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產品的評價會是這樣:
結構邏輯混亂,主次不分
交互方式單一,操作不流暢
視覺設計和展示體驗不佳
操作流程復雜
不說人話
…..
其實,你的產品已經脫離了用戶場景!
「用戶場景」是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用戶使用產品時的場景非常復雜,可能在嘈雜的地鐵里,也可能站在路邊、或者在KTV等等。
如果我們忽略一些需求方面的細節,就會導致設計出來的東西用著不順手,因為每一個需求對應的都是一個場景,每一個場景都關乎到界面設計。譬如,大家熟悉的滴滴打車,用戶分為兩個角色:乘客、司機。
所以對于兩個角色不同,需要設計兩個App。司機端的用戶是正在開車的司機,而司機為了安全一般會把手機固定在車載架上,這個場景就是司機使用App所處的主要場景,那么設計App時就考慮到車內光線的問題.司相操作便捷性和全性的問題。
交互設計五要素
GIFT方法分析
明確目的
Peple:了解用戶的活動及目的,這個App面向的用戶群是怎樣的,這些用戶的共同點是什么。這個App主要是滿足怎樣的需求的?回放到用戶打開應用的時刻,去構思用戶打開應用的心理期望是看到什么。
可以通過這樣四個步驟完成用戶需求的場景分析:首先需要了解一個領域產品的基本結構/模塊,建立基本認識;然后,熟悉成熟、優秀的交互設計Pattern,內化積累。接著,針對性的了解競品的設計細節與變化。最后,了解當前設計趨勢,發掘有價值的設計創新。
Purpose:定義設計的目標,你在什么情況下下載了這個App,你在使用之前的預期是怎樣的,你希望通過他得到什么?
歸納框架
Contexts: 定義活動中的行為與問題,第一次使用,你對這個APP的印象是什么,為什么覺得它好?他是否達到了你的預期,他是如何達到你的預期的?
為了完成這一步的工作,我們需要梳理產品的用戶人群、用戶目標、主要任務、使用場景,歸納出產品模式的運作框架(大體量產品可以從單個模塊入手),形成文字或圖形輸出。
模擬任務
Means:設計方案,反復精化,把自己代入用戶的情境,以「任務流程」為線索貫穿知覺、識別和記起、行動和反饋四個維度,由靜態到動態的分析產品的設計。以某個用戶角色通過一個故事描述其理想的體驗,并由此開始設計。
在某某時間,某某地點,周圍出現了某些事物時,特定類型的用戶萌發了某種欲望,會想到通過某種手段來滿足欲望。
「代入用戶場景」意味著不僅以自己日常的操作習慣體驗一款產品,而是嘗試扮演不同的用戶角色,模擬不同的情境場景。更深入的辦法是重繪一遍原型,把自己帶入該產品設計師的角度,感受頁面每個細節。
「讓用戶知道做什么」:主界面的設計,是否能讓用戶發現重要的信息,或是找到執行任務的關鍵入口,不被冗雜元素干擾。
「幫用戶理解怎么做」:界面控件和元素是不是有良好的可供性(affordance),讓人容易理解所需操作,減少認知、記憶負擔。
「引導用戶愉快使用」:減輕用戶行動的阻力,符合場景的呼出對話框,減少不必要的跳轉。
紀錄亮點
Actions:確認設計方案對用戶活動的影響。這個APP它的亮點在哪里,吸引你的點在哪里。超出你預期的地方在哪里?交互體驗、情感化設計、場景優化、動效展示都是細節設計可以產生亮點的地方。
以下舉三個場景化設計的案例,幫助你理解場景化設計的好處。
場景化點擊:好奇害死貓,無知害死人
好奇心充斥在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每個層級,好奇心的體現就是探索行為。用戶的大部分需求都是來自好奇心,所以如果能抓住用戶小小的好奇心,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提示,讓用戶不錯過重要的人和事,這樣的場景提示和設計就是符合用戶心智,且不干擾用戶使用的“中斷”。
譬如圖中所示,一些咨詢類App,內容更新的及時性是最核心的痛點,用戶之所以使用并每日開啟,必然是對新鮮發生的食物產生好奇,同時不想滯后于身邊朋友。而且,這類內容的獲取,是用戶主動希望成為平時談資的素材并作為展現自我個性的方式,因此,能安全獲取到最為關鍵。
場景化購買:再看我,再看我,就把你吃掉
Bilibili的UP主個人中心,有一個“充電”的入口,這是對狂熱粉絲維護UP主的一種直接方式,完全自愿,沒有強制性,可以保持UP主獨立性,一定程度上解決UP主經濟來源問題。充電計劃是bilibili為維護健康的UP主生態圈而推出的實驗性舉措,初步將在bilibili平臺上提供在線打賞功能,鼓勵用戶為自己喜愛的UP主“充電”。
百詞斬App在用戶每日首次啟動的時候,會放置與學習相關的周邊產品的整屏廣告(一方面提醒你要按照計劃學習,一方面小小的給自己的產品定時曝光展示引流。)+加載進度條,你必須耐心等待加載完畢,太著急的話只有點擊圖片。當然一旦你點擊圖片,就會被跳出到淘寶鏈接。
場景化閱讀: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碎片時間了
我們一天都被各種間斷、分散的會議和討論切開,對我來說碎片化的時間在走路和乘車時用掉最多。但是學習又是一個必須的精神食糧,一天不攝入感覺心里空空的。
與其抱怨時間太分散,還不如想想辦法把大片時間好好用好、好好工作好好學習。其實,只要你回想一下自己用一款產品的痛點,或者說回想一下你用App的訴求,就不難發現原來用戶有這樣的需求。
譬如,我們看一些新聞類App,閱讀類App。很希望能在每次打開首頁的時候就快速看完當日的最新頭條,好奇心日報就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大大的板塊放置顯眼的位置,想必你一定會“好奇”的打開看看。或者在我們閱讀文章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句話,或者某個觀點很贊,非常希望這個時候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和你一起分享這種感受,是不是給一種有人支持你的觀點,同時有人也對你的觀點表示肯定的感覺,會讓你的閱讀感知更好,極速達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