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 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有困惑的時候,即使到知天命、古稀乃至耄耋。 柔弱乖巧的外表下一顆桀驁自負的心,這是我。總是在叛逆中前行的腳步,可知是多么踟躇緩慢,甚至有時誤入迷徑還以為到了世外桃源。不愚鈍但不算聰明,常常包裹于困惑的繭中,羽化成蝶的過程是那么漫長。應了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一句話可以改變人生”現在覺得并不夸張。天性憂郁的我在歷經成長的痛楚、人生的挫折、甚至在對生命的存在感到困惑時,我領略到讀書的價值。翻動智慧的書頁,一句簡簡單單的話會讓你茅塞頓開,觸響你蒙灰的琴弦。? ? 想那已遙遠的青春期的疼痛,自己象傲氣不馴的野馬被套上粗粗的韁繩,桎梏的魂靈掙扎在自由的邊緣:不想循規蹈矩當應試教育的犧牲品,不想花費父母的錢買那些用來養別人眼睛的漂亮衣服,渴望出走遠方離開爭吵不休的家…… 心靈深處的一種追求在青春期過后仍難以平復躁動,反而日益壯大,不屑于俗世的說教,而又屈從于現世的矛盾,感覺象蘇軾詩中那獨往來的“幽人”,“有恨無人省”,充滿理想色彩的歲月被一種發著黑紫的青蓮色遮蓋,很難再調出明亮,連穿的衣服都和我的心一樣共處在黑白灰的世界。 當自己快在四壁中窒息時,讀書讓我終于找到并打開了那扇透氣的窗,在海量的閱讀中焦渴地尋找著前行的方向。智慧的言語、觀念似明月清風,如暗夜燭火,感覺是和每一個迸發著智慧火花的思想家促膝交談,那些如聞罄咳的哲言慧語,告訴你應該放棄什么,應該珍惜什么,使我尋尋覓覓的近乎碎散的靈魂得到了救贖和慰藉,讓我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心靈從新折返于有序的軌道,漸悟到自己那逃避的內心、易感的性格。? “半畝方塘一鑒開”,朱熹把書比作鏡子,自己愿意比作窗:“半畝方塘一窗開”。窗外,不僅有“天光云影共徘徊”,還有“窗含西嶺千秋雪”。那美麗的天光云影,那西嶺之上的雪色風光就是哲言。? ? 推開這扇窗,和哲言共處,消去了自己與大自然之間的隔膜,打開了自己與人之間的心墻,從新審視自己,又回到了煙火人間:認真地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