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請你設想以下場景:
在一個晚上,你透過窗戶看到一個人從剛停好車的上下來,手里還拿著一罐可樂。你看到他喝了一口可樂之后停住了,緊接著他走到草叢邊,把剩余的可樂倒在了草叢里。不一會,你又看到他在左右環顧之后,又將可樂罐扔在了車旁邊的水泥地上。可樂罐碰撞地面的聲音剛剛消散,這人已經消失在夜色之中。到了第2天早上你正在窗邊用餐,無意間又看到那個人,只見他走向仍倒在車邊的空可樂罐,并抬腳將空罐踢飛了出去,緊接著就鉆進車廂溜之大吉了。
在你目睹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之后,你會怎么評論這個事情,你又會怎么評價這個人?
作為吃瓜群眾,最常得出的結論就是:一個沒有素質的人做了一件沒有公德的事。這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生活中的小事,并且很快就會被我們遺忘。
設想結束,我現在要提供第一人稱視角下,此人所思所想,來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
沒有錯,這個干了一件缺德事的人就是我本人。我承認這的確是一件沒有素質的事,但客觀點講我個人并不是習慣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的人。
這件事發生的過程非常短,本應該像很多小事一樣被遺忘。幸運的是,在第3天,我看到的一篇文章讓我回想起這件事情,并得以將當時的細節回憶出來并進行挖掘。
先羅列一下在第一人稱視角才能知道的背景信息。
第一,我剛剛驅車一個多小時,從朋友的宴會上回到家里,略有疲憊。
第二,那罐可樂是早上買的,到了晚上,已經變成了一罐沒有二氧化碳的冰冷糖水。
第三,當時我下車的位置正好處于垃圾桶和我家中間,三個點正好在一條線上。
當時一下車,我面臨的首要的問題是如何處理這剩余的液體?考慮到這個液體是無害的,我很快決定將它倒在草叢中當肥料了。
緊接著,我面臨的第2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手上的空罐。
第1個選擇是朝遠離家門的方向,走到公用垃圾桶處理掉,然后再回家。這個方案的缺點就是要多走200米左右才能回家,優點是能將垃圾送到到它該去的地方。
第2個選擇是將空罐帶回家,扔到家里的垃圾桶里,等到明天再將所有垃圾一起處理。這個方案的優點是我不用為了一個空罐多走幾百米。缺點是得占用自家垃圾桶的空間,而且將垃圾帶回家,并不是人之常情。
兩個方案雖然優缺點各有不同,但最終都能讓空罐到它應該去的地方。但是疲憊的大腦已經懶得理性思考,直覺覺得無論怎么做都很費事。四下無人的夜晚,沒有了環境對我的約束,順著將糖水倒在草叢中的行為慣性,我隨手將可樂罐扔在了地上。
即使是亂扔垃圾,我也扔地及其別扭,我并沒有將可樂罐扔在草叢里,而是扔在水泥地上。試想做一件不愿意被人發現事,扔在水泥地上肯定不如扔草叢里安靜吧。為何我會在錯誤的決定上,又采用糟糕的執行方式?我自己的推測,當時我相信,扔在水泥地上能夠被保潔人員發現并被及時清理掉。
這個念頭的存在,就能很好解釋第2天發生的那一幕。當我再一次見到可樂罐的時候,我并沒有選擇撿起來扔掉或者選擇忽視它,而是選擇做了一個動靜更大的動作:踢飛它。
簡單總結我當時的心理過程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眼看到空罐的時候,我是愧疚的,似乎這個罐頭正在指責自己。
緊接著我就開始氣憤,它為什么還沒有被處理掉?
最后開始害怕別人知道這個罐頭是我扔的。
從這幾種情依次緒涌上我的心頭,到我作出決定并將可樂罐踢飛出去,前后可能用了不到10秒鐘。
第一人稱視角大概如此,亂扔可樂罐這件事情,花費的時間估計占用的時間不到兩天的0.1%。但是從回憶到進一步分析,從體察自己的情緒到反思自己的行為卻花費了好幾個小時。
在這里我覺得可以總結一下,我是如何做出一個糟糕的決定的。
首先,一個疲憊狀態的我可能失去對周邊信息的整合分析能力,全部依靠直覺。
其次,失去了旁人的監督和建議,自己更容易沒有顧忌,做出糟糕的決定后,自己往往意識不到,也沒人出來指正。
其三,當我不愿付出任何成本和代價的時候,就會嘗試去做一些自以為沒有成本的決定,其實是轉嫁成本給別人。
最后,當我發現錯誤的時候,嘗試去掩蓋,進一步繼續做出更糟糕的決定。
雖然這一件小小的事情我借題發揮了這么多(其實還有很多沒說……),但如果進一步去看,其實我當時面對的三個選擇,往往是人們面對問題時經常采用的三種不同的處理方法。限于篇幅,我決定下一篇,再講講這三種方法的不同。
祝順心
王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