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婁上》4.18 公孫丑曰: “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 “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 (1)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2)‘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3)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p>
【注釋】 (1)正:趙注訓為“正道”。 (2)夷:趙注云: “傷也?!?(3)責善:以善相責備,朱熹《集注》云: “責善,朋友之道也?!?/p>
【譯文】公孫丑說: “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為什么呢?”
孟子說: “在情勢上行不通。教育必定要用正道,用正道沒有成效接著就會發怒。接著發怒便反而傷感情了,‘老人家用正道教育我,可自己卻不按正道來做’,這樣就是父子間相互傷感情了。父子間相互傷感情,關系就惡化了。古時候交換兒子來進行教育,父子之間不以善相責備。以善相責備就會隔膜,沒有比隔膜更不好的了?!?/p>
【段意】此章所講的是教育方法。古人之所以不主張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是為了避免教育中產生的副作用。朱熹《集注》說: “易子而教,所以全父子之思,而亦不失其為教。”
這里提到父親教育兒子的問題。然而教育,向來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同一種方案能教出差不多的孩子,也許天差地別,就算用同一個模子做姜餅人,姜餅人大體類似卻仍然各有不同。,或許我們的理型原本就不同呢。不同的方案,教出不同的人,再正常不過,教出特質類似的人好像也不是太大問題,各個朝代背景都有,卻同以孝揚名的故事二十四孝大概屬于這一類。爭論到最后,或許也就是一個原則“因材施教”,兩個基本點“德行”與“才具”。
孔門賢人七十二,孔子也因教育揚名,孔子來說教育的事兒,比起兒子學生都不太有名的孟子,底氣可要足得多??煽鬃涌柞幙讈匙鎸O三人,伯魚很是尷尬,夾在之間??鬃舆@么能因材施教,怎么沒把自己兒子培養好呢?或有人答曰,非材也,君不見孔門三千唯成七十二?!墩撜Z》有孔鯉這么一段自述: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
孔子對孔鯉教育大概是“責善”的代表了。至于子思的教育是誰負責的,子思生卒年代考證還有爭論,就不去牽強了。拿《孔叢子》(這本書有人說是后人偽作)里面有一則很有趣的祖孫對話來說:
孔子:“孫子,人一生如何才能有建樹啊?你這么小就有那么多不同觀點。爺爺真的高興?。 ?/p>
孔伋:“爺爺,人一生要想有建樹最主要一點是他的爸爸?!?/p>
孔子:“這有什么關系?”
孔伋:“我爸爸什么都不懂,我怎么做、怎么想他都不管,我就有建樹了;我爸爸的爸爸,您什么都懂,什么都管,不許這、不許那,當然我的爸爸,您的兒子就不會有他的建樹了?!?/p>
總結來說,教育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案來不變應萬變。或許孟子“易子而教”有他的道理,但決不是說易子而教就是唯一的道理。當遇到“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的狀況時可以用他的方案,但是我個人傾向于反思父子相夷的原因,為什么會有“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的這種狀況,自己做不到的道理教得到底對不對?而不是把教育問題推給自己的朋友,把觀念上的分歧藏起來裝作看不見,然后“父慈子孝”。
課堂討論后修改
1.迂回是術,可用,卻非道。易子而教的“觀賞性教育”,缺乏正常應有的喜怒哀樂,若自己都不參與子女的教育,有何面目為人父母?
2.父子關系與師生關系的交疊,讓一個父親不知道如何做老師,讓一個老師不知道如何做父親,兒子/學生也不知道自己是學生還是兒子。大概關鍵還是長輩要理清這種關系,引導晚輩吧?估計也不簡單,如孔子伯魚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