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閣抒懷
今天是我發筆的大喜之日,秋風飄動在我的窗前。此刻,心情舒暢,正是清晨五點。首先在我提筆之際向文昌帝君獻上我以俗語“文昌冠聯”撰聯旨在“文日”生輝之意。敬奉:
牧文敏教數放敦效斐斕攸致敬
景昌智者晟星普昭日明曾春暉
悄然的秋風,黯然翻開日歷的新一頁,這又是一年的秋天。在河洋的上空飛動著祥云,飄然著詩意,似乎不必再故意沙沙的作響?這就是夏去秋來唯美之事,依然自若,可喜的意味。
我追憶童年父親談起那“文昌閣”。
文昌閣,文昌本是天體中的一個星座,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星宿信仰。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為道教供奉的主宰功名利祿之神,是中國古代學問、文章、登科舉士的守護神,在道教神仙系統地位較高。從唐代開始,歷代帝王對文昌帝君均有優隆的封祀。宋代,科舉制度一度得到重視,于是各地祀禱文昌神保佑功名利祿,風氣尤盛。是中國一種傳統祭祀建筑,為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風昌盛而建。文昌閣,是古代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讀書人出門在外也要請一尊文昌神像,以便隨時祭拜求助。凡世間之鄉舉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舊時,學子想高中狀元三甲,都有到文昌帝君前祈禱許愿。供奉拜祭文昌帝君,拜求學業進步,金榜題名!傳說中的文昌閣或文昌樓、魁星閣、奎閣、魁星樓等,是中國一種傳統祭祀建筑,為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風昌盛而建。古代儒生,在文廟祭孔的同時,也崇拜主宰文運諸神。有“五文昌”之說,即文昌帝君、魁星、朱衣神、孚佑帝君(呂祖師)、文衡帝君(關帝君)。但各地文昌閣內所祀神不一,也有同時修建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閣和祭祀魁星的魁星閣的情況。意義祝愿文運興盛,步步高升。
那年,陪同遠方朋友回鎮上,一同前往林家祖廳觀看旗桿林出來,前往同在村中不遠的文昌閣。文昌閣位于林家村的東山宮旁,從小道至上,四周古木垂陰,臨溪碧水如鏡。文昌閣占地理位置之優勢,成為河洋古鎮上風景優美的地方,登閣憑窗四眺,遠看青山,俯睇煙云,霧影山色,景色迷人。文昌閣飛檐翹角,黛瓦朱欄,建筑風格頗具特色。周圍樹木參天,環境優美。原文昌閣已毀,于公元2011年由全村集資捐建,重現原貌,是河洋古鎮文化精髓之一。
林家村位于羅源縣西北部河洋溪畔,東連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西接古田縣大甲鄉,地處寧、古、羅三縣交垠,海拔495米,群山環抱,是羅源縣的老區基點村,“美麗鄉村”。? 林家村,古稱羅源縣河洋豐上里后山境或陽溪境楊家墩“陽溪(陽溪境俗稱楊家墩,后改名林家村)”。始祖林十公于宋哲宗元佑三年自寧德縣白鶴釣魚嶺分支遷來羅源新豐里河陽井垅頭(今林家后山里)有史918年。由林十公至今已繁衍三十一代,十世同堂,三千多人口。部分林氏后裔有分遷寧德、連江、古田、霞浦、羅源、福州、邵武、建寧等地。
文雋林家,山明水秀。人勤儉樸,耕讀傳家。林氏家族興旺發達,據族譜記載,明、清兩朝林家祖先曾考中18舉人2名進士。舊時授任官職有:明代烏程縣函——林燈;河南道參軍——林日榮;清代有廉州知府——林長存;武解元——林光繼;荊門州知州——林芝華等歷史名人。現有碩士、大學本科畢業、大專畢業學子層出不窮。林庚勤同志在1988年9月被授予共和國少將警銜。林家人才輩出,俊采星馳。
河洋物華天寶,地靈人杰。明、清時期,河洋是羅川大地上的一個繁華集鎮。河洋境內是文人墨客、商賈、行軍的交通要道。留下很多關于劉杞蓮、陳蘇、唐寅、陸放翁、丁大全、林長存、黃道亨、張經、曹學佺等文人墨客的傳奇故事。
各地的文昌閣多建在市井中心地帶或地勢較高處,一般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建筑,攢尖頂,二、三層居多,每層皆有檐面,四、六、八角不一。一層多為磚墻,開窗設大門;二層以上為木墻或木柵欄,可憑欄遠眺。因此,文昌閣除祭祀功能外還成了當地文人雅士聚會的場所。楊家墩的文昌閣例外,是建在高山盆地,風景秀麗的鄉間,青山綠水之間。千古清秋,風流常在。
文昌帝君者,何許神也? 文昌本古代星名,《史記·天官書》說 : “斗魁戴筐六星為文昌宮。”《史記·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計天道。一曰上將。大將建威武。二曰次將,尚書正左右。三曰貴相,太常理文緒。四曰司祿、司中,司隸賞功進。五曰司命、司怪,太史主滅咎。六曰司寇,大理佐理寶。”這時文昌尚未正式成為主管文人命運的星。北斗七星的前面四星叫天樞、天璇、天璣和天權,古人因其形狀稱為斗魁,斗魁背上屬大熊星座的六顆星叫文昌,所謂“宮”是以地上的宮室比附此六星。
另有說詞:“文昌,是天上星官的名字,叫文昌星,民間認為它是專門管理人間讀書和文上功名的一個天上官員。文昌貴人實際上是食神的臨官宮。例如,甲的食神是丙,食神的作用是泄身吐秀,又叫著“文星”,丙祿居巳,所以甲以巳為文昌。風水上的文昌位。”而今的文昌閣作為歷史文物得以保存下來,如揚州的文昌閣他是一個城市的標志;如皋文昌閣是供奉文昌帝君的樓閣,文昌原為星官名,又名“文曲星”、“文星”,被人神化為主宰功名、祿位的神,向為讀書人所崇祀。此樓閣初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為東皋勝景之一。當地到文昌閣游玩敬香的游客和香客極多。而且,此地還是文人雅士聚集之所。每逢春暖花開、秋高氣爽之時,尤其是九九重陽節,文人墨客登高聯會,寫詩作賦、唱和其間,留下不少千古古華章佳句。
楊家墩的文昌閣,當年是文人薈萃之地,尤其是明清時期,出現許多文人詩社,如河陽詩社、文雋詩社、頤真堂詩社等等。詩社的社員常在一起飲酒吟詩、相互唱和。九九重陽節,秋高氣爽,菊花盛開,文人向有登高作賦的雅俗。羅邑的文人墨客便選定文昌閣,每逢九九重陽,登高聯會,寫詩作賦,唱和其間,留下千古華章佳句。據悉這兒就是古代河洋人的私塾,培養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
明、清詩人關于文昌閣的詩也很多,如王臣有《文昌閣》五言律詩:“杰閣俯城聳,高秋入望賒。平皋逾萬頃,聚落有千家。山色虛空碧,江流沒遠沙。倚欄高嘯者,海上羨浮槎。”周鍠亦有《登文峰閣詩》:“望中樹色碧參天,緩步尋幽得縱深。初地相攜人兩兩,祗園新辟徑三三。當年風雨殘碑蝕,此日煙云古閣涵。最是倚欄惆悵甚,遙天芳草隔江南。”如在長江三角洲北翼,一馬平川的如皋,無山可攀,登文昌閣觀光,就成為人們的最佳選擇。尤其是九九重陽,上文昌閣登高游覽的人流如潮。
關于各地“文昌閣”的由來:明末清初才子冒襄,雖家有美麗的水繪園,但重陽節也常到文昌閣與文人聚會,即使在經歷兵荒馬亂,遭遇種種不幸的時候,他也登閣舒懷。如他在《鵲橋仙·重九登望江樓》這樣寫道:“樸巢已覆,苔岑遙隔,剩有丹楓堪玩。今朝重上望江樓,悵南北煙林全換。尊前新譜,曲終雅奏,一字一聲低按。縱然海水遠連天,抵不得閑愁一半。”清末進士,張謇的摯友,近代著名教育家、實業家、詩人、學者沙元炳對文昌閣更是情有獨鐘。自從1913年,他幾乎每年重陽節都要邀請詩社詩友聚會,至1926年去逝,先后11次登文昌閣吟詩作賦。1916作《九日慕逸賡廷鶴青招集文峰閣分韻得陵字》:“年年萸菊聯高會,四度三從此閣登。近海重陽少風雨,專城一壑抵丘陵。房疏松子銜霜瓦,稼盡稻孫簇水塍。向老逢辰意深淺,揮杯還問聽詩僧。”
文昌帝君在民間有好幾種說法:“古時占星術士認為文昌星是吉祥富貴之星,分別命名為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和司祿,用之以占人事。帝君指梓潼帝君,如:即今四川梓潼縣七曲山大廟中所供奉者。據說帝君叫張亞子,其先越 人,因報母仇徙居七曲山,仕晉戰死,人們為他立廟,自晉而后,世代顯靈,特別是每當干戈紛爭時。唐玄宗西狩時封左丞;唐僖宗幸蜀曾得其顯神庇佑,封濟順王;宋真宗封英顯武烈王。宋元道士造作《清河內傳》和《梓潼帝君化書》,有七十三化和九生八化等不同說法,并稱玉皇大帝委任梓潼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司文人之命,且歷朝降世為王侯將相。元仁宗延佑三年七月,加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下敕說: “相予泰運,則以忠孝而左右斯民 ; 柄我坤文,則以科名而選造多士。每御救于災患,彰感應于勸懲。貢舉之令再頒,考察之藉先定。”至此,這位人和自然的混血神遂正式含璧,成為主宰中國科舉教育、士大夫功名前程的文化神,許多地方建了文昌宮、文昌閣、文昌樓,士大夫流往往于考試前向他祈禱,卜問功名前途。這些就是“ 文昌帝君陰騭”的含義。《陰騭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排除了空洞的理論說教,結合歷史上的真人真事,進行教化規勸,如:“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施棺槨免尸骸之暴露”、“施茶水以解渴煩”等,這些詞句所代表的竇禹鈞、范純仁、郭元振、孫叔、程一德等皆是被載入史冊的人物。這些人為什么能夠科場中意,仕途無限呢? 《陰騭文》是這樣解釋的:就是凡人不見得通過轟轟烈烈的場面來表現自己,只要心地善良,從一點一滴的善事做起,便可以得到報應,當然這種報應是上天的答復,善良的結果。近一點報在自身,遠一點報在兒孫身上,只是時間早遲的問題。如以宋代程一德為例,程一德粗知文字,孜孜為善,每遇到嘉言善行就刊刻施人,夜夢文昌帝君對他說,你刻善書的事已經報達天庭,上帝許諾昌揚你的后代。果然他的子孫少年高第。南宋程明道、程伊川兩位大理學家也是其后裔。 《陰騭文》對挽救道德危機,緩和階級對立情緒,維護當時社會正常的綱常秩序,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酷民吏”、“慈祥為國救民”、“勿倚權勢而辱善良”、“見先哲于羹墻,慎獨知于衾影”,為配合今天的中華道德教育和反腐倡廉,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又云:文昌帝君,即張亞子,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利祿之神。玉皇大帝令其掌管文昌星神之府并主管人間祿籍。《史記·天官書》上說,北斗之上有六星,統稱為文昌宮。宮中所有星神都能主宰人的功名利祿。《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從漢朝以來,對文昌的信仰從未淡化過。全國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文昌閣。
據《易經》曰:“文昌星要發揮作用必須以命中的文昌位為主,并配以可以激發文昌星的吉日良時才能見效。”《文昌帝君聰明神咒》:“九天大帝身披白衣日月照耀乾坤斡隨有能敬者聰明如斯黃老丹元與心合宜五神衛守八圣護持誦之不輟萬神赴機我司大化光耀生輝心開茅塞袪鈍除迷誦之萬遍文冶瓊瑰詞源浩浩筆陣風馳九天開化萬章洞微元皇上帝勿稽勿遲急急如律令”。
閱讀《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聰明神咒》啟示人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一個人的一生,可以這樣度過;找到通往春天的路。“耐得住寂寞,是所有成就事業者共同遵循的一個原則。它以踏實、厚重,沉思的姿態作為特征,以一種嚴謹、嚴隸、嚴峻的表象,追求著一種人生的目標。當這種目標價值得以實現時。仍不喜形于色,而是以更寂寞的人生態度去探求實現另一奮斗目標的途徑。”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古代男人自出生之日起,便比女子多了一份占有欲與征服欲。旁人皆有的東西,他們必須有;旁人不曾擁有的,他們為了與眾不同,使盡渾身解數也要獲得。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前三件幸事,在有生之年,或許人人皆可實現。而金榜題名則如一座獨木橋,橋的這一端是一無所有,秉燭夜讀的學子,而另一端是黃金鋪地,玉石為階的仕途,中間則是流勢湍急,有去無回的江水。為了自己日后活的光鮮,也為家族增添榮耀,無數學子用十年的沉寂,換來一次過獨木橋的機遇。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世間有多少人,便有多少種活法。那座千人爭,萬人搶的獨木橋。有的人站在獨木橋上,每每行到半路,便搖搖欲墜,稍有不慎便掉入水中,被嗆得大氣不喘后,就為仕途畫上一個不甘不愿的句號,余下的人生或以酒為伴,今朝歡樂今朝醉;或是以山林為伴,蟲魚花草皆是相知;最令人瞠目結舌的做法,莫過于宋代文學家柳永“且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有少許堅強的人,被打了幾個浪頭發后,默默地爬上了岸,如同樹葉一般,積蓄一生的力量,只為換回一次絕美的翱翔。東山再起有何懼,身前受苦身后名。讓我想起毗鄰的“東山宮”也在護佐著學子在求學的路上一帆風順,前程錦繡。
余淺釋“文昌星是吉祥富貴之星”能給予帶來什么?凡所際遇,絕非偶然。詩藏心中,墻外云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人生是一個多棱鏡,總是以它變幻莫測的每一面反照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奮發努力,執著自我的感悟,用敏銳的視線去審視這個世界,用心聆聽,撫摸這個多彩的人生,給予自己一個富有個性的回答。
“所謂活著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險峰的人。——雨果”文昌星是吉祥富貴之星,如果它能顯靈,也是在造福勤學苦練、敢于與命運挑戰的人,懂得感恩的人。
人生是有所追求的。失去追求,我們的思想將褪去絢麗的色彩,在庸碌中,在隨波逐流中逐漸變的蒼白;失去追求我們的人生將變得好無意義,我們的生命將在世俗的洪流中白白耗盡。鬼谷子:“人生多歧路,俗成大事者,對自己的定位要有清醒的人事趨利避害,為有為之事,眾爭之地勿往”。“器狹而驕,居高忘危,力小任重”鬼谷子警言此三不違。
人生總是珍惜那些未得到的,而遺忘了所擁有的。
我用炊煙讀你的遠方,用河水比你的清廉,而你的小悲傷在晚風里會被悄悄地吹淡,變的溫暖如春。功名利祿,垂下不多的,斷腸人需要的若干柳枝。
文昌閣是文人志士的寄托與信仰,有著許許多多先輩的事跡在感化著后人上進。在那紛亂的世間,有志之士都愿如勇士一般馳騁千里,揚起萬丈風塵,削平人間的動蕩事,在史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
幼時聆聽著農閑時的父親,說一些關于仕途、人生、命運的哲理。他和我的母親一起說了許多秋天的故事給我聽,那些山野和鄉村里的故事,讓我記憶猶新。他們又向我形容那些曾經保家為國的先驅,以及人間說不完的故事。
父親不是秀才,是一位地道的農民,可他所知道的東西不比秀才們少。父親還給我講了很多關于河洋的典故,一提起河洋的事朗朗上口。我在父親的教訓下,受了他的極大極深的影響。在這廣漠的人海里唯有父親給予了二十多年對我教誨和管束。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感謝父母,感謝河洋之水的養育之恩。? ? ? ? ? ? ?
(作者:黃鑫)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