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孟最近跟我抱怨:“我真是太喪了,定下的計劃總是完不成。眼看一年又過去了,感覺自己還是渾渾噩噩,一事無成”。
我挺吃驚。因為在我印象里,小孟一直是個“效率狂人”,平時的分享全是《每天工作四小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等書中金句,鐘愛列To Do List(任務清單)。這樣一個雞血滿滿的girl,怎么出言如此頹喪?
直到有一次我去她公司,看到她工位的隔斷上貼著很多To Do List紙條,個個都寫滿密密麻麻的小字。湊近一看,從早七點到晚十點,這個“效率狂魔”竟然都給自己列好了精確到分的計劃!而那些做完劃掉的事項,只占全部的不到3成。
我明白了,小孟之所以會產生受挫的感覺,不是因為她什么也沒做,而是她想做的太多。有時,所謂的高效,只是騙人騙己的假象罷了。
那么,到底該如何走出使用任務清單的誤區,讓它真正發揮作用呢?
1、記住,你不必完成所有任務。
一張任務清單是否完成它的使命,并不在于完成上面的所有任務。任務清單只是提高效率的一個工具,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其實,只要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了最重要的幾項任務,任務清單就“死而無憾”了。
認識到這一點,你就再也不必為了清單沒完成而感到壓力。這時,你的注意力會從“清單完成”轉變為“任務完成”。當完成幾項重要任務時,你還可以給自己一點小獎勵,比如給自己泡一杯熱茶,或者翻幾頁雜志放松。這種小獎勵就是在對自己完成任務這一行動進行“正反饋”,小小的成就感不斷累積,剩下的任務完成起來就會更加動力十足。
2、按重要性排序是清單的靈魂。
同事C有一個特別好的習慣,就是每天上午十二點前,把一天中最重要、最難做的事情做完。這樣,她接下來的時間就會很輕松,常常能額外多做很多事情。
列任務清單的目的就是為了完成任務。完成的重要任務越多,清單就越有價值。所以,必須把把任務按照重要性排序。根據80/20定律,先解決20%的重要任務,一張任務清單已經成功了80%!
3、任務清單歡迎“隨性”的人
也許,像小孟這樣,把時間安排精確到分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把一天24小時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大有人在。他們喜愛將任務“確定”下來的安定感和滿足感。然而現實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中:突如其來的加班,身體不適,室友的干擾,家人的打斷,斷網,停電……用一個滴水不漏的任務清單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必將被現實打臉。
日本作家有川真由美在她的書《極簡生活:簡而美地活》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懷著愉快的心情開始一天的工作,集中注意力,逐一攻破待辦事項清單上的項目……就算進度有些落后,也要坦然接受。小小的不愉快,千萬不要放在心上,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
所以,不妨省去標記任務時間,把任務清單變得“隨便”一點。這種隨性的態度,才能包容變化,造就一張承認真實世界的清單。
每個人的任務清單,其實也是ta內心的投射。小孟渴望快速提升自己,用一張又一張滿滿的清單制造努力的幻象,也因此受到失敗的刺痛。而有川隨性而為,一心關注任務本身,卻收獲簡單高效的生活。
我們常常充滿意欲,卻懶得將野心納入現實的維度。手持一把冰劍戰斗,在腦海中預演自己的輝煌勝利,卻不可避免地成為現實的敗將。
2018,從一張任務清單開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