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啊,荊軻!
駱賓王有詩: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 ? 荊軻刺秦成為千古的絕響,在歷史的天空上久久回蕩。
? ? ? 刺客,一個悲壯的名字。本來是一介凡夫,因為行刺了社會知名度極高的人而名垂千古。而行刺本身就意味著有去無回,重義輕生,是天地間一種別樣的存在。《史記》記載的著名刺客,一曹沫,二專諸,三豫讓,四聶政,五荊軻。此五人者,在天地間別具一種激烈性情,故太史公匯歸一處,別成一種激烈文字。行文用階級法,一步高一步,剌君、刺相,至于刺不可一世之王者,刺客之能事盡矣。是以篇中敘次,于最后荊軻一傳獨加詳焉。因為荊軻所刺的乃是橫掃天下,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于是荊軻的知名度也就遠遠大于其他的諸位刺客,而名列刺客榜第一名。也成了歷史上最多被影視作品改編塑造的人物,是為最佳上鏡的人物。
? ? ? 然而,荊軻刺秦為何失敗?是人事,還是天命?
? ? ? 拋去歷史變幻的種種論調,從人性的角度進行一次事實的推理,還原一個真實的荊軻,豈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 ? ? 首先,讓我們懷疑的是荊軻這個人,這個刺客到底靠不靠譜?這是一個值得推敲的問題。
? ? 《史記》的記載:“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但沒能得到衛元君的任用。說明衛元君認為荊軻不足以委于重任。后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就跑了,而且蓋聶對荊軻有了清晰的認識,說“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可見劍客蓋聶對荊軻持了完全不屑的態度。二人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荊軻對此也深信不疑,而不和蓋聶過招。其后荊軻又到邯鄲,和魯勾踐博(古代的一種博戲,一種類似圍棋的消遣娛樂游戲。)二人還因為棋路的多少勝負發生了爭執,其后魯勾踐“怒而斥之”,魯勾踐生氣了,大聲的呵斥了荊軻。而荊軻的反應是“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 ? ? 但凡人生之中的爭斗,一方退卻的情況,無外乎三種情況:不敢,不屑,不值得。韓信甘受胯下之辱是不屑和不值得。可對于荊軻而言。似乎不敢的成分多一點。我們的大刺客荊軻竟然如此的不堪。這似乎成了荊軻“求師不到,學藝不精”的外在表現,而為后來的庭刺秦王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 ? ? 其后荊軻到了燕國,結識了高漸離。嗜酒的荊軻每日和小高以及殺狗的屠夫在燕國市場上喝酒擊筑,酒酣而樂,樂極而泣。而“旁若無人”。
? ? ? 這里有個疑問,此時的荊軻沒有受到別人的欺侮,酒酣而樂是可以理解的,可又為什么哭了?最有可能的是一種懷才不遇的傷感吧。大隱隱于市,而志在青云間。
? ? ? 據此,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我們的主角志大才疏,自視極高,渴望成名;他是戰國版的“大忽悠”;他是獨一無二的荊軻。
? ? ? 然而,這只是我們對荊軻的初步印象。事實卻絕不是那么簡單。
? ? ? 隨著時局的發展,燕太子丹的心理天平逐漸傾斜。見凌之怨,國破之恐。使燕太子選擇了短平快的解決問題方式----行刺秦王,斬首行動。于是轟轟烈烈的刺秦行動拉開了帷幕。事件有了最初的推動力。
? ? ? 盡管太子的老師不同意以這樣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在太子的一再堅持下,鞠武還是推薦了他的老朋友田光。又經田光的引薦,荊軻先生登上歷史舞臺,他的出場同樣是驚心動魄的,因為田光先生成了第一位“士為知己者死”的典范。由于太子的猜忌,或者說告誡,田先生認為:“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他選擇了自刎。也許田先生預料到了燕太子的危險行動;也許田先生想以死明志;也許田先生想以死激勵荊軻,最后,田先生選擇了自刎。刺秦行動的開始就帶上了一腔熱血,而讓人扼腕喟嘆。
? ? ? 形勢的發展比我們預料的迅速的多,秦的大軍俘虜了韓王,南伐楚,北臨趙。唇亡而齒寒,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太子的刺秦愿望也日益急迫起來。于是召見荊軻,把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上策,劫持秦王以相威脅,使之退還諸侯之地;下策,刺殺秦王,引起大亂,使秦將各自專權,君臣相疑,而諸侯各國得以喘息,而重新合縱。更如意的打算是,燕國作為事件的策劃者和實施者,自然就有了話語權,而后天下可圖。
? ? ? 此時丹公子極盡禮數,多次跪拜荊軻,客氣至極。“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愿先生留意焉”。沒有說直接委命,而是說想讓您替我操操心。
? ? ? 舊上海的青幫大亨杜月笙說過人生有三碗面不好吃,所謂“人面,情面,場面”。而中國的傳統禮數中,尤其重視這三碗面,生死是小,面子是大。我們的荊軻先生很不幸的掉進了這三碗面里。
? ? ? 此時的荊軻,“久之,”很長時間的沉默,然后是“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的托辭。請大家注意,“久之”的豐富含義,應該是荊軻此時做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在任使和回絕中萬難抉擇。從這一刻起,他的命運就發生了質的改變,歷史的機緣讓他成為了風口浪尖的一葉孤舟,再也無法把持自己的命運。
? ? ? 前邊說過,荊軻或許曾經是個大忽悠,誰知竟然忽悠了太子丹。而太子丹在荊軻沒有一點精神準備的情況下,說出了讓自己行刺的計劃。一旦太子說出這個計劃,一旦荊軻知道了這個國家機密,再想全身而退,已然是不可能的了。前邊已有田光先生的先例,更有田光先生的在天之靈。
? ? ? 面盛上了,面端起來了,面再難吃也得吃。吃吧,荊軻!
? ? ? 于是在太子丹的再三堅決請求下,荊軻不是蠢人,于是就“然后許諾”了。
? ? 太子丹也是下了血本的,給荊壯士以優厚的待遇:“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親自“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其所欲”。期間還流傳出“金子擲烏龜”,和砍掉美女的手獻給荊軻的故事。可謂人面,情面,場面,都齊了。
? ? ? 荊軻,你已經沒有了退路,刺秦的重任在肩。個人生死已不足惜,歷史重任,非你莫屬!
? ? ? 隨著形勢的日益嚴峻,秦兵已經大兵壓境。荊軻開始積極的準備刺秦。
? ? ? 于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荊軻形象浮現出來:
? ? 第一步,確定行刺的具體方案,以樊將軍人頭和督亢地圖做見面禮,得以接近秦王,以謀大事。
? ? ? 第二步,準備禮物,荊軻先生私見了樊將軍,一番慷慨陳詞,句句誅心。中心思想無外乎是向樊將軍借一件重要的信物。而樊將軍也充分表現出他的剛烈:“借我的人頭,拿去吧,兄弟!”作為禮物的還有督亢地圖,可以作為匕首的障眼物。當然還有淬毒的匕首,和副手秦舞陽。后兩者是太子丹的主張。
? ? 第三步,實施行刺,先“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使之在秦王面前“遞個話兒”。以取消秦王的戒心和疑慮。也起到了預想的最佳效果:“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禮,見燕使者咸陽宮”。而絲毫沒有戒心和防范。
? ? ? 在所有的改編劇本或者影片中,“庭刺秦王”無疑是最為精彩的一場戲。
? ? ?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舞陽,前謝曰:‘北番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震懾。愿大王少假借(寬容之意)之,使得畢使于前。’”
? ? ? 好一個有膽識的荊軻!如果說荊軻笨拙無謀,為何能敢獨擔大任?如果說荊軻懦弱無能,為何能以區區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如果說荊軻膽小怕事,為何能在森嚴的秦宮“顧笑舞陽”,如此巧妙的化解了敵人的疑慮?
? ? ? 至此之間,荊軻再也不是那個貌似齷齪的小混混,他的形象可以不朽矣!
? ? ? 以后的劇情,按常理發展下去,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可偏偏順理成章的事卻有了相當狗血的結局:秦王發圖——圖窮匕見——荊軻把袖——右手揕胸——秦王大驚——自引袖絕——拔劍不得——操室而搏——荊軻急逐——秦王環柱——群臣皆愕——盡失其度——荊軻再逐——秦王手搏——無且提囊——秦王得脫——秦王負劍——拔劍擊軻——斷其左股——匕擿秦王——八創荊軻——倚柱而笑——箕踞而罵---------
? ? ? ? 一個險象環生,跌宕起伏的劇情就此成為永恒。
我們的荊軻壯士終于負了眾望,刺秦以失敗而告終----
荊軻是靠譜的刺客,還是不靠譜的大忽悠?至此或許誰都不能做出一個簡單的判斷了。
可荊軻的失敗,單純是他個人的原因嗎?事實仍然撲朔迷離,仍然有諸多的疑點供我們推理研究。
推論之一,刺前準備不足?
荊軻刺秦在準備階段,一直在等待著一個朋友。太子丹卻給他派了個副手——秦舞陽。還給他準備了淬毒的鋒利匕首。可恰恰這兩個太子丹的補充,給行刺制造了太多的麻煩和不確定性。真的很難判斷太子丹的初衷,秦舞陽的身份恐怕也不只是副手那么簡單。見荊軻遲遲不行動,太子丹“遲之”“疑其悔改”。說“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先遣秦舞陽。”可見秦舞陽更有監督之責,背后暗含使命也未可知。可這句話的傷害值實在是太高了,在先前,太子也是一句不經意的猜忌,要了田光先生的命,更何況荊軻這樣的人?而且要先派遣那個他物色的十幾歲小屁孩兒?這都嚴重的傷害了荊軻的感情。于是荊軻留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應該說,刺秦行動,就此添加了賭氣的成分,而丟掉了一個重要的成功砝碼。
小屁孩兒秦舞陽果然屬于狗肉之流,不能登大雅之堂。關鍵時候掉了鏈子,一上大殿就“色變振怖”,讓“群臣怪之”。幸好荊軻機警,及時插科打諢的化解了危機。但就此行刺的重任就落在荊軻一個人的肩上。和秦王的實力對比由二比一的優勢變為一對一的PK。試想,如果不是秦舞陽當副手,而是荊軻的哥們兒來做一個完美的配合:一個人捧地圖匣子,一個人展圖而抓起匕首,二人形成有力的鉗形攻勢,猝起不意。恐怕那個秦王就沒有“環柱而走了”的可能了。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生擒還是殺死秦王,都應該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了吧。至于后來的要挾秦王,退回諸侯之地,就有了極大的可能。
另外的失誤,應該就是太子丹的徐夫人牌匕首了,“太子豫求天下利匕首,得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太子丹用了很大的代價弄得這把神兵利刃,而且很用心的淬了毒,這匕首見血封喉,殺傷力極大。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行刺失敗后,荊軻廢,“倚柱而笑,箕踞以罵:‘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試想,荊軻之意是活捉秦王,而手里是見血封喉的匕首,哪怕稍微劃破一點秦王的皮肉,秦王就“立死”了。哪里還能生劫之?或許恰恰是荊軻有了這樣的顧慮,不能全面的施展自己的武功,其功力就大大打了折扣。想劫持秦王又不能傷秦王一點皮肉,而且時間還只有那么短短的一瞬間。這個難度就大大的增強了。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長坂坡的趙子龍。曹操愛將,預收麾下,于是大喊“寧要活子龍,不要死趙云。”才讓趙云在萬馬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成就了千古美名。
就此而言,雖然太子丹做了大量的工作,從結果來看,客觀的評價卻是準備不夠足,有些甚至適得其反。
推論之二,對對手的估計不足?
在庭刺秦王一章,秦王的表現相當的機警而敏捷。別忘了此時的他正想以此立威,昭告天下自己的豐功偉業,所以是“朝服”而見荊軻于“咸陽宮”。既然是朝服,那就不免啰嗦,身上的零碎很多。相當于有了十幾斤的負重,行動能力也會受限。但他卻在緊急關頭充分暴發了自己的“洪荒之力”。無論是“立起”“絕袖” “環柱走” 還是“負劍” “拔劍”“擊軻” “斷股”。動作相當的敏捷連貫而有效。在關系生命的節骨眼上,秦王幾乎沒有什么失誤。而荊軻被斷股以后,就已經宣告失敗了。至于后來荊軻還來個“小荊飛刀”,那也只能是自我安慰而已了。應該說,在關鍵的時刻,是秦王這個鞍馬征戰的好武藝,多年以來練就的豐富經驗和直覺救了自己。同時也是荊軻根本沒料到秦王如此強大而心有“輕敵”“大意”,而導致了最后的失敗吧。這也應該算是"大意失荊州"吧。
推論之三,荊軻的放棄?
在張藝謀導演的《英雄》中,最終刺客無名為了天下而放棄了刺秦。可以說是對刺客的另類解讀。趙國和秦國同樣是深仇大恨,不共戴天,秦白起坑殺了趙軍四十五萬。但在《英雄》中,刺客們也想完成類似荊軻的使命,可最終為了天下蒼生,主動放棄了刺秦。很難說當時的荊軻有這樣高的覺悟;但又有誰能肯定,當時的荊軻沒有這樣的覺悟。試想荊軻在走上刺秦的道路上的時候,就決定上演這樣一幕悲壯的劇目,親自擔任其中的主角,進行一次完美的表演。用生命詮釋太平的含義。而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擁有高超演技的老戲骨荊軻?也未可知啊。要不在那樣的關頭,荊軻怎么會失手,亦或是荊軻故意失手?如果真的是這樣,那荊軻又會承受怎樣的內心煎熬!當然做這樣大膽的猜測是需要相當勇氣和豐富想象力的。
寫到這里,該提提荊軻的好基友高漸離了。在燕市上,二人擊筑而歌,旁若無人,酒酣而泣;易水河畔,衣冠似雪,羽聲慷慨。高漸離是荊軻最高級別的知己。在岀發刺秦前夕,荊軻曾說:“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這個"客",最有可能就是高漸離。荊軻死后,高漸離做了“庸保”,成為一名下人。然而懷才如懷孕,時間長了自然就顯現出來:聽別人彈琴擊筑,一時技癢難忍,再度出山。最終得以進宮給秦王演奏。秦王對他不放心,又“惜其善擊筑”,便“矐其目”,就是弄瞎了他的眼睛。然而,高樂師卻發明了極為有創意行刺方式:在筑里灌了鉛,拿著當個錘頭,用以錘擊秦王。稍有心者略微一想也能看出其中的端倪:行刺的工具是筑,即便是灌了鉛,也絕不會有多大的威力;何況是在一介書生樂師那樣的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使出來?更何況此時的高藝術家是瞎了眼的!除非是他有武林高手的“聽風辨位”的武功。這種行刺的唯一合理解釋是一個驚心動魄的事實:故意求死,以死明志,以死報知己!
田光死了,樊於期死了,荊軻死了,高漸離死了。燕國的國運也走到了盡頭。
兩千年前的秦磚漢瓦,兩千年前的流水漸漸;一草一木見證過的歷史,一音一律里吟詠的人性;是也,非也?功也,過也?荊軻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不解,正如那句《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個終已不顧的背影,成為我們永遠都解讀不完的謎團。
荊軻啊,千載以來誰能懂你!
荊軻啊,荊軻!!
注:本篇引用來自司馬遷《史記》,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