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共有四個杜岙村,分別位于海曙區章水鎮、奉化區尚田街道、寧海縣茶院鄉和慈溪市觀海衛鎮。
本篇專門介紹慈溪市觀海衛鎮的杜岙村。
2000年,解家、洪家、嶺下王家和西埠頭,四個自然村合并而成杜岙村。
杜岙之名,源于杜湖。
杜湖之名,源于杜若草。
杜岙村位于杜湖水庫的盡頭,南邊背靠杜湖嶺,三面環山的山岙中,一面向湖,因杜湖而名杜岙村。
因此,杜岙村民,并不姓杜。
杜岙村民以解、洪、王、張、宓姓等姓氏為主。
洪家自然村,洪姓人家于宋末元初從洪塘遷此居住,至今七百多年。
解家自然村,解姓人家于明代初期從黃巖遷此居住,至今六百多年。
嶺下王自然村,因地處杜湖嶺之北麓,村民多姓王,故名嶺下王。
西埠頭自然村,原來地處杜湖水庫淹沒區,1970年修建杜湖水庫時,遷移到水庫西岸的西岙中,村民以張姓為主。
杜岙村前的杜湖,東漢光武帝劉秀年間就已存在,至今已有兩千年了。
杜湖,古時稱為杜若湖,相傳湖畔曾經長滿了一種叫杜若的香草,因此而名杜若湖。
杜若草,是一種香料,《本草圖經》記載:杜若“葉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子如豆蔻,二月八日采根暴干用。”
屈原在《九歌》中詩云:
山中人兮芳杜若,
飲石泉兮蔭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早期的杜湖,是一個天然的湖泊,沒有堤壩,湖不大,逐漸被歲月填埋。
公元793年,唐德宗李適貞元九年,山西汾州西河人任侗,出任明州刺史。
任侗在任期間,勤政為民,大興水利,整修了廣德湖、云湖、杜湖等水利工程。
廣德湖位于明州之西,歲久湮塞,任侗因此主持整修,溉田四百頃,廣德湖現存于寧波市海曙區集士港鎮和橫街鎮的交界地帶。
云湖位于現在的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南聯村、公有村,現在的名字叫英雄水庫。
任侗主持整修浚筑杜湖后,鳴鶴一鄉之田園得以灌溉。
任侗政績突出,屢獲升遷,歷任劍南行軍司馬、戶部員外郎、主客郎中,官至京兆少尹。
到了宋代時,杜湖又逐漸被填埋,北宋仁宗趙禎慶歷年間,慈溪縣主薄周常募眾筑堤修閘,為利甚廣。
明代神宗朱翊鈞萬歷年間,公元1595年,慈溪縣令潘汝楨復修堤捍水。
歷代修修補補,直到1970年,杜湖水庫正式建成。
杜湖水庫的大壩位于下洋山,一條大壩將杜湖分為里杜湖和外杜湖,湖域總面積4.63平方公里,是慈溪市的第一大湖。
外湖在外,湖域較大,煙波浩渺,粗獷雄渾。
里湖在內,地處五磊山和栲栳山兩山夾峙之間,風景更勝,中涵綠水,嵐影波光,風姿綽約,近水遠山皆有情。
清代文人葉元塏的《杜湖晚眺》,道盡了杜湖的風姿綽約。
湖光淼淼遠連天,行盡湖堤落照邊。
紅雨飄零青草冢,白鷗飛破綠楊煙。
里杜湖有沿湖公路,可以繞湖一圈。
杜岙村的解家自然村,是三朝為仕的虞士南故居所在地。
南北朝時期,虞世南在陳朝任建安曹參軍等職。
入隋后,虞世南官拜秘書郞、起居舍人。
隋亡后,虞世南歸竇建德,竇滅后又被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參軍等職,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
虞世南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先后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李世民稱其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善文辭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
杜岙村東邊是五磊山風景區,從杜湖東岸沿藏云溪即可進入。
五磊山,由內五峰、外五峰組成,俯瞰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因此而名五磊山,景區內危峰參差、溪谷幽深、磊石爭奇。
從杜岙村的西埠頭自然村,翻山可進入栲栳山。
栲栳山,又稱仙居山,山中有溪,名叫栲栳溪,大自然的神工造化,是驢友們的戶外經典線路。
從杜岙村往北,沿杜湖水庫可至著名的鳴鶴古鎮,古鎮邊的白洋湖與外杜湖相距僅約200米左右,因此稱其為“姊妹湖”。
杜岙村南邊的杜湖嶺之下,余姚市三七市鎮石步村的大池墩水庫,水庫邊的公路可以環繞一圈,湖光山色,風景優美。
游古村,逛古鎮。
大池墩水庫,杜岙村,杜湖,鳴鶴古鎮,一條休閑旅游風情線。
有山,有水,有古村,有古鎮,值得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