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好的工作你竟然辭職?你是不是有病?”
“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真是個蠢貨?!?/p>
“你這人太內向了,成不了大事?!?/p>
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種別人對我們的評判,你太年輕了,你太無禮了,你太LOW了。
這種評判是一種最原始的人與人之間試圖相互操控的手段。
從我們學會理解詞語的時候起,父母就在用“你真是個好孩子”“你真棒”這樣的語言來鼓勵我們的那些「好」的行為。
同時,他們還會用“你這孩子太壞了”“你好辣雞啊!”這樣的語言來壓抑我們的那些「壞」的行為。
因為我們從小就是被這樣對待的,同時整個社會也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交流和運轉,所以幾乎沒有多少人察覺到這有什么不對——我們通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來認識和定義自己。
通過這樣一種「外在評價系統」令我們每個人都牢牢地保持著非常多的「社會屬性」,并在這種「社會屬性」的驅使下,令我們產生了許多的追求,從而不停地創造「社會價值」,以維持社會的運轉。
但問題在于,對于你個人而言,如果你接受了別人對你的評判,就會導致你對自己的認識變得模糊,同時你會被別人操控,按照別人的意愿去做那些別人希望你去做的事情。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著獨一無二的自己的想法的,別人的評判會和我們自己的想法產生沖突,于是這種沖突就會導致我們處于「自我分裂」的狀態中。
正常情況下是:我們能夠堅持做自己,以自己的看法,感受,和對自己的認識為主,同時也能夠從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和建議中有選擇性的重新認識和改進自己。
但自我分裂的狀態往往導致:人們會拋棄自我,依據別人的期望、觀點和評價來扮演自己,他們總會懷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以至于很多時候無法分辨清楚自己的真實感受是什么。
(比如當別人侮辱了他的人格時,他因為被別人稱作是沒用的廢物不配有尊嚴,而無法體驗到自己憤怒的情緒;
比如某人因為總是被身邊的人否定,而始終無法體驗到自信,并且會潛意識的認為自己總是會失敗;)
所以,你是否時常被你的父母或親密的人否定?
你身邊是否有人常常自以為了解你而對你妄下推斷?
你是否時常聽到有人對你說“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
是否有人“鼓勵”你:你做的很好,要加油??!
是否別人告訴你:你這樣令我很滿意,你繼續這樣做我會更喜歡你?
是否有人在你耳邊喋喋不休:你要找份穩定的工作,找個好老公/老婆,買所大房子?
那么現在你可以不接受這些人對你的「評判」。
不僅僅是那些負面評價會令你懷疑自己,別人對你的鼓勵與認可同樣也會令你迷失。
你現在應當意識到,沒有任何人能夠評判你。
我知道看到這里你已經本能的想要反對我了:第一,如果完全不接受別人的評價這也太絕對了吧?
第二,別人對你的鼓勵有時候也會起到好的作用,別人對你的貶低有時候反而能催你奮進,并且,有時候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規避風險,幫你做出更好的選擇???
問題其實不是在于結果的好壞上,而是在于我們對于這套「外在評價系統」的態度上。
如果我們能夠以自身的觀念和感受為中心的話,那當然是可以有選擇性的吸收別人的建議和觀點;
但如果我們是處在長期習慣遵循外在評價系統的話,那么即便是通過吸取別人的建議規避了風險,通過受到別人貶低的刺激獲得了進步,這些從本質層面上來講,也是無意義的。
重點在于,你從「外部評價系統本位」到「自我意識本位」的轉移。
因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和生活方式,所以你需要一個適應期。這個適應期意味著你需要一定的試錯和犧牲,并且是必須的犧牲,因為只有犯錯誤才是最深刻的改變途徑。
也就是說,你選擇不再管別人對你的評價和建議,的確很可能令你碰壁和受挫,但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形成真正屬于你自己的經驗,你獨自去面對風險和挫折,這樣,「你自己」才能夠成長起來。
人在看待問題的時候,幾乎都本能的會忽略掉自己的錯誤。
當我們在不停地談論「別人不能定義我們」的時候,這是在將錯誤完全歸結于別人;但事實上我們自己,也時常在定義和評判別人。
“小李太蠢了,誰會喜歡他呢?”
“打扮那么濃艷干嘛?一看她就是個騷貨!”
“哎呦呦!你看小趙那大金鏈子戴的,不就是想炫富么!”
這樣的話其實也經常從我們的口中說出。
為了急于證明自己沒有那些從別人身上體現的不好的點,為了平衡我們內心的嫉妒與憤怒,為了控制別人,我們也會去定義和評判別人。
同時,為了避免「身份焦慮」,逃避責任,和「自我接納度」的缺乏,很多人也時常會給自己下定義,貼標簽。
“我是一個美食控”“我是個女漢子”“我就是一個很懦弱的人呀”
在這個信息過載,過度功利化的時代,人們普遍會陷入一種不知道自己是誰,無法描述和表達自己的困境。
于是給自己貼標簽這種行為就作為一種緩解身份焦慮的手段而被廣泛使用。
當一個人說出“我是個女漢子”的時候,她真正想表達的是“我希望你認為我是個鮮明的,有獨特個性的女孩。”
即這種貼標簽的行為,并不是對她自己的準確描述,而僅僅只是通過給自己貼的這個標簽,從而令別人對自己產生這樣的印象——我很堅強,我很時髦,我很酷等等。
當你工作完成的不好,當你做錯了什么事情,你被上司,被母親責罵的時候,你可能會下意識地為自己辯護:“我本來就是一個做不好事情的人??!”
通過給自己貼上“一個做不好事情的人”這樣的標簽,你在心理上逃避了自己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但因為你逃避了責任,所以你就逃避了成長的空間;
同時“一個做不好事情的人”這樣的標簽也很限制你,因為你在今后就會真的“做不好事情”了。
而一個自我接納度不夠的人,會非常“擅長”在生活中否定自己,「我不夠好」、「都是我的錯」這樣的標簽仿佛牛皮糖一樣黏在他們身上。
由于這些自我否定類的標簽的存在,所以當他在對問題進行歸因的時候,幾乎下意識的就會將負面的原因歸結在自己身上,而無法意識到客觀現實。
所以、所以重點在于——
當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時的歸因傾向是指向于自己的錯誤,首先是導致他無法應對和處理現實問題,客觀層面上的問題無法解決,他自己也無法得到鍛煉;
而對這個人而言,他所要面臨的問題就變成了自身的情緒和感受的問題;
但當人深陷于情緒問題時,只會令情緒問題變得越來越糟糕;他只會令自我否定,自我譴責的感受變得越來越痛苦。
所以,這個人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以至于根本無法再面對和處理現實問題。
事實上,在本篇文章中我想傳遞的一個觀點是——人是無法被定義的。
我們活在一個「定義」的世界里。
通過對這個世界上的存在下定義,貼標簽,我們就能夠把事物簡單地加以分類和規整。
通過下定義,事物就變得可控,易于理解。
我們就能夠因此而獲得一種安全感,因為——小麗是一個高傲的女孩、所以她才會對我的示好視而不見;
我是一個辣雞、所以我才總是失敗;
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我們就為事物的發生找到了一種「合理」的解釋,這樣我們就能好像知道了原因,而不用面對未知的恐懼——其實我不知道小麗為什么拒絕我,我為什么失敗。
人類恐懼未知甚過事實。
但很多時候,事物的發生其實是沒有原因的、或者說是我們無法通過推理、驗算找到答案的。
可是我們卻無時無刻不在用我們那狹隘的「邏輯」去評判和定義事實。
當然,我們沒有人能否定通過給事物下定義的方式給人類生活上帶來的便利,我們大大提高了處理問題的效率,很多時候我們也能夠將主要問題處理得很好。
但關鍵在于,對于個人而言,活在「定義」的世界里,就意味著你永遠活在「局限」之中。
如果你時常定義別人,就意味著你選擇了對這個人身上的其他閃光點視而不見,你會帶有你的偏見和刻板印象。
如果你時常定義事物,比如“只有辣雞才會喜歡打羽毛球”“吃兔兔肉的人都是變態”“男子漢大丈夫怎么能穿胸罩呢”,那么你可能會錯過更廣闊的,更豐富的生命體驗。
如果你總是相信并且接受別人對你的定義,這也就意味著真正的「你自己」被壓抑了。你選擇相信那些只看到你的某一方面的人對你的看法,就必然會造成你對自己的懷疑,你對自己其他方面的困惑。
對過你總是定義自己,就意味著你限制了自己的其他可能性。
現在你有意識到,「定義」是如何限制你的嗎?
你喜歡畫畫,就一定要成為一個畫家嗎?
你今年27歲,就一定要考慮相親生子嗎?
你喜歡看網絡小說,就一定是個屌絲嗎?
你看到了嗎?
定義在限制你,人們給一個定義加上了許多的屬性,仿佛你符合了一個定義,就同時擁有了其他所有的屬性。
于是你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擁有那些你所向往的屬性,而努力讓自己去符合一個定義;
你為了逃避一些你所厭惡的屬性,而讓自己努力不符合一個定義;
你理解到問題所在了嗎?
就像你只是想吃一個冰淇淋而已,但這個時候卻有“一個大人還吃冰淇淋太幼稚了吧?”“一個大老爺們竟然吃草莓味的!!!”這些規則和定義在阻礙你。
但事實上這些規則,這些定義本來都是不存在的,這些全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用來限制自己的。
吃冰淇淋這一個行為不能代表你就是幼稚的,小麗拒絕了你不代表她就是個高傲的人,你很內向但不意味著你就干不了大事。
所以你需要記住的只有一點:沒有那么多的定義,也沒有那么多的因果關系。
那么如何從定義的世界之中解脫出來?
首先,你要停止對別人下定義,停止評判別人。
要知道,你不可能一遍評判著別人,一遍又對自己說,我不需要在意別人對我的定義。
定義作為一種操控別人的武器,當你試圖用它去控制別人時,你自己其實也還是在定義的操控之中。
然后,你「選擇」不再接受別人對你的定義。
重點在于你「選擇」上。
我想肯定還有不在少數的人這個時候會想問:那怎樣才能不再接受別人對我的定義呢?
但事實上問題已經止于此了。
就像我告訴你,今后不要再看電視,不要再從二樓跳下來,不要再自慰了一樣,你要做的,只是把以前你經常做的事停下來,而已。
當然這中間會有很多阻礙,你忍不住總想看,總想自慰,總想接受別人對你的定義,但克服這些阻礙,本身就屬于你自身的探索過程。
最后,解放你自己。
解放自己就是說,你意識到到自己是無法被定義的。
這個步驟不存在什么具體的方法可以告訴你,這更像是你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走到的一個階段。
我之所以能理解這一點是因為有一天,我的腦海中忽然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試著想象一下,就從現在這一刻起,你沒有了名字?!?/p>
而這一瞬間我好像忽然就開悟了。
對,我沒有了名字,那我是誰?我是我的身體嗎?我是我的思想嗎?我是我過去的經歷嗎?我是因貧窮的自卑嗎?我是因成功的傲慢嗎?
我好像忽然能夠看到過去的自己,仿佛一直被自己的經驗和各種定義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空間里。僅僅是童年時的一些社交受挫的經歷就導致我一直以來對人際關系都有著回避的傾向。
但事實上這一切都是幻象,過去都是幻象,經驗都是幻象,定義都是幻象。
“我”也是幻象。
你明白了嗎?
你不是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個父親,一個程序員,一個coser,一個美食控,一個辣雞,一個精英,一個心理咨詢師,一個中國人,一個思想家,一個同性戀,一個佛教徒。
Listen,從你給自己定義的「身份」、「角色」、和「職業」中解放出來,你才能夠意識到,你生命中所存在的、無限的可能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