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代香港人--陳冠中
我們整個長期教育最終讓我們記住的就是那么一種教育:沒什么原則性的考慮,理想的包袱,歷史的壓力,不追求完美或眼界很大很宏偉很長遠的東西。這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思想心態:我們自以為擅隨機應變,什么都能學能做,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過關交易,以求哪怕不是最大也是最快的回報……不在公共領域集體爭權益,只做私下安排,也是本代人的特色……是的,我們愛錢。
今天的中國大學生們會像陳冠中描述的那樣嗎?
今天的大學生,面對一個人類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需要什么【基本素養】?
顯然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很多學生焦慮的來源了。我們在大學到底要學什么?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當然是學習新知啦,學習更多的知識積累足夠多的實力,才能在未來激勵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趨勢中處于浪潮之巔,成為霸道總裁,贏得白富美。競爭似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大議題。我們除了學習新的技能之外還要學習什么?然而缺乏宏觀思維的競爭又有什么意義?我們可曾注意到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我們看不到、感受不到、覺察不到的問題?比如:地球變暖,比如貧窮、疾病、戰爭、人權等。
大學之道,在于樹人
1.思辨能力
馬丁·路德·金 說過,教育的目的無他,就是教會一個人如何評估事證,如何判斷虛實,如何理清真假,如何分辨事實和虛構。
耶魯大學校長薩洛維在一次開學典禮上說:
1)警惕任何簡單化的陳述,特別是那些夸大、扭曲、忽略關鍵事實,以煽起你恐懼,憤怒和厭惡情緒。
2)如果這類陳述與你現有的看法特別吻合,就更加警惕。
3)靜慮深思,保持懷疑精神,培養批判思維。
2.自主教育
建立全球化思維的知識庫,從制度化教育進入自主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常常限制了人的思維,為了在制度下的考試中能夠脫穎而出,我們恨不得從小孩一出生就開始上補習班,然后領跑同齡人。但這樣的制度教育,也會使得思維變得僵化、缺乏創新。在這個知識可以隨處可得,知識越來越多、越來越專業、越來越復雜的今天,自主化教育,按照自己的興趣喜好以及當前所面臨的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來選擇學習的內容成為你未來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3.行動能力
再多的知識,如果沒有付諸行動就只能占用大腦內存容量的而無用武之地。就像杰克·韋爾奇所說,你們知道了,但是,我們做到了。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上的知識,只能最終淪落為聊天談資。把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才能發揮知識的價值。就拿6Sigma來說,GE把它作為重大戰略來推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6Sigma的知識內容理解起來并不難,它無非就是一個品質工具箱,一個通過DFSS(Design For Six Sigma)和DMAIC(Define-Measure-Analysis-Improve-Control)的流程方法來實現專案目標的解決之道。可是6Sigma真正難的是工廠內的推廣和行動。再厲害的工具如果你不使用它,你永遠也無法體驗它到底有多厲害,那只能是你道聽途說的傳說。
4.品格培養
馬丁·路德·金說,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會一個人深刻地思考,并且擅于思辨。但如果教育停止在這里,那么教出來的很可能是一個危害社會的人。對社會危害最大的人,通常就是最擅思辨但是毫無品格的那個人……
我們必須記住:頭腦聰明是不夠的,頭腦聰明加上品格,才是真正教育的目的。
如果我們的同學得到一流的專業訓練,卻不知同情心、正義感、廉恥為何物,如果不能判斷【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行為邊界,如果道德不是在你的價值判斷中處于主導地位,如果你缺乏人文關懷,那么你只是技術厲害的壞人罷了。希特勒少年時期非常喜歡讀書。他參加了林茨的成年教育圖書館和博物館學會,大批大批地借閱圖書。他的少年友人回憶,他總是埋頭在書堆里,其中,最喜歡閱讀的是關于德國的歷史與德國的神著。他還是素描畫家和水彩畫家??墒蔷褪沁@么一個如此有才華的人卻成了一個種族狂熱分子。
思辨能力、自主教育、行動能力、品格培養是大學生必備的四種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