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戀
失戀對人的打擊是巨大的。生活中許多人因為失戀而萎靡不振,有的失戀者甚至自殺或殺人犯罪。
失戀可分為假性失戀與真性失戀兩種。單相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假性失戀,因為患者與戀愛對象并未真正建立戀愛關系。
真性失戀是指戀愛雙方經過一階段熱戀以后的分手,這種經歷是十分痛苦的。失戀大多有主動者與被動者之分,雖然主動者在分手后也會感到內疚,但絕大部分的痛苦常落在被動者身上。
失戀是人生可能遭遇的一種挫折,會對失戀者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一般地說,戀愛者對戀愛成功的期望越大,情感投入越多,失戀后的心理傷害就越重,心理反應就越強烈。有的會產生抑郁心理,感到憂傷和痛苦,嚴重的還會喪失生活的信心,對前途悲觀失望;有的會自我封閉,沉默寡言,不喜歡與人交往,甚至對戀愛心有余悸,不敢輕易打開自己愛的心扉;有的會出現一些異常的心理活動,甚至采用誹謗、誣陷、傷害等報復行為。
愛情遭到挫折,精神上的痛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失戀者總也擺脫不了失戀的痛苦,就會使自己的意志消沉,影響工作學習,一旦產生報復心理并付諸行動,還會對社會造成危害,給生活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最終也會毀了自己的一生。
(2)夫妻關系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是指一個家庭的和諧、穩定的重要性。而夫妻關系的好壞起著關鍵的作用。當今社會多數夫妻在結婚前是自由戀愛,結婚之初又是互恩互愛,有些甚至非常浪漫。但為什么若干年以后,有許多夫妻卻反目呢?基本原因就是由于婚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夫妻對對方的感覺變了,對對方的要求也變了。
戀愛時戀人都力圖用感情去維系、發展與對方的關系。戀人之間沒有法律規定的特殊權利和義務,一切交往均出于自愿,戀人的付出也都被對方看作是互愛的表現。而結婚以后,夫妻雙方需按婚姻法或婚約履行權利和義務,夫妻在生活上互相照顧時所含的感情成分越來越少,雙方懷有對方“理應如此”的成分增多。例如,配偶為你做了件事,你內心會并無謝意,而在婚前對方同樣的行為卻能激起你感情上的漣漪。這種心理變化是對愛情的一種侵蝕。
夫妻在結婚之后,互相贊美的話少了,這種現象會使對方猜疑配偶是否仍然像當初那樣一心一意地愛著自己。如果雙方把對方的缺點進行正面理解,就會緩解或者消除許多誤會和矛盾。例如,丈夫怨恨妻子太羅嗦,整天都要管他的事,我們可以解釋為妻子時刻想著丈夫,要讓丈夫了解到妻子的行為是對他的關心和愛護。
此外,夫妻之間既要親密無間,也要有適當的“距離”。這種距離包含了很多內容,一是指夫妻之間在日常生活中能相敬如賓。凡涉及到雙方或家庭的事,夫妻都應替對方著想。要考慮到對方是否愿意去做,有無承受能力。一方為對方做了好事,配偶親切地說聲“謝謝”,給對方一個甜蜜的吻,都有益雙方情感的鞏固。二是從審美的角度來看,人們通過研究發現,一幅裸體的女性畫面只能給人一時的性感,一幅半含半露的女性畫面則可以給人流下永久的魅力。所以為了使彼此有所吸引,不要在配偶面前毫無顧忌,這會使夫妻保持和增進彼此的魅力。
(3)婆媳關系
當原本沒有親緣關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愛“走進一家門”的時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動的。婚姻不僅帶來了夫妻關系,而且也帶來了一大串家庭關系身份,婆媳關系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關系。而對于媳婦來說,婚前與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較少,所以,對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對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員就只有應有之情。
應有之情只是一種根據角色規定的情感,例如傳統倫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這種義務之情由于僅僅是義務,很容易讓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婦心里會想,我們之間沒有交情,我不是你從小帶大的,因為結婚,我就要對你百般照顧,我自己的父母我還沒來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現在這樣我就很不錯了。婆婆心里會想,你在我家里出出進進,就是一家人了,你應該像個兒媳婦的樣子啊!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兩方都不滿意。
當婆媳雙方混淆了婆媳關系與母女關系,會因為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預期而漸生不滿。
不滿的情緒出現后,婆婆和媳婦又都會出現一種歸因偏誤,那就是認為婆媳關系就是婆媳關系,永遠不會變成母女關系。她們都不懂得通過對方的母女關系來看對方的情感和人品,來體會對方的真情。如果用真情來換取真情,婆媳關系就一定會與母女關系一樣,成為家庭關系的新的情感支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兩種協調婆媳關系的思路。一種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妻子會把丈夫的娘家也當成自己的娘家,把丈夫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丈夫也是一樣,把岳父岳母當成自己的父母,把妻子的娘家當成自己的娘家。
另一種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相互尊重對方對娘家的價值認定,體驗對方的父子情深或母子情深,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這兩種思路盡管有些不同,卻都可以較好地協調因婆媳關系引起的夫妻沖突。
(4)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家庭關系中最為穩固的關系,因為它具有不可解除性,現代的夫妻關系的穩定性正受到越來越有力的沖擊,而親子關系因其血緣關系而不可替代。
同時,親子關系一經產生,就具有永久性,這是任何外力也無法改變的。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相互理解與正確相處,親子關系處理不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對于孩子來說,家庭是學會具體人際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個社會群體,父母對他們采取熱情、溫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與輕視的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后與人的交往。親子間不同的交往方式對孩子的個性、道德與行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無數的研究結果證明,孩子的道德品質與家庭中的親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關系,人的許多重要的品質,如同情心、自尊心、獨立性等,在許多方面都取決于父母與子女良好的相互關系。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愛的關系,缺乏精神上的親近,則常常是孩子心理發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