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十月一了,這一天我不會忘記去送寒衣的。
老奶奶、老媽媽們提前幾天就在菜市場、公交車站以及人多的路口擺攤賣寒衣了。現在的寒衣品種真是豐富,花樣繁多,樣式逼真,再加上冥幣、元寶、燒紙,小攤像模像樣的。
小時候,人們燒的寒衣都是象征性的。母親買來五色紙,一般是粉的、藍的、青的、黃的、白的這五種顏色。買回來的紙是一大張一大張的,每一張折折疊疊,能裁八小張。每種顏色取一小張,再折成長條形,五種顏色上下套起來,每種顏色都露出來一些,這樣,一件寒衣就做成了。
母親把折疊的寒衣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籃子里,等到天黑吃過晚飯再到街上去燒。晚上八九點鐘,母親又去灶火鏟上一些青灰(草木灰),然后領著哥哥、姐姐和我到大門口燒寒衣。
街上已經有很多鄰居家在燒了,到處火光一片。我們在自己家門口,用青灰撒成一個圓圈,寒衣要燒在圈里面。圓要留上一個口,好讓逝去的親人們來領寒衣。一件一件寒衣燒的時候,母親會說,這是給爺爺奶奶的,這是給外公外婆的,最后一兩件母親說是燒給沒兒沒女的野鬼的。
燒寒衣的時候,心是萬分虔誠的,希望逝去的親人們能快點領取寒衣,好抵擋就要到來的寒冬。燒寒衣的時候,得耐心地用小木棍來回翻挑著,要燒的一干二凈,不能留一星點碎片,要不送去的寒衣就會有洞洞,就不能很好地遮風擋雨了。
后來我知道了寒衣節的來歷。據說是孟姜女的丈夫范杞良被抓去修長城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墻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尸骨。此后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俗。
如今,我移居北京遠離故土,卻難忘十月一送寒衣的習俗。每年的十月一,我又會領著兒子,在這天晚上給逝去的父親、母親送寒衣。而在老家,哥哥姐姐也會帶著兒子孫子做著同樣的事。就這樣,送寒衣的風俗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間相傳。
昨天,我已經在路邊小攤買好了寒衣。對兒子說:“明天就是十月一了,你和我去給爺爺奶奶燒寒衣去?”
“好!”兒子答應的很爽快。經過這么多年的耳濡目染,兒子也像小時候的我一樣,完全接收和習慣了十月一送寒衣這一民間習俗。
我是韓非子魚,漂在北京的洛陽人,金融界老宅男。
喜歡讀書、寫作、編程、EXCEL,堅持暖心勵志方向。
目前散文集電子書《慢煮光陰》已經在豆瓣、亞馬遜、多看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