光的椅子上坐著,不記得了,但是肯定沒有到舞臺中間來演。
? ? ? 之前也提到了,《雷雨后》的情節就像看電視劇不斷給你前情提示一樣,我第一次看到舞臺劇這么演的,不僅莫名其妙,且覺得非常無聊且反感。我努力地給編劇找一個這樣寫的理由,那么可以解釋為舞臺上的一切都是瘋掉的蘩漪腦中的回憶的不斷重復。但即便是瘋子腦中的不斷重復,重復得也得有個限度。鬧了半天觀眾花錢來看行為藝術來了,就看著周沖在舞臺上繞大圈跑,四鳳圍著鐵床不斷摔倒,重復觸電的瞬間?四鳳這個演員可太慘了,比周沖的演員還累。
? ? ? 我還要靈魂發問,你這演的到底是“雷雨前”,還是“雷雨后”???“雷雨后”的話又演了什么呢???三位幸存老人的晚年生活嗎???魯貴其實是喝酒喝死了,話劇中也沒有交到。魯大海跑出去之后就一直沒有找到,話劇中也沒有交代。
? ? ? 說實話,雖然《雷雨后》的演出時長只有一個半小時,但是中間我多次想起身走人,因為實在是太無聊了,以至于舞臺中間設計的一堆花后來在我的眼里,都成了撒在臺上的一大攤蔬菜沙拉……
? ? ? 原本我以為音響設計會有很多雷雨的聲音,但結果全程幾乎只有在《雷雨》部分的結局,四鳳和周沖觸電那里,才出了一些雷雨的聲音。其他關于雷雨天氣的表現,都在臺詞里。這是什么操作呢?人家曹禺先生寫的時候,因為是劇本,所以要用文字描述出來。排成話劇的時候,可以用聲光來表現的時候,反而還是用臺詞說?
? ? ? 還有讓朋友覺得很好笑的“蘩漪的響指”。別看兩臺戲的燈光設計都不咋地哈,《雷雨》和《雷雨后》中分別有蘩漪打響指,然后燈光暗下來的情節。當時真的太好笑了,導演,你以為蘩漪是迪士尼公主的后媽還是滅霸啊?蘩漪打響指比調度cue燈光師都好使唄?
? ? ? 這個連臺戲的宣傳真的很賣力。法國導演是賣點。好了大家都懂了。
? ? ? 第一次寫了這么多舞臺相關的內容。我很喜歡《雷雨》的劇本,以現在人的眼光看,不是結構很復雜的故事,主題似乎也有些老舊,但我依然覺得《雷雨》很經典。我當然不愿意看著“雷雨”變成“雷劇”。但是不好看還是要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