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少學習時間管理的朋友都是拖延癥的重度患者,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給自己貼上拖延癥的標簽,為自己的逃避、偷懶找一個借口。
大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考前突擊中循環,職場人士,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截止日期前的加班加點中度過。雖有抱怨,但卻安然接受拖延癥的標簽。
但有人就真的會因此而過度焦慮,我的一位讀者便是如此,甚至他看到有機構將拖延癥歸為精神癥狀而高度緊張。
以前我總覺得拖延癥就是因為懶,如今再想雖有道理,但太過籠統,并不能給拖延癥患者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翻閱蒂莫西·A·皮切爾所寫的《戰勝拖延癥》一書,書中給拖延癥做了如下定義:拖延癥是一種明知道會影響自己做事的效果或者自身做事的態度,卻仍然自愿推遲既定事項的行為,拖延癥是一種不必要的自愿推遲。
為了寫此文,快速閱讀了《戰勝拖延癥》一書,讀完最大的感受不是如何戰勝拖延癥,而是學會認識拖延癥。
-2-
首先,我們要明白,拖延癥其實沒那么糟糕,和你一起患有拖延癥的“患者”大有人在,這其中不乏諸多名人,干脆節選一段《胡適日記》里有關打牌的一段描寫。
7月4日 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么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有沒有覺得很親切,這完全就是我們拖延癥患者的真實寫照啊。頹廢中夾雜著一時的雄心壯志,等熱血過去,繼續頹廢。
拖延癥有很多的壞處,在《戰勝拖延癥》一書中,作者蒂莫西·A·皮切爾就為大家總結了三點。
1) 拖延癥導致我們工作時間縮短,完成度差。
2)拖延癥會產生更多的消極情緒,看似拖延時,我們逃避了痛苦得到一時的享受,事實上拖延的過程也是很煎熬的。
3)因為過多的負面情緒,加之拖延癥后期帶來的巨大壓力,對我們的身體也是一種損害。
除了以上三點,結合我個人的經驗,再補充兩點。
1)拖延癥導致我們誠信度下降,人際成本上升。
因為拖延,很多時候我們任務的完成度差。客戶、朋友都不是傻子,你的任務質量大家有目共睹,持續性提交低質量的報告,逐漸地就喪失了大家對你的信任,機會也就離你越來越遠。
2)拖延導致我們變得自卑或者干脆自暴自棄。
如果你認為自己有拖延癥,這已經是你對自己的反省,在改變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你覺得自己意志力不夠,自制力差。久而久之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有一批人干脆選擇自暴自棄。
大二時候外教老師要求每組提交一個MV,任務在開學初期就通知了,一學期的時間足夠大家準備,期末考試展示的時候,其他小組都做的很精彩,簡潔風、唯美風、機械風,絲毫不亞于專業水平。
再看看我們的,托到考試的前一天晚上開始突擊制作,最終的成品是一鏡到底的錄像,幾個大男人以宿舍藍色的窗簾為底,站成一排,對著手機攝像頭合唱了一首歌。不想多回憶當時匯報演示時的尷尬。
-3-
凡事有利有弊,拖延癥不全然是壞處,拖延也是有好處的,是的,你沒聽錯,拖延癥是有好處的。
第一:拖延癥具有偉大的創造力
這是一張拖延時間與創造力的關系圖,橫坐標為拖延的時間,縱坐標為創造力。從圖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拖延所帶來的創造力在初期呈上升狀態,到達中期后開始下滑。整體呈上凸的狀態。
具體如何去理解該關系圖呢?拿我寫文舉例吧,一開始當我確定一個主題立馬開始書寫時,成品質量往往不高,如同本文,昨晚寫下大綱后今天早晨應該認真碼文,但是打字前我又和一讀者聊了10分鐘,看似浪費了時間,實則為本文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新的觀點。
大家都看過達芬奇的經典畫作《蒙娜麗莎》,但是你知道,該畫也是達芬奇拖了四年才產生的嗎?另一個例子是馬丁路德金,著名的美國民權運動領袖。
在馬丁做演講的前一天還在修改演講稿,甚至到了演講當天,直接脫稿喊出一句:“I have a dream”的經典語錄,鼓舞了一代美國黑人。
但是,單純的拖延不會產生創造力,而是拖延的過程中,為目標的達成做“無心”的準備。這種看似低效率的準備,其實對結果大有裨益。
2)避免沖動消費
看看自己的賬單,有多少是因為沖動性消費導致的浪費。延時滿足是每一個成年人需要學會的技能,而對于拖延癥患者來說,對延時滿足的養成更為容易。
也有不少作者說拖延癥是自我保護機制的體現,我個人不是太認同此觀點。我們學習的過程,努力向上的過程多半都是在與人性做抗衡,大家都享受舒適圈帶來的安穩,但是溫水煮青蛙般的死亡更加可怕,越來越多人想要跳出舒適圈,開始尋找更好的自己。于是,如何擺脫拖延癥就是我們下節分析的重點。
-4-
1)告別完美
不少拖延癥患者都是完美主義者,總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便不敢嘗試,不敢走出第一步,直到最后突擊草草收場。
仔細回首過往,你會發現,改變往往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改變,在一次次的意外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的寫作便是如此,大二覺得無聊便開始更文,到現在,不足一年,已經靠寫文實現了自給自足。
2)用文字代替腦子
不要高估自己的評估能力,很多拖延癥患者就是對事情的發展太過樂觀,對自己的能力太過信任,覺得面對的事情可以輕松搞定,等到截止日期前幾天突然發現能力不足變得愈發焦慮。
正確的做法是,當我們準備完成一項任務時,第一時間用文字的方式評估事件的難易程度,拆分目標,逐一擊破,在梳理的過程中認清本質。
3)體驗失敗
有一位高三的讀者告訴我,晚上一學習就想睡覺怎么辦?早晨起不來怎么辦?但讓人覺得可笑的是,如同解憂雜貨鋪的店主所言,來咨詢的人多半都是帶著答案來的,尋求咨詢不過是為了得到心里的答案,得到另外一個人的肯定。
我告訴他可以嘗試體驗失敗,想想如果高考失利,沒能考上心目中的大學會怎樣?想想一旦失敗,你的父母會有多失落?
壓力產生動力,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種方式。但是,我說了一堆那位讀者還是重復著自己的問題,干脆回復了一句:如果晚上太困就睡吧,保證睡眠質量也很關鍵,早上起不來也算了,瞌睡著學習狀態肯定很差,不如舒服睡一覺,白天好好學習。
然后就收到了那位讀者的一個笑臉,回復道:“對嘛,我也是這樣想的,謝謝學長。”
4)設定人為截止日期
你有沒有發現,就算我們再拖延,但是我們都可以在截止日期前迅速完成。大學生的考前突擊便是如此。因為有一根紅線卡著,我們不得不完成,沒有了退路自然只剩下竭盡全力的去做。
設定人為截止日期效果肯定不如實際的截止日期,這時候就需要發揮懲罰機制的作用,如果到了人為截止日期沒完成就罰款,罰到肉疼。前段時間一讀者找我,讓我監督她讀書,主動給了我100元紅包,說如果100天自己沒能讀完30本書就不要這100元。
想法是好的,不過,我替她改進了一下這個機制。100天30本書,太過籠統,不如10天3本,更加明確。10天內,每讀3本就返還他10元的紅包。在堅持的過程中,得到及時的肯定性反饋也是重要一環。
5)從微習慣開始
比起每天堅持100個單詞,鍛煉30分鐘不如改為每天堅持1個單詞,1個俯臥撐來的有效。正是因為微習慣的“微”,我們對其的抵觸情緒更低,行動的可能性更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微不足道的開始,就是成功的開始。具體關于微習慣的詳細說明可以翻看以前的文章查閱。
6)警惕互聯網
互聯網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是互聯網卻讓我們的拖延癥變得更加嚴重,多少個夜晚,說好睡覺卻抱著手機遲遲不肯撒手。
說好的復習,沒幾分鐘就忍不住去刷微博。警惕科技產品帶給我們的拖延癥,為自己營造工作、學習的環境是關鍵。目前我是嘗試每天斷網2小時,具體操作方法大家可以繼續摸索。
關于拖延癥的思考就是這些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評論區留言,說說你對拖延癥的妙招,愿你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是用時間釀酒(點擊關注)
在校統計男一枚,專注個人成長、時間管理類文章分享。寫點身邊的人和事,分享點有限的經驗,愿你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一下點個贊?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