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筒:是織布前的首要工序,就是將拐好漿好的經線纏繞在一個葦子筒筒上,纏繞成“尜”狀。需要用到的工具是線輪(乾縣讀音為lei),線輪是一個小于紡車網輪的用具,也有地方叫做“線予”,是給線的載體。將線綹展開,繞到線輪的網輪上。線筒筒穿于紡線車的筒錠上,先將套架在線輪上的線在透線筒筒上繞幾圈,一手扶線,一手搖動紡車,線輪上的線就“透”到透線筒筒上了,直到纏繞成“尜”([gá],①一種兒童玩具,兩頭尖中間大。亦稱“~兒”;②像尜尜的)狀即可。
經布:就是把將要架在織布機上的經線按設計配制好。將線筒之線總于一手之中,便扯出了一條落地彩虹。經布的工具有:經板(是一根長長的插有三十多根竹或鐵細棍的方椽)、木橛(兩根長老橛和短木橛若干)、尺子、鐵錘等。在經板兩端呈對稱軸栽上大小木橛子,木橛子距離經板兩端的距離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一定的計算方法,所有木橛的橫向間距相加的總長度就是布疋的總丈數。如果要經的布多,可適當調整大老橛與小橛之間的距離。這里面有一個規律,就是一般來說一斤經線(未漿的經線)可織布一丈,按經線斤數算好織布的的長度(丈數),確定兩橛之間的距離。
將透好的線筒筒,插在細棍上,再依次抽出經線頭。經布的人站在弧形的圓心,將所有筒筒上的線頭集中在一起,攥在手中,人與筒陣之間形成放射狀。另一只手利用靈活的手指動作給每條經線上上交口,叫做“拾交”,一邊拾一邊將拾了交的線穿在拾交的手腕上。待各條經線都拾了交,將拾了交的一撮經線拉到老橛處,把“呈破口8字狀”的線的交口穿在老橛上,在拉著這一撮經線在老橛與小橛之間繞纏,直到繞完最后一個小橛為止。然后循環往復。乾縣人有種說法“像經布呢”說的就是這個,指的是來回穿梭。
這里引用許勁文老師在微信公眾號“乾陵文苑”上發布的文章《母親紡織土布紀實——乾州人事鉤沉之二十一》的一段說法:然后,她接過我遞給她的32根線頭拉長一段,分16根一組打個結,掛在橫向第三排的第一根短木橛上,再一只手拿一根空筒拉線,那些經線筒隨著她的走動嘩啦啦的旋轉著倒出線來,到了這一頭的第二橛掛線,再到那頭第三橛掛線、這頭第四橛掛線、那頭第五橛掛線,就到了這頭的兩根老橛前,她用右手大拇指靈巧地在一根線上向下一壓一翻,這根線呈交扠繞在大拇指上(這叫拾交)。
依次類推,等32根線都拾了交,她就把這把線套在兩根老橛上。再拉著走著依次倒掛回到第一根短木橛,算一個輪回。再依次類推,走著、拉著、掛著又來到兩個老橛前,再拾交后套在老橛上……因為“逢交必雙”的緣因,所以需要織布的寬度數除以64就是拉線拾交的來往輪回數。我在期間就負責給斷線結頭和補換備用線筒等。最后,母親用交棍(是一頭用繩接著兩根竹棍的工具)順著兩根老橛之間的“交”的兩邊空隙插下去,再把這一頭的兩根棍用繩連接起來使“交”固定。再用一根長帶子從外邊的老橛的內空隙貫穿下去,松松地綁牢。拔掉里邊老橛,用它穿著第一個短木橛的經線,把所有的線拐纏到老橛上,直到和交棍合并。然后收拾工具收工。(未完待續)
原創不易,轉載分享請標明出處,敬請合作。
乾州蕞娃(劉立軍,又名終南魯人,性木訥,愛文學。俯仰天地間 ,自知無所愧。)是一家以個人原創為主的文學公眾平臺,以推廣乾縣鄉土風俗文化為主,間或涉及教育、文學隨筆、影評、圖文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