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2019年浙江省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評審活動
授課地點:浙江師范大學附屬衢州白云學校
授課時間:2019年11月6日
授課班級:七(5)班
執教人:王淑菲(衢州市興華中學)
一、學教設計
(一)核心素養:空間感知、綜合思維
? ? ? ?本課借助各種空間認知工具,對有關區域位置、特征、差異、聯系等進行解釋、比較、說明,進而形成客觀、正確的地理認識,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觀。
借助歷史的眼光認識今天的社會,關注人們社會生活,對古今、時空的以色列知識進行整合,形成綜合思維。
(二)教學關鍵問題
? ? ? ?運用圖表等資料獲取信息,描述不同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特征,理解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并能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評析區域的發展和生活的變化。
解讀:運用以色列的各種地圖、圖表等認知工具,增強空間感知素養。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在識讀地圖和圖表中獲得空間感知能力;學習運用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自然、人文環境特征,把握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提高空間思維能力。
(三)課程標準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1-4-2 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解讀:世界各國和地區,在自然環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經濟、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從地圖中獲取信息,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和生活能力。圖表中歸納出以色列大部分干旱地區降水極為稀少,自然環境嚴酷,但炎熱和干旱沒有熄滅人們生活下去的勇氣,反而激發了創造力,在茫茫沙海中建立綠洲。
(四)學教目標
1.通過地圖、圖表等信息,了解以色列的自然環境特征,運用圖表分析自然環境對以色列農業發展的影響。
2.結合圖文資料,分析以色列發展綠洲農業的智慧措施,體會人類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與環境和諧共存的。
3.結合相關資料,能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評析區域的發展和生活的變化。
(五)學教重難點
重點:運用圖表等資料獲取信息,描述以色列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特征,理解以色列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資源來發展綠洲農業。
難點:理解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樹立區域發展應當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的觀念。
(六)學教方法
聯系閱讀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歸納法
(七)學教課型
新授課
(八)學教過程
(九)板書設計
(十)學教測評
二、課堂實錄
(一)導入
師:(拿出圣女果)想吃的同學舉手,吃完告訴我口感如何,老師買的好不好?
生:一開始有點酸,后來很甜,吃完感覺很舒服。
生:汁水很多,滿嘴甜甜的。
師:滿嘴果汁的水果,可能生產自什么樣的地方?
生:水多的地方。
出示圖片:
師:其實這種圣女果,全世界70%都產自于一個地區——以色列。而且它的年畝產量為十噸,相當于一畝產兩萬斤。那么這個國家的其他農產品產量如何呢,我們不妨通過一組圖片來看看當地的農業狀況。
生:品類很多。
生:機械化作業。
生:種植面積很大。
師:感覺這里農業發展怎么樣?
生:農業發展很好,大面積機械化生產,年產量很高。
師:說明這是一個農業化強國。想不想知道它以前的狀況怎么樣?
圖片展示(沙漠等)
生:這里以前的農業狀況很差。
師:感覺不如現在好。怎么差?
生:到處都是沙漠。
師:這時候是農業弱國。
師:以色列如今是由農業弱國變成了農業強國,不僅如此,現在歐洲人的40%的花卉和蔬菜等都是由它提供的。通過農業出口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創造了自己的發展奇跡。到這,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從前沙漠地區,這樣一個很難種植農作物的地區,如何成為歐洲的大花園?
師:那么,沙漠之國以色列,如何創造這樣的奇跡?
環節一:創造奇跡
播放視頻(約3分鐘)
自主學習:記錄以色列人創造奇跡的措施,并結合課本83-85的內容,將措施記錄在學習單上。
學生列舉,交流互動。
生:北水南調,將北部水資源傳輸到南方地區。滴灌技術;海水淡化作為生活用水;針對用水問題制定了政策……?
生:在沙漠深一點的地區,收集降水。他們的國家,用水越少單價越低,來鼓勵他們節約用水。
師:是的,樹立了人們的節水意識。
生:農作物都是高附加值的,椰棗等。
師:什么叫高附加值?也就是純利潤高的。
師:老師請大家回憶一下,剛剛他講原因的時候,這些都是創造奇跡的措施。而這些措施都很有智慧,而這些智慧都和當地的什么要素有關?
生:自然環境。
師:我們不妨用圖表來解釋這些措施的智慧之處。
環節二:解釋奇跡
合作探究——智慧之自然原因
合作學習:挑選智慧措施,選擇合適的圖表資料,解釋分析。
圖表資料:
生:我們選擇壓力灌溉。借助課本的圖片3-71和3-74。滴灌技術對農作物的好處,能夠高價值地利用以色列有限的水資源。開發節水作物,采用世界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保護有限的水資源。
師:從圖中的直觀信息得出來的。這個智慧措施,是結合自然要素中的哪一個得出來?
生:降水。
師:除了書上的圖片,老師提供的圖片之中,哪些能夠解釋他的措施呢?
生: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地降水非常稀少,約旦河經過的地區高溫干燥,支流少,所以說灌溉很不方便,所以以色列必須要節水。
師:他綜合運用了非常多的圖表,還結合了課外知識。他不僅從位置、地形、水文等角度來解釋,還結合了國家地理方面的知識,非常好。我們來看下一條措施。
生:我選擇北水南調。選取了圖2和表1。以色列的北部是地中海氣候,降水量比較多,400-1000mm,氣候比較濕潤,土壤比較肥沃。而南方熱帶沙漠氣候比較干燥缺水,當地居民就選擇用北方的水輸送到南方,使他們這片地區土壤肥沃。
師:其實北邊的水相對比較豐富,而南部則相反。他們就想到用北邊的水去彌補南方的劣勢。
師:還有什么措施?
生:海水淡化。選取圖5和圖3,以色列位于地中海附近,咸水資源很充沛,因為河流少,降水少,因此淡水缺乏。海水淡化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水源進行灌溉。
師:海水為什么不直接拿來用?
生:因為咸水鹽分太高了,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高附加值的作物。種植棗椰樹,能夠忍受含鹽量高的水。而且樹的價值很高,葉子、樹干、果實都可以利用。
師:選擇了當地適合的農作物。這就體現了我們之前一直強調的區域發展原則——因地制宜。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所有的措施,都是根據自然環境采取的智慧措施。解決了自然環境的劣勢。那么,什么能夠推動智慧措施的實行?繼續探究。
?自主歸納——智慧之人文原因
生:本來沙漠國家變成一個現在種植農作物的國家,但是如果不注意用水的話,還是不行。用法律,教育,提高對水資源的重視程度。
師:說得很好,提到了法律制約,教育意識的提高。
生:曾經還是荒漠一片,農作物的生長除了水,還需要土壤。他們當地使用人造土,雖然成本很高,但是當時當地沒有礦藏或者旅游業的條件,因此他們不惜代價地去發展農業,因此成為了農業強國。
師:以色列依靠什么改造土壤?說改造就能改造嗎?
生:還需要科研科技。
提煉總結:
師:以色列人通過對自然環境的剖析,因地制宜地用智慧措施解決缺水的問題,土壤不夠肥沃的問題,從而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人文特色。又通過教育、科技和法律,從而保障這些措施的實行,由此將沙漠變成了綠洲。但是老師剛剛聽到同學的發言,說這里的條件,只有農業才能發展,當地真的只有這一條路發展嗎?
環節三:續寫奇跡
師:以色列的發展只有農業一條路嗎?
PP師:展示材料。
師:以色列的發展還能夠怎么做?
生:像瑞士一樣,發展對國土資源要求不高的產業。
師:比如說?
生:發展科技之類的。
生2:發展旅游業。位于地中海沿岸,夏天高溫干燥,陽光充足,適合旅游。歐洲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很潮濕,比較喜歡來地中海氣候旅行。
師:欣賞花,欣賞沙漠,度假,曬太陽。
生:位于海邊地區,進行捕魚工作,發展漁業。
師:捕魚可以,首先要求什么資源?——有魚可以隨便捕嗎?
生:不能。要有計劃地實行,注意水資源的保護,不能過度捕撈。
師: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生:花比較多。養點蜂蜜之類的東西,養點蜜蜂,采蜜,更好利用這些資源,賣出
師:還可以發展農業的副加產品。這個老師倒沒有想到,咱們衢州有沒有產蜂蜜特別好的地方?同學們分享了非常多的觀點,其實除了農業,還有很多其他發展的途徑。課后我們還可以找一找沙漠綠洲的資料,順便為我們中國的干旱寶地提供借鑒。人類只要有智慧,什么都難不倒我們了。
附板書:
一句話感悟:《沙漠綠洲·以色列》的核心思想:人類活動是受自然條件限制的,但是人類可以通過科技等手段提升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