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糾纏于一場經濟糾紛中,再加上廣東的太陽甚是毒辣,出門在外的心情異常煩躁不安。縱觀自己的“古往今來”,一條鐵錚錚的漢子日漸憔悴,銹跡斑駁。顯而易見的善良常常是慘遭毒手。堅不可摧的意志被徹夜的敲打,難以安然入眠,靈魂深處在一覺醒來之后總能聽見自己凄厲厲的哀嚎。還要面對接下來的生活,難道非要我“無毒不丈夫”嗎?
人們常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意思是說:要成就大事業的人必須是手段毒辣,技高一籌。
在我國的文化氛圍中,往往會把眾多的名人名言當成指導自己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不二準則。幾千年傳下來,被誤解的古語舉不勝舉。如果是只有手段毒辣技高一籌才能成就大事業,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斷定那些首富們都不是什么好人了!顯然不可以這么說。
“無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單用的有如劉致《上高監司堯民歌》:“法則有準使民服,期于無刑佐皇圖,說與當途,無毒不丈夫,為如如把平生誤。”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你不辯賢愚,無毒不丈夫。”而加上前一句就不一樣了,它可不同于“量小非君子”。元.馬致遠《漢宮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元·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王樞密上云:‘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文中所說的是“恨小非君子”并非是“量小非君子”。切記原句: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意思是不恨人的不配作一個君子,心慈手軟,不忍心的終究做不了大丈夫。
儒家認為,謙謙君子應該“溫良恭儉讓”,應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產生這樣的反叛儒家道德準則的俗語是需要有一定的社會思想文化基礎的,元代平民社會中應是具有這種基礎的,因此“無毒不丈夫”才得以生存并被廣泛使用。如此說來,理解當下社會廣泛流傳的“無毒不丈夫”,是不是也正在體現著當下社會的思想文化呢?值得深思!
說到此處,想起錢文忠教授的一個視頻廣為流傳。他說幾個大學生在孔子故鄉曲阜發現了一百多個逃兒村,什么是逃兒村?因為兒女虐待、不贍養老人等原因,許多老人逃出來,在村子之間的空地搭建帳篷形成的村。這話聽來挺玄乎,不至于吧!那么小的地方!更何況是被稱為“東方圣城”的孔子故里。
不知道錢教授是居安思危還是杞人憂天,未雨綢繆。一個人滿嘴跑火車、造謠一定是不對的,生活在信息時代,全國各地的生活狀況沒有完全盡收眼底,知其一還是有的。話說回來,“逃兒村”或多或少是的確存在的,很多老人過的日子和子女卻有千差萬別,新聞報道已經屢見不鮮。
說這些是什么意思呢?“無毒不丈夫”之為日漸猖獗,是不是當下社會思想文化出了問題?才讓我等茍延殘喘的背負著淳樸善良寸步難行!
經久流傳,“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訛變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在仁赫于90年代自己主編的《俗語典故精選》所見后者。初中生都應該看得明白,這句話的意義完全不一樣了。但仔細揣摩會發現不妥,這種解釋看似合情合理,其實嚴重違反了漢語對偶句的平仄規律。
隨著人們思想文化的變化,善意的將“毒”通過同音替換的方式被曲解為“度”,為了與“度”對偶,“恨”被換作“量”,“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就訛變了“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但是由于“無毒不丈夫”的生命力旺盛,成了行兇作惡的野心家、陰謀家的思想行為“理論根據”,以此作為他們下毒手的信條。不斷地流傳民間的這一俗語“度”始終沒能將“毒”替換掉,就變成了流傳至今的“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應該有肚量,有志氣有作為的人應該心狠手辣。嚴格的說,這是一句古今語的結合句。
一位哲人曾說過:思想是萬物之因,播種一種觀念就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收獲一種命運。在這場經濟糾紛中,一個姓熊,一個名中有虎。這都是食肉家族中的佼佼者,且還生性到不吃死的,我能指望它們什么行為?接二連三的善舉嗎?不會的,他們事業飛黃腰纏萬貫,習慣接二連三的撕咬于他人。
我像一只奔跑的麋鹿一樣,但性格里卻無懦弱可言,只是習慣了奔跑,視奔跑為健康的觀念在驅使,思想越來越謙讓于人。別說“無毒不丈夫”了,就是“無度不丈夫”都難做到,“無善不丈夫”還差不多。在件件善舉終遭惡噬的生活中,奔跑在荒野才是快樂的。
隨著“無毒不丈夫”的行為盛行在需要日益增長利益的人群中,我夜以繼日堅定不移的生活在生物鏈的逃避區,不求塵世的俗利,避免一切的攻擊。偶然會面對一下殘酷突如其來的屠戮,深深地知道:如若不被蠶食,就要強健身體,矯健步伐。雖有“恨小非君子”偶來作祟,但想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便內心安穩起來。同為人類,有人非要做畜生,就 由著它們去吧!我僅能以只言片語相勸,無法束阻它們的身軀、爪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