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我從國內某著名985院校碩士畢業,順利簽下工作。那時簽下的工作雖不以年薪來計算,但工作的第一年,我就輕松的實現了月入過萬的目標;4年之后,當我因為職位變動不滿而選擇另尋他路時,卻發現擋在自己面前的是翻不完的大山。歷經將近一年之久,我終于找到了一份待遇相對不錯又看似能帶給自己上升空間的工作,但是接踵而來的,是行業的寒冬、崗位職責的調整和隨之而來的大范圍降薪,目前我的收入已經不足初入社會時的一半。
到底是什么讓具有多年工作經歷、學歷又不算低的自己在社會的人才市場上宛如原地踏步?更悲催的是,身邊這樣的朋友數不勝數,他們經常抱怨,對于目前的工作不滿;他們每天做著重復枯燥的工作,拿著不足以回報投入的薪水;他們想要改變生活的現狀,但是卻不知道哪只腳先踏入社會。
錯在他們的工作不夠努力?亦或是錯在他們的能力達不到?都不是。
一切全因錯誤的擇業。
到底該如何擇業,擇業和就業的天平應該如何平衡?
可以就業,但要慎重擇業。
畢業那年,最火的就是銀行。那幾年由于經濟形勢尚且不錯,那時的銀行就是體面多金的代名詞。那年畢業,我們班近七成的同學簽下了各大銀行,國有的、股份制、甚至城商行,由于那時銀行已經經歷了大發展時期,總行和分行的編制基本飽和,除了能力十分強悍的offer帝能夠進入總行或者分行,其他的同學都被“輪崗”一詞穩穩的忽悠到了最基層的支行,我也不例外。
即使現在也是,進入銀行必經的就是基層鍛煉?;鶎渝憻捴螅涂磦€人的造化了,大多數的基層鍛煉在我看來不過是為了穩定人心,為了暫時留住廉價的高學歷勞動力罷了。
那年我如愿進入了柜臺,也就是銀行的會計條線,做了銀行的苦逼小柜員。因為我所在的某行會計的待遇是相當豐厚的,沒有任務沒有壓力,并且倒休的日子也比較自由。于是,我就被這種眼前的假象所蒙蔽了,唯一能找到自己存在感的就是每次的技術比賽,說實話我點鈔和翻打傳票的速度都是杠杠的,以至于那時候天真的認為,只要點好鈔,快速的翻打傳票,在這個崗位的路上就會越走越遠,現在看來這無異議溫水煮青蛙。
2016年開始,由于銀行柜臺電子化設備上線,柜臺轉型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廳堂精簡人員,取消倒休輪班政策,收入大幅下降。我開始了單休的日子,除了這些還有無止境的營銷、會計檢查、會計考試、晨會夕會等各種應付不完的事情。當我想要跳出來,做哪怕是營銷條線的工作時,都被領導無情的拒絕,理由便是沒有積累資源,沒有營銷經驗。于是我便繼續點起了鈔票,認為把柜臺工作做到極致,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升華和交待。
后來的事實證明我太天真了。
于是我開始了漫長的求職之路,卻發現在社會上除了銀行柜臺,我先前幾年的工作經歷近乎等于零。更為要命的是,因為沒有面臨過考核的壓力,我并沒有刻意積累有價值的客戶。
所以說,從月入過萬,到面臨編制取消。并沒有錯在能力,也沒有錯在不努力,錯在了錯誤的擇業觀。后來,求職歷盡艱辛的我如愿進入一家非銀金融機構,待遇尚可,后來因為行業遭遇寒冬,剛入職不久的我面臨了大規模大范圍的降薪,至此六年的工作經歷帶給我的,是年薪15W到月薪5K的轉換。痛定思痛,我決定把自己被打臉的經歷,分享給大家,尤其是還沒有正確認識就業和擇業關系的朋友以共勉。
就業可以急一時,但是擇業關乎一世??此坪唵蔚娜肼毢灱s,代表著就業成功,卻并不意味著擇業的成功。
擇業,第一是選行。
當今許多畢業生在畢業時,錯把就業當成了擇業。殊不知,就業可以將就,而擇業真的是關乎一生。如果畢業時為了暫時的安穩,先選擇了就業,當發現所進入的行業或者是崗位并不具備長遠的發展時,一定要及時的抽身而退,再或許可以把當下的工作當成一個平臺或者跳板,給自己留出學習或者進步的空間。
對于行業選擇,我認為現在社會上大部分的行業都是可考慮進入的,除了一些國家政策公開表明不支持的行業外,比如什么紡織煤炭鋼鐵;還有就是盡量不要觸碰科技大發展有可能會被取代的行業,比如紙媒。
當然了,古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任何行業其實都有做好做精的人,只是這種機會的概率不同,我們要做的是通過擇業,選對行。盡可能的擴大當狀元的機會。現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媒體大發展的時代,我認為還是選擇一些萌芽的朝陽產業更具挑戰性和競爭力。
另外也要結合自己的專業,興趣愛好。如果能夠將自己的興趣熱情貫穿到工作中,絕對會是一個加分項。身邊就有朋友,出身于民辦某高校播音專業,外在形象一般,背景出身絕對PK不過正牌藝術類高校播音主持專業的畢業生,但就是憑著對于播音配音工作的興趣和熱愛,現在成為了好幾個app軟件的簽約配音,并且自己辦起了口才訓練班,月入過萬對她來講已易如反掌。
這便是選對了行,不僅能夠讓自己跟隨行業的發展不斷進步。還能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帶著鉆勁和興致去做某項工作。比起簡單機械的為了謀生而工作,具有太多積極的意義。
自己畢業選的行業是銀行金融,如果說選錯,恐怕好多人要質問我什么才是正確的行業。直至現在,我都不認為自己當初畢業選錯了行,而錯的就是接下來要說的,選錯了崗。
擇業,第二是選崗。
選了行,接著就是選崗。因為同一企業不同的崗位。日后的發展和職業生涯有可能截然不同。
畢業那年,和我同期進入該行的某同事,由于會計條線編制問題,被安排到了營銷條線,也就是做起了客戶經理。那時候每逢聚會,會計上的我和營銷條線的他都成為了最鮮明的對比。我拿著高工資,安穩無壓力;他有業績考核,焦慮且壓抑。
三年之后,我面臨著取消編制,被迫轉型的時候,他已經積累起了資源。每天游刃有余的游走于曾經開發的客戶之間,被認可和肯定。前些日子遇到之前營銷條線的同事,直言月入過萬,每天工作緊張有序,對未來:很期待。而遇到之前會計條線的同事,大多數是牢騷滿腹,妄想重新回到之前錢多活少的時代。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是妄想。
我們同時進入一個行業,一家企業。我因為錯選崗位,失去了與財富共生共贏的機會。所以在這里奉勸大家,不要滿足于一時的高薪或者穩定。譬如我自己,當初就是圖了會計條線的穩定,卻忽略了銀行柜員這個崗位,并不能長久,因為電子化和智能化早晚會取代低效的人工。
所以在崗位的選擇上,奉勸大家尤其是剛入社會的年輕人,不要害怕從事營銷類或者是有壓力的工作,只要這個工作能帶個你積累和進步,日后絕對不會只守著微薄的薪水收入。哪怕是跳槽離開這個單位,那都是你成長的積累。相反,那種看似高大上,但是機械而學不到核心內容的工作,才是日后職業道路最大的攔路虎。
擇業,第三是選擇企業文化。
如果選行和選崗都還ok,那么接下來要看看這個企業的文化了。
企業文化不一定是寫在紙上的口號,它包括了你的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同事相處的模式,上下級交流的方式等等等等??傊褪悄阏_選擇了這個行業這個崗位后,決定你能否在這里長久的成長下去的重要因素。
舉例而言,我的一個朋友進入了一家金融機構,負責資本市場投融資,有點類似投資銀行。按說行業和崗位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入職不滿1年,就果斷放棄了高薪的工作和職位,轉投一家小型私募。當我唏噓的同時問起原因,朋友直言:那個公司機械而死板,上下盛行推諉扯皮之風。一些工作職責和標準不明確,完全靠人為把控;同樣的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只能看上級機構某個人的心情時,我或許理解為什么朋友義無反顧的離開了這里。
企業最大的特點是以營利為目的?;靵y的職責架構帶不來任何長久的利潤增長點。后來那位朋友告訴我,轉投的私募雖然規模小,但勝在效率高,沒有推諉扯皮等不正之風,大家所有的精力都在于做好業務。
不得不提的就是加班!
見過太多的企業盛行加班之風,無論工作是否完成。下班以后都要比比看,看誰走的最晚。大多數同事只是無聊的在工位渾水摸魚,做著與工作毫不相干的瑣事。但是為了迎合領導和企業盛行的文化,不得不裝模作樣的工作到很晚。
加班,是對于上班效率最好的質疑。如果上班期間高效率工作,又何來加班一說?如果真的是工作多到必須靠加班才能完成,短期如此可以接受,若長期如此,是不是該考慮一下,讓你忙到沒時間在業務時間成長的企業,是不是所謂的好企業?
企業文化關乎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好的企業文化,可謂是讓你工作的舒坦但抱有熱情,讓你具有上升空間且樂于為此不斷努力,讓你在這里即使偶爾超負荷工作也能夠享受和大家一起加班的樂趣。
后記
6年職場路,年薪15W到月薪5K,現在終于想明白問題的癥結。而我也在調整狀態,重新擇業、就業,希望在未來的不久能夠走上正道,做上自己愛做的事情。自己并不順暢的職場經歷分享給大家,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少一些曲折,多一些實實在在的積累。
本人在簡書上寫的內容均為本人原創,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歡迎轉載分享,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