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是什么感覺。反正我看到的時候,是“整個人一激靈”。記得這是某一個晚上,本來周公已經來到半路了,但是當我看到這八個字的時候,瞬間睡意全無。
而再次想到這幾個字,是因為女兒今晚的朗誦比賽。先說結果,三等獎,然后是每個人都能得獎的。怎么樣,是不是覺得:哦!安慰獎。而作為父親就會覺得有幾分失落:怎么不是一等獎?
在知曉女兒參加了這個比賽的時候,心里就會想著:嗯!我女兒的普通話確實很好!很有實力參加這個比賽!然后購置服裝,每天督促練習。
直到沖進決賽后,心里大喜:哇哦!進決賽了!好厲害!買一套更好的服裝,再買一只口紅。
看了現場表現后:很棒!比之前還加了動作。
最后知道結果的時候,就是前文說的失落:怎么不是一等獎。
其實,從一開始,就知道女兒的表情不夠到位,舞臺表現力不夠。但是,重心一直落在:我女兒的普通話很好!這一個點上。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不足。
無論什么時候,父母都是將自己的孩子看成一切活動的“一等獎”、“第一名”。雖然,在教訓孩子的時候永遠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TA學習好的時候,“誰誰誰不僅學習好,還參加了什么什么興趣班!”
TA參加了興趣班的時候,“誰誰誰不只是參加,還能拿獎!”
TA在興趣班拿獎的時候,“誰誰誰拿的可是一等獎嘞!”
TA拿到一等獎的時候,“別太驕傲!誰誰誰學習比你好多了!”
作為8090后,我們一直被籠罩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里。當自己為人父母的時候,才知道:在別人面前,邏輯是反過來的。
誰誰誰學習好的時候,“光學習好有什么用,我孩子在興趣班拿了一等獎!”
誰誰誰拿了一等獎的時候,“TA才參加一個興趣班咩,我孩子興趣廣泛,參加了N個興趣班,還都拿了獎!”
誰誰誰參加了N個興趣班的時候,也都拿了獎的時候,“我孩子學習比他好!”
因為在大多數父母的心里,自己的孩子永遠是第一!永遠不會是第二,如果有,那就是到能得第一的項目里或者層次里去。那就是裁判、是規(guī)則的問題。反正不是孩子的問題,起碼不是主要問題!
其實,歸根結底,父母是最大的問題!
因為,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也許,你的孩子在幼兒園里,能歌善舞,上得了舞臺、做的了手工,樣樣優(yōu)秀。但真正進了小學的時候,你會發(fā)現身邊的同學都一樣,甚至有的還得過高級別的獎。TA只是平凡的一員。
也許從小學到大學,你的孩子成績都很優(yōu)秀。但每升一級,你就會發(fā)現,原來還有很多孩子跟TA一樣。
當你的孩子一畢業(yè)就被世界500強企業(yè)圍獵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優(yōu)秀。然而真正進去以后,也只是惺忪平常的一顆螺絲釘。
然后就是跟別人眼里“最優(yōu)秀的孩子”一同,在橫向的空間里組成一個龐大的群體,并且淹沒其中。
在縱向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如此。
要了解共和國的領導人,我們可以網絡世界里,從他們眾多的映像、音頻或者文字資料里篩選;
要了解明清時代的帝王,或者秦皇漢武,我們只能查詢圖書館里的史料,或者看一些影視紀錄片;
要了解秦以前的帝王,我們能查詢到的文獻資料就少了許多,而且是經過眾多演繹、改編的,甚至有些還會被其它史料證偽;
對于三皇五帝,我們則只能從神話傳說,以及鳳毛麟角的“歷史記載”。
作為人中龍鳳的帝王尚且被歷史一遍遍淘洗掉。你覺得你的孩子有幾分力氣能抵得過時間?
真正能在歷史的長河里濺起浪花、留下痕跡的少之又少。而我們中的大多數,最多只能在墓碑上刻一個名字,讓風雨慢慢沖刷。
既然如此,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就沒有希望,只能“躺平”了?
當然不是!
我們知道了“終將平凡”這一個宿命般的結果后,就能更好的上路了!既然孩子終將與我們一樣歸于平凡,那我們就讓TA在做事的過程中,注重“學會”。
在幼兒園做手工的時候,學會思考,學會發(fā)現,學會動手,學會解決問題;
在小學到大學的學習生活里,學會認識自己,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與自己相處,學會這個世界相處;
走出社會的時候,TA就能學會更從容地面對社會,并學會傷心,學會快樂,學會挫折,學會一點點成功。
而我們,為人父母,更應學會坦然面對,學會欣然接受,學會釋然相處。
因為,
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結語:有感作此文,自我勸慰:我沒有多優(yōu)秀,我的孩子大抵也會是平凡之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