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廣至城與東漢名臣蓋勛

瓜州廣至城與東漢名臣蓋勛

瓜州縣文聯? ? 張掌印

?

蓋勛

蓋勛,字元固,生年140年,卒于191年,涼州敦煌郡廣至縣(今甘肅瓜州)人,東漢末期名臣。

(《后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蓋勛字元固,敦煌廣至人也。家世二千石。)

廣至縣蓋氏家族人才輩出,蓋進官至漢陽太守,蓋彪官至大司農,蓋思齊官至安定屬國都尉,蓋勛官至京兆尹,蓋順官至永陽太守,祖孫五代世為高官,真可謂地靈人杰。

曾任涼州漢陽郡長史,遷為太守,后入朝為討虜校尉,頗受漢靈帝劉宏信任,出為京兆尹。劉宏駕崩后,董卓專權,為防止蓋勛響應袁紹領導的關東聯軍,特將其征入朝廷。初平二年,病逝于長安。

1.剛正不阿

2.視死如歸

3.憤而辭職

4.入朝為官

5.治理長安

6.董卓弄權

7.失意而終

蓋勛,字元固。他出身世代仕宦家庭,曾祖父蓋進,曾任東漢漢陽郡太守,祖父蓋彪,曾任東漢大司農,掌管糧食、貨幣等。父親蓋思齊,官至安定屬國都尉,主管其地歸漢的南匈奴人和羌人等少數民族事務,其級別和郡太守一樣,屬于二千石的高級官員。

[1] 1.? 李賢注引《續漢書》:曾祖父進,漢陽太守;祖父彪,大司農。

親字思齊,官至安定屬國都尉。[2] 2.? 李賢注引謝承《后漢書》:父字思齊,官至安定屬國都尉。

蓋勛年輕時舉孝廉,后為漢陽郡長史。當時武威郡太守仗著在朝廷中有權貴撐腰,而在當地胡作非為,涼州從事蘇正和準備彈劾此人,而涼州刺史粱鵠害怕得罪權貴,便想將蘇正和治罪殺害,就此事向蓋勛咨詢。蓋勛與蘇正和有仇,有人就勸蓋勛說可以趁機報仇,蓋勛說:“不可!因為公事殺害良臣,是不忠!乘人之危,是不仁!”,于是蓋勛勸說粱鵠:“喂養鷹鳶(鳶yuān(名)老鷹)。就是為了捕獵,因為捕獵而殺害鷹鳶,那以后用什么捕獵?”粱鵠聽從。蘇正和得知蓋勛為其解圍,大喜,特意拜訪蓋勛,表示感謝。而蓋勛閉門不見,派人傳話說:“我是為粱使君謀劃,不是為你!”于是,兩人怨恨如初。

(《后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初舉孝廉,為漢陽長史。時武威太守倚恃權埶,恣行貪橫,從事武都蘇正和案致其罪。涼州刺史梁鵠畏懼貴戚,欲殺正和以免其負,乃訪之于勛。勛素與正和有仇,或勸勛可因此報隙。勛曰:“不可。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諫鵠曰:“夫紲xiè食鷹鳶欲其鷙,鷙而亨之,將何用哉?”鵠從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詣勛求謝。勛不見,曰:“吾為梁使君謀,不為蘇正和也。”怨之如初。)

一、剛正不阿

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故武威郡太守黃儁jùn被征召,失期未至州府報道,涼州刺史粱鵠準備上書彈劾黃儁,將其治罪,蓋勛也為其說話,粱鵠才作罷。黃儁攜帶二十斤黃金送給蓋勛表示感謝,蓋勛說:“我是認為你的罪責在八議,是可以從輕處理,才為你說話,我其實那種靠說話賺錢的人!”始終不肯接受。

[3] 3.? 李賢注引《續漢書》:中平元年,黃巾賊起,故武威太守酒泉黃雋juàn被征,失期。梁鵠欲奏誅雋,勛為言得免。雋以黃金二十斤謝勛,勛謂雋曰:“吾以子罪在八議,故為子言。吾豈賣評哉!”終辭不受。

年末,涼州發生北宮伯玉、李文侯等人叛亂。涼州刺史左昌趁著征兵時截取軍費數千萬中飽私囊,蓋勛堅持勸阻,左昌不高興,于是派蓋勛率軍駐守漢陽郡阿陽縣,正面對叛軍鋒芒。左昌原以為蓋勛必定敗仗,即便不戰死,待其返回后也可以用軍法處死,不料,蓋勛多次作戰并成功守住阿陽縣。

叛軍見阿陽縣無法攻破,便轉向攻打金城郡,斬殺金城郡太守陳懿yì,脅迫邊章、韓遂入伙,共推舉邊章為首領。在此期間,蓋勛請求左昌派兵救援金城郡,左昌不肯。

邊章率軍包圍涼州漢陽郡冀縣(郡治及州治所在),左昌無計脫身,驚恐失措,便派人向蓋勛求援。而漢陽郡從事辛曾、孔常疑慮而不敢聽從,蓋勛怒道:“以前莊賈失期,司馬穰苴就將其斬首,今天你們兩個小小從事,難道還比古代的監軍地位高?”辛曾、孔常這才同意出兵。蓋勛率援軍抵達冀縣,斥責邊章等人背叛朝廷。邊章、韓遂都說:“左昌當初要是早聽你的話,派兵來救援金城郡,或許我們還能改過自新,如今罪孽深重,不能再投降了。”于是,邊章等人哭泣而去,解除對冀縣城包圍。

(《后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與邊章等寇亂隴右,刺史左昌因軍興斷盜數千萬。勛固諫,昌怒,乃使勛別屯阿陽以拒賊鋒,欲因軍事罪之,而勛數有戰功。邊章等遂攻金城,殺郡守陳懿,勛勸昌救之,不從。邊章等進圍昌于冀,昌懼而召勛。勛初與從事辛曾、孔常俱屯阿陽,及昌檄到,曾等疑不肯赴。勛怒曰:“昔莊賈后期,穰(ráng)苴(jū)奮劍。今之從事,豈重于古之監軍哉!”曾等懼而從之。勛即率兵救昌。到,乃誚(qiào)讓章等,責以背叛之罪。皆曰:“左使君若早從君言,以兵臨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乃解圍而去。)

二、視死如歸

左昌因為貪污的事被免職,朝廷派宋梟(xiāo)接任涼州刺史。宋梟到任后,對蓋勛說:“據我所知,涼州人很少學習儒學經典,所以總是發動叛亂,如今我想讓涼州人每家每戶都來抄寫《孝經》,或許這樣可以讓大家懂得道義之理。”蓋勛勸阻:“當初齊國崔杼(zhù)弒君;魯國慶父篡位,此二國難道沒有讀書人嗎?現在不急于籌劃消除災難的方法,而去做一些非常之事,已經足夠讓涼州人怨恨,又會讓朝廷取笑,我實在無法理解!”宋梟不聽,上書朝廷,報告此事;果然不久,朝廷下發詔書責問宋梟,以平叛不力將其免職。楊雍接任涼州刺史。

護羌校尉夏育被羌族叛軍包圍在右扶風畜(xù)官,楊雍派蓋勛率官兵前往救援,蓋勛率軍行至狐盤,便被羌族叛軍擊敗,蓋勛集合剩余的百余人,擺成魚麗之陣做最后的抗爭。羌人精騎發動沖鋒,官兵死傷慘重,蓋勛也身負三處創傷,仍然巋然不動,指著身旁的一棵樹對身邊的士兵說:“我若戰死,就將我埋葬在此樹下!”句就種部落羌人首領滇吾素來被蓋勛所厚待,他在前面用兵器攔住羌人士兵說:“蓋長史是賢人,你們若殺了他會遭天譴!”蓋勛仰頭大罵:”死反賊!你知道什么!快來殺我!“眾人大驚失色,滇吾親自下馬讓馬給蓋勛,蓋勛拒絕,眾人才將其綁起來。羌人都敬佩蓋勛的忠義勇敢,不敢加害于他,派人將其送回漢陽郡。楊雍表奏蓋勛為漢陽郡太守。

說到“句就種部落羌人”,我們就會想起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作者寫那里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但是這首詩里的“羌笛”,深究它的歷史淵源,就的說到一個姓氏

豈[豈,讀音作qǐ(ㄑㄧˇ)]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遠古顓頊帝高陽氏之后,屬于以先祖稱號為氏。  據史籍《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謂之八愷。”  在遠古之時曾有才子八人:蒼舒、頹敳、梼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即垂、益、禹、皋陶之倫,庭堅則皋陶之字,其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又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世濟其美,不隕其名。顓頊帝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無不時序,地平天成;又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此謂之八元、八愷,齊聚華夏之庭。至是臣下民眾皆服。  八愷,亦作八凱,相傳是古代顓頊帝高陽氏的八個才子,他們幫助帝君處理國家大事,政績很好,同時由于他們和樂穩秩,平易近人,世人稱之為“八愷”。  八愷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愷氏。在古代,“愷”與“凱”二字通假,因以有“凱”代“愷”為姓氏者,改稱凱氏。  凱(愷)氏后裔子孫,有因改朝換代的時候遭到禍滅九族之難,滿門被抄斬時逃出五個兄弟,五個兄弟在逃難中約定以后分別姓東、南、西、北、豈,五姓是一家,見面是兄弟,以后的子孫只準念書,不準當官。此后遂有豈氏。  此支豈氏另有一說,其祖先曾經是某朝掌管國庫的大臣,后因銀庫被盜,朝廷大怒,禍及九族,滿門被抄斬時逃出五個兄弟,五個兄弟在逃難中約定以后分別姓東、南、西、北、豈。此后遂有豈氏。  第二個淵源:源于古西南夷,出自古代羌族句豈種羌部族,屬于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  氐(dī)羌族,實際上是中國上古時期的一個民族系統,是許多民族的通稱,而不是單一民族之稱,包括的族屬十分復雜。早在新石器時代,藏族地區的原始文化與甘青地區的氐羌原始文化就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氐羌民族最早居于甘肅、青海地區,約從夏、商之際起,開始陸續東遷漢地,并逐漸漢化;同時還曾南移西南地區。  羌族,在秦、漢兩朝以后,便已經是中國西部許多民族的泛稱,如見于史籍《漢書》、《后漢書》的“諸羌”就有研種羌、留何種羌、先零羌、封養牢姐羌、罕開羌、燒當羌、當煎羌、燒何羌、勒姐羌、鐘羌(鐘存羌)、當闐種羌、旦凍羌、傅難種羌、鞏唐羌、句就種羌、嶵豈羌、鳥吾種羌、零吾種羌、滇那種羌、長離諸羌、黃羝(石)羌、發羌、唐旄羌、參狼羌、白馬羌、旄牛羌、虔人種羌、全無種羌、沈氏種羌、岸尾羌、武都羌、越巂羌、廣漢羌等等。  從歷史學的角度而言,古代羌族人是藏民族先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二者有著極深的淵源關系,而從民族學、考古學、語言學、體質人類學、生物基因學等幾方面也可看到二者有深厚的淵源關系。  氐族,在史籍《北史·氐傳》中記載:“氐者,西夷之別種,秦漢以來世居歧、隴以南,漢川以西,自立豪帥”。這個記載實際上是沿襲《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載:“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結合其他記載,可知白龍、白水流域是氐族分布的中心地區。這些地區與今川甘藏區相吻合。唐朝以后,這些地區的氐族,或“同化于漢人”,或“同化于藏”,成為藏民族的來源之一。  氐羌族與藏民族都是歷史悠久的民族,二者在歷史上形成了密切的關系,但二者又是不同的,因此,既不能說吐蕃的世系出于羌,亦等于不能說羌族的淵源始于藏一樣。  在氐羌族中,有句豈種羌,是羌族中的一個民族集聚部落,由于史料稀缺,暫且認為其可能為句就種羌與嶵(zuì)豈羌融合而成,后與燒當羌、鳥吾種羌、零吾種羌等匯合,在漢史中統稱燒當王朝,是羌族祖先無戈愛劍的后裔滇(diān)吾建立的部落聯盟。無戈愛劍原名為袁劍,為句豈種羌,因曾在秦朝時期為奴,羌語稱奴隸為“無戈”。句豈種羌原居于騰格里沙漠邊緣(今甘肅武威、民勤一帶),漢朝時期稱涼州,其首領世稱滇吾。  東漢中平年間(公元184~189年),漢武威太守倚恃權貴,恣行貪暴,涼州從事武都蘇正和案致其罪。涼州刺史梁鵠與武威太守害怕了,便欲殺蘇正和以免其責,自己又不好下手,就托于漢陽長史敦煌蓋勛。而蓋勛素與蘇正和有世仇,梁鵠就拉攏蓋勛就此報仇。  蓋勛卻說:“搞陰謀殺良臣,對朝廷不忠;乘人之危,為人非仁。”并且警告梁鵠說:“夫紲食鷹隼,欲其鷙也。鷙而亨之,將何用哉!”于是梁鵠便放棄了謀殺正和的計劃。  蘇正和知道了以后去蓋勛家致謝,蓋勛不見,放出話說:“吾為梁使君謀,不為蘇正和也。”怨之如初。  后來,刺史左昌盜占軍糧數萬,私求巨利。蓋勛勸諫他,左昌因此惱怒,支派蓋勛與從事辛曾、孔常駐扎倒邊遠的阿陽以抵抗羌族句豈部落的攻襲,想借機以軍事罪之。不料,蓋勛數有戰功,左昌處置無由。  東漢靈帝劉宏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西涼軍反叛,叛軍中出了兩個大帥,漢兵聽邊章的,羌兵聽北宮伯玉的。北宮伯玉攻金川(今甘肅金昌)時,蓋勛勸左昌出兵營救,但左昌懼怕羌兵,不敢出援。結果鎮守金川的陳懿戰死。而邊章等去除了金川的威脅后,進一步圍攻左昌于冀城(今甘肅甘谷)。  左昌連忙召集蓋勛等來救,辛曾等疑不肯赴,蓋勛怒道:“昔莊賈后期,穰苴奮劍。今之從事,豈重于古之監軍乎!”辛曾等人震服于蓋勛的正勇,從之。蓋勛率兵至冀城,擊潰羌兵,指責邊章等以背叛之罪。兵對左昌說:“左使君若早從君言,以兵臨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乃解圍而去。  后來,句豈部落又圍攻校尉夏育于畜官(漢軍集中飼養戰馬之處),蓋勛與州郡合兵救夏育,至狐盤(今甘肅甘谷新興鎮姚謝家坪)時,寡不敵眾,部隊為句豈部所敗。當時蓋勛余兵不及百人,身受三處創傷,卻堅坐于陣地不動,指著木表(漢朝時期用于測日影計時的木制標桿)對兵士們說:“我死了,就埋我于此!”  句豈部首領滇吾以手中的長槍轟開兵眾,贊嘆道:“蓋長史是賢人,誰要是殺他,就是得罪上天!”  蓋勛仰聲大喝:“死反虜,汝何如,促來殺我!”羌兵眾相視而驚。  滇吾深感蓋勛忠勇,跳下馬來,將自己的戰馬送與蓋勛。蓋勛卻堅不肯上,羌兵們只好把他抬起來走。  因為羌族兵將們皆敬佩蓋勛,認為殺義勇之士不吉,因此不敢加害。滇吾后來反而將蓋勛送還至漢陽。后來刺史楊雍上表蓋勛功績,漢朝廷晉升其為漢陽太守。  滇吾的后裔子孫,有以原部落名稱為姓氏者,稱句豈氏。在魏、晉、十六國時期逐漸融合于漢族,后隨北魏王朝遷入中原,漸遷北海地區(今河北秦皇島),省文簡化為單姓豈氏。

中平二年(185年)末,涼州發生饑荒,蓋勛帶頭拿出家中存糧,救濟百姓,存活千余人。

(《后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時叛羌圍護羌校尉夏育于畜官,勛與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盤,為羌所破。勛收余眾百余人,為魚麗之陳。羌精騎夾攻之急,士卒多死。勛被三創,堅不動,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種羌滇吾素為勛所厚,乃以兵捍眾曰:”蓋長史賢人,汝曹殺之者為負天。“勛仰罵曰:”死反虜,汝何知?促來殺我!“眾相視而驚。滇吾下馬與勛,勛不肯上,遂為賊所執。羌戎服其義勇,不敢加害,送還漢陽。后刺史楊雍即表勛領漢陽太守。時人饑,相漁食,勛調谷稟bǐng之,先出家糧以率眾,存活者千余人。)

三、憤而辭職

中平三年(186年),涼州刺史楊雍免職,朝廷派耿鄙接任涼州刺史。耿鄙上任后,雖然積極征調六郡士兵備戰,但任人唯親,專信治中從事程球,而程球自私貪婪,涼州的士人們都討厭他。蓋勛認為耿鄙必敗,便棄官回家。由范津接任漢陽郡太守,同年,議郎傅燮xiè與車騎將軍趙忠結怨,被調離雒(luò)陽,接任漢陽郡太守。

簡易年表

【中平元年】184年

中年元年末,涼州爆發以北宮伯玉、李文侯領導的叛亂軍,攻陷金城郡,韓遂,邊章入伙,推舉邊章為首領。

涼州刺史左昌免職,宋梟接任。

【中平二年】185年

涼州刺史宋梟免職,楊雍接任。

【中平三年】186年

涼州刺史楊雍免職,耿鄙接任。耿鄙征調涼州六郡兵馬討伐涼州叛軍,馬騰應征入伍,多有戰功,升為軍司馬。[1]

冬,涼州叛軍內部發生火并,韓遂斬殺邊章等人,奪取大權,進軍隴西郡[2]。

耿鄙寵信治中從事程球,而程球為人貪婪奸詐,為涼州士人所不恥[3],漢陽郡太守蓋勛棄官返鄉。[4]

【中平四年】187年

耿鄙計劃進攻盤踞在金城郡的涼州叛軍,而新任漢陽郡太守傅燮勸阻,耿鄙不從,率軍出征。當大軍行至北地郡狄道縣時,軍中發生內訌,別駕從事(姓名不詳)[5]和隴西郡太守李相如反叛,率軍先殺程球,再殺耿鄙,軍隊嘩然而散[6]。

隨后,軍司馬馬騰也擁兵反叛,歸附韓遂;另有漢陽郡人王國被韓遂等人推舉為首領,自號“合眾將軍”。[7]

參考資料

?1.? 裴注引《典略》靈帝末,涼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民王國等及氐、羌反叛。州郡募發民中有勇力者,欲討之,騰在募中。州郡異之,署為軍從事,典領部眾。討賊有功,拜軍司馬。

?2.? 《后漢書·董卓列傳》(中平三年)其冬,征(張)溫還京師,韓遂乃殺邊章及伯玉、文侯,擁兵十余萬,進圍隴西。

?3.? 《后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時刺史耿鄙委任治中程球,球為通奸利,士人怨之。

?4.? 袁宏《后漢紀》 初,漢陽太守蓋勛,著績西州,知耿鄙之必敗也,自免歸家。

?5.? 《后漢紀》臨陣,前鋒果敗,鄙為別駕所害。

?6.? 《后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行至狄道,果有反者,先殺程球,次害鄙,賊遂進圍漢陽。

?7.? 《后漢書·董卓列傳》(隴西郡)太守李相如反,與(韓)遂連和,共殺涼州刺史耿鄙。而鄙司馬扶風馬騰,亦擁兵反叛,又漢陽王國,自號“合眾將軍”,皆與韓遂合。共推王國為主,悉令領其眾,寇掠三輔。

《后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時(涼州)刺史耿鄙委任治中程球,球為通奸利,士人怨之。……行至狄道,果有反者,先殺程球,次害鄙,賊遂進圍漢陽。

《資治通鑒·卷五十六》

涼州刺史耿鄙率六郡兵討遂。鄙任治中程球,球通奸利,士民怨之。漢陽太守傅燮謂鄙曰:“使君統政日淺,民未知教。賊聞大軍將至,必萬人一心,邊兵多勇,其鋒難當;而新合之眾,上下未和,萬一內變,雖悔無及。不若息軍養德,明賞必罰,賊得寬挺,必謂我怯,群惡爭勢,其離可必。然后率已教之民,討成離之賊,其功可坐而待也!”鄙不從。

夏,四月,鄙行至狄道,州別駕反應賊,先殺程球,次害鄙,賊遂進圍漢陽。城中兵少糧盡,燮猶固守

中平四年(187年),涼州刺史耿鄙討伐叛軍失敗,和程球一同被殺;軍司馬馬騰投奔涼州叛軍;漢陽郡太守傅燮戰死,涼州淪陷。韓遂率涼州叛軍進攻三輔地區。

(《后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后去官,征拜討虜校尉。 )

四、入朝為官

中平五年(188年)八月,漢靈帝劉宏設置西園八校尉,征召有軍事才能的人入朝為官,蓋勛被任命為武都郡太守,劉宏還詔令大將軍何進、上軍校尉蹇碩到城外為其送行,雒luò陽的官員都以此為榮。蓋勛還未至武都郡,又被征召為討虜校尉,返回雒陽。[4] 4.? 《后漢紀》:于是征為武都太守,詔大將軍何進、上軍校尉蹇碩為勛祖道,京師榮之。未至武都,征為討虜校尉。

十月,劉宏在平樂觀閱兵。事后,劉宏特意召見蓋勛,問道:“天下為何有那么多叛亂?”蓋勛回答:“還不是陛下寵信之人的子弟做的好事。”當時上軍校尉蹇碩也在座,劉宏轉身問蹇碩,蹇碩恐懼的不知道如何回答,因此怨恨蓋勛。劉宏又問蓋勛:“我已在平樂觀閱兵,而且把西園的財物散發很多給士兵們,如何?”蓋勛回答:“臣聽說‘以前的皇帝只夸耀德政而不看兵力多少’,如今叛軍在遠處,陛下卻在眼前閱兵,不能顯示陛下果斷剛毅,而由窮兵黷武之嫌。”劉宏非但沒生氣,而稱贊蓋勛:“說的對,你我相見恨晚,那么多大臣沒有人能像你這樣說話的。”

(《后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靈帝召見,問:”天下何苦而反亂如此?“勛曰:”幸臣子弟擾之。“時宦者上軍校尉蹇碩在坐,帝顧問碩,碩懼,不知所對,而以此恨勛。帝又謂勛曰:”吾已陳師于平樂觀,多出中藏財物以餌士,何如?“勛曰:”臣聞‘先王耀德不觀兵。’今寇在遠而設近陳,不足昭果毅,秪黷武耳。“帝曰:”善。恨見君晚,群臣初無是言也。)

蓋勛后來對宗正劉虞、佐軍校尉袁紹說:“我認為陛下是非常聰明的人,就是被左右寵信的宦官蒙蔽了,如果我們合力清除這些奸邪之徒,然后提拔清廉能干之人,以此使漢室興旺,我們功成身退,豈不是一件快意的事?”劉虞、袁紹認同,于是結為同謀。但不久,司隸校尉張溫舉薦蓋勛為京兆尹,劉宏雖然不舍得蓋勛離開雒陽,但蹇碩等人則力勸贊同,于是蓋勛遷為京兆尹。

(《后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勛時與宗正劉虞、佐軍校尉袁紹同典禁兵。勛謂虞、紹曰:”吾仍見上,上甚聰明,但擁蔽于左右耳。若共并力誅嬖幸,然后征拔英俊,以興漢室,功遂身退,豈不快乎!“虞、紹亦素有謀,因相連結,未及發,而司隸校尉張溫舉勛為京兆尹。帝方欲延接勛,而蹇碩等心憚之,并勸從溫奏,遂拜京兆尹。)

五、治理長安

長安縣令楊黨,仗著父親是中常侍,貪污腐敗,為非作歹。蓋勛到任后,核實楊黨貪污上千萬,上書彈劾。很多權貴為楊黨求情,蓋勛不理。最終皇帝劉宏下詔將楊黨和其父革職查辦,蓋勛威震京師。

此時,小黃門高望兼任尚藥監,頗得皇子劉辯的信任。蹇碩受劉辯的旨意,向蓋勛建議舉薦高望之子為孝廉,蓋勛拒絕。有人對蓋勛說:“劉辯是未來的皇帝,蹇碩是陛下的寵臣,你都違背了他們的意愿,恐怕三怨成府。”,蓋勛回答:“選舉賢良的人為官是為了報效國家,不是賢良我不會舉薦,死又何悔!”蓋勛雖然在長安為官,但深得皇帝劉宏的信任。每逢有軍國大事,劉宏都會下手詔向蓋勛請教對策,并多次賞賜蓋勛。

此時,長安城只有官兵五千人,蓋勛為了對抗涼州叛軍,便向朝廷奏請征募士兵湊齊一萬人,并表奏征辟士孫瑞為鷹鷂都尉,魏杰為破敵都尉,杜楷為威虜都尉,楊儒為鳥擊都尉,第五儁為清寇都尉。[5] 5.? ?李賢注引《續漢書》:是時,漢陽叛人王國,眾十余萬,攻陳倉,三輔震動。勛領郡兵五千人,自請滿萬人,因表用處士扶風士孫瑞為鷹鷂都尉,桂陽魏杰為破敵都尉,京兆杜楷為威虜都尉,弘農楊儒為鳥擊都尉,長陵第五儁為清寇都尉。凡五都尉,皆素有名,悉領屬勛。每有密事,靈帝手詔問之。

(《后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時長安令楊黨,父為中常侍,恃埶貪放,勛案得其臧千余萬。貴戚咸為之請,勛不聽,具以事聞,并連黨父,有詔窮案,威震京師。時小黃門京兆高望為尚藥監,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碩屬望子進為孝廉,勛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愛,碩帝之寵臣,而子違之,所謂三怨成府者也。“勛曰:”選賢所以報國也。非賢不舉,死亦何悔!“勛雖在外,每軍國密事,帝常手詔問之。數加賞賜,甚見親信,在朝臣右。)

六、董卓弄權

中平六年(189年)二月,董卓拜為并州牧,率軍抵達河東郡,停止不前。蓋勛聽聞,知道董卓是在觀望雒陽局勢,意圖參與政變,便下令防備董卓。[6]

四月,漢靈帝劉宏駕崩。八月,雒陽政變,大將軍何進被殺。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帝,毒殺何太后,掌控朝政。蓋勛寫信給董卓:“從前伊尹和霍光有那么大的功勞,結局仍然令人寒心,你只是個小丑,憑什么下場會比他們好?祝賀的人在你門外,吊喪的人就在你墳前!你還不敢小心一點!”董卓看罷,非常忌憚。董卓考慮到蓋勛和左將軍皇甫嵩(sōng) 在三輔地區掌控兵權,實在是一個心腹大患,于是征召蓋勛為議郎、皇甫嵩為城門校尉。皇甫嵩在扶風郡有精兵三萬人,蓋勛暗中聯絡皇甫嵩,意圖聯合討伐董卓,而皇甫嵩拒絕,蓋勛無奈,因為兵少不能起事,只好跟從皇甫嵩一同前往雒陽。當時公卿以下官員,見到董卓無不跪拜在地,而蓋勛初次見到董卓,僅僅是雙手作揖而已,在場的人無不大驚失色。

(《后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及帝崩,董卓廢少帝,殺何太后,勛與書曰:“昔伊尹、霍光權以立功,猶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終此?賀者在門,吊者在廬,可不慎哉!”卓得書,意甚憚之。征為議郎。時左將軍皇甫嵩精兵三萬屯扶風,勛密相要結,將以討卓。會嵩亦被征,勛以眾弱不能獨立,遂并還京師。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勛長揖爭禮,見者皆為失色。)

七、失意而終

初平元年,由原司隸校尉袁紹領導的關東聯軍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問司徒王允:“我想選個合適的人擔任司隸校尉,你覺得誰可以勝任?”王允說:“只有蓋勛了!”董卓說:“此人聰明有余,但不可以擔任這個重任。”于是任命蓋勛為越騎校尉,但董卓又不想讓蓋勛長期掌管禁軍,又讓其出任豫州潁川郡太守;蓋勛還未抵達潁川郡,董卓又擔心他會響應關東聯軍,便又將其征回雒陽。

在一次會議上,河南尹朱儁向董卓匯報軍情,并提出自己的個人建議,董卓責難朱儁:“我百戰百勝,心中自有謀略,你別亂說話,免得弄臟了我的刀!”蓋勛在一旁見狀,出來說道:“從前武丁這樣的明君,都主動求他人提建議,何況你這樣的人,反而想堵住他人的嘴巴嗎?”董卓自知失禮,便說:“我剛才是戲言。”蓋勛仍然不依不饒:“我從沒聽說過發怒的話可以當成戲言?”董卓這才向朱儁賠禮道歉。6.? 《后漢紀》:初,卓將兵東也,京兆尹蓋勛曰:“貪人敗類京師,其必有變。”乃為之備。

初平二年(191年)三月,蓋勛隨董卓從雒陽轉移至長安。蓋勛雖然剛正不屈,但內心怨恨董卓,不得意。五月,蓋勛因為背上長了疽瘡而病逝,享年五十一歲。按袁宏《后漢紀》的記載順序,將蓋勛逝世故事放在初平二年四月之后, 六月之前,故推為五月。

蓋勛臨死前立遺囑不接受董卓的任何饋贈,董卓則為了向眾人展示自己的寬容,上書請朝廷贈送喪禮用品,葬于安陵。

(《后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卓問司徒王允曰:“欲得快司隸校尉,誰可作者?”允曰:“唯有蓋京兆耳。”卓曰:“此人明智有余,然不可假以雄職。”乃以為越騎校尉。卓又不欲令久典禁兵,復出為潁川太守。未及至郡,征還京師。時河南尹朱雋為卓陳軍事。卓折雋曰:“我百戰百勝,決之于心,卿勿妄說,且污我刀。”勛曰:“昔武丁之明,猶求箴諫,況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戲之耳。”勛曰:“不聞怒言可以為戲?”卓乃謝雋。勛雖強直不屈,而內厭于卓,不得意,疽發背卒,時年五十一。遺令勿受卓賻贈。卓欲外示寬容,表賜東園秘器赗襚,送之如禮。葬于安陵。

逝世時間

按袁宏《后漢紀》的記載順序,將蓋勛逝世故事放在初平二年四月之后,六月之前,故推為五月。

(《后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子順,官至永陽太守。)

蓋勛之子蓋順,官至永陽太守。

蓋勛和皇甫嵩均在初平元年之前被董卓征入朝廷,初平元年正月,關東聯軍起兵,三月,董卓將劉協遷都長安,自己留守雒陽。初平二年初,孫堅率軍攻破雒陽,四月,董卓撤退至長安,布防三輔。蓋勛卒時于此之后,必然身在長安。

另外其所葬之地為安陵,安陵在長安城東,為漢惠帝劉盈寢陵。這也能證明蓋勛卒于長安。

就在這一年,關東兵起,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焚略洛陽,驅虞百姓。蓋勛目睹董卓的暴行,身在籠中,無力除奸,義憤填膺,疽jū發背而死。時年五十一,葬安陵。蓋勛臨死前立遺囑不接受董卓的任何饋贈,董卓則為了向眾人展示自己的寬容,上表朝廷贈其東園葬器,陪葬于漢惠帝陵寢安陵。

安陵: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 咸陽城東18公里處 渭城區韓家灣鄉 白廟村。   漢惠帝 劉盈墓安陵為覆斗形,底部周長725米,高25.22米。陵西北150米處為 張嫣皇后墓,因 呂后死后張嫣被廢, 封丘很小。陵北白廟村一帶有邑城遺址,陵東還有12座陪葬墓。

歷史評價編輯

滇吾:“蓋長史賢人,汝曹殺之者為負天。”[26]

劉宏:“恨見君晚。”[26]

董卓:“此人明智有余,然不可假以雄職。”[26]

范曄:“①勛雖在外,每軍國密事,帝常手詔問之。數加賞賜,甚見親信,在朝臣右。”“②蓋勛抗董,終然允剛。”[26]

馬它:“敦煌蓋勛,深明大義,公私分明,不以私廢公,不徇私誤國,巍巍乎君子也!勛之正直無私,堪為古今美談!嗚呼,今之人私欲滔天,假公濟私,挾私泄憤,徇私枉法,何其及也!”

蔡東藩:“蓋勛位不過長史,獨能遠諧物望,為世所欽;邊章已入寇黨,避而遠之;滇吾本為虜帥,敬而禮之。盜賊夷狄,猶向慕賢者若此,人生亦何苦縱惡,而自喪聲名,甘為此萬年遺臭也?”[

? ? 上述蓋勛的一生,并無顯赫的功勛。他生逢漢末亂世,仕途遲暮,四十歲以后才做了邊郡長史,最終官不過京兆尹,入朝兩年多就死了。那時的東漢王朝已經腐朽沒落,按照當時人們的觀點,漢家氣數已盡,黃巾起義就喊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主”的口號。無可置疑,蓋勛是漢朝的忠臣。一個忠于腐朽王朝的官吏,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呢!的確,從忠于王朝的角度來看,蓋勛并不值得歌頌。但是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蓋勛克己為公的品德,臨難不茍的大節,嫉惡如仇的精神,敢于抗暴的勇氣,這些卻是中國歷史文明寶貴的道德遺產。蓋勛的性格,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傳統美德。尤其是他厚待羌人,更體現了他不歧視周邊民族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種值得稱贊的進步的思想。蓋勛彪炳于史冊,是當之無愧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119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382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038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85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16評論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12評論 1 323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192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355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869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2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28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467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65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570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13評論 1 282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585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892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上上周末,爸爸讓我們回家團年。他邀請了他的兄弟姊妹一起聚聚。 上周六下午,大伯(我平時都稱大爺,是我爸爸的大哥)和...
    溫暖的蘭溪閱讀 505評論 0 0
  • 研究生畢業,工作不要一年,就這樣戰戰兢兢地即將奔三十。 好久不聯系的朋友忽然發微信,說她要結婚了問我是否能出席婚禮...
    鳳兒翩翩閱讀 200評論 0 0
  • 如果我當初努力的話,我會不會考上一所好的大學,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可是這一切如果都沒有結果,時光倒流,你捫心...
    東施豆腐閱讀 336評論 2 2
  • 傳說倉頡奉命造字,感悟天地萬物,造出了最原始的文字,后來慢慢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了今天的楷書,雖...
    雨后天空_f769閱讀 509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