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金庸出版了他的第八部武俠作品——《倚天屠龍記》。以元末群雄紛起、江湖動蕩為背景,圍繞著江湖中人人覬覦的兩件兵器“屠龍刀”和“倚天劍”展開情節,但其中明教教主張無忌與趙敏、周芷若、殷離和小昭等四個女子的感情,卻最牽動人心。隨著情節的一步步推進,宅心仁厚而優柔寡斷的張無忌最終在四女間作出了選擇。以下是原版《倚天屠龍記》原著的結尾(我們所看的電視劇多是在這版基礎上拍攝的):
趙敏見張無忌寫完給楊逍的書信,手中毛筆尚未放下,神色間頗是不樂,便道:“無忌哥哥,你曾答允我做三件事,第一件是替我借屠龍刀,第二件是當日在濠州不得與周姊姊成禮,這兩件你已經做了。還有第三件事呢,你可不能言而無信。”張無忌吃了一驚,道:“你……你……你又有甚么古靈精怪的事要我做……”
趙敏嫣然一笑,說道:“我的眉毛太淡,你給我畫一畫。這可不違反武林俠義之道罷?”張無忌提起筆來,笑道:“從今而后,我天天給你畫眉。”
忽聽得窗外有人格格輕笑,說道:“無忌哥哥,你可也曾答允了我做一件事啊。”正是周芷若的聲音。張無忌凝神寫信,竟不知她何時來到窗外。
窗子緩緩推開,周芷若一張俏臉似笑非笑的現在燭光之下。張無忌驚道:“你……你又要叫我作甚么了?”周芷若微笑道:“這時候我還想不到。哪一日你要和趙家妹子拜堂成親,只怕我便想到了。”
張無忌回頭向趙敏瞧了一眼,又回頭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時之間百感交集,也不知是喜是憂,手一顫,一枝筆掉在桌上。
2003年,金庸回眸審視自己一生的作品,將《倚天屠龍記》亦作了多處修改,但改動最大的是在結尾處續了一段,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可以說很多原著愛好者都是拒絕的。那到底加了什么話呢?以下是新修版增加的部分:
張無忌躍出窗子,見周芷若緩緩走遠,便走快幾步,和她并肩而行。周芷若問道:“你明天送趙姑娘去蒙古,她從此不來中土,你呢?”張無忌道:“我多半也從此不回來了。你要我做一件事,是什么?”周芷若緩緩的道:“一報還一報!那日在濠州,趙敏不讓你跟我成親。此后你到蒙古,盡管你日日夜夜都和趙敏在一起,卻不能拜堂成親。”張無忌一驚,問道:“那為什么?”周芷若道:“這不違背俠義之道罷?”
張無忌道:“不拜堂成親,自然不違背俠義之道。我跟你本來有婚姻之約,后來可也沒拜堂成親。好!我答允你。到了蒙古之后,我不和趙敏拜堂成親,但我們卻要一樣做夫妻,一樣生娃娃!”周芷若微笑道:“那就好”。
張無忌奇道:“你這樣跟我們為難,有什么用意?”周芷若嫣然一笑,說道:“你們盡管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里就只會想著我,就只不舍得我,這就夠了”。說著身形晃動,飄然遠去,沒入黑暗之中。
有些對比本身,就足以構成一個故事。
創作1961年版本的時候,金庸37歲,正是人最相信自己的分辨力的壯年時期,投射在感情方面,就是相信“人一旦能分辨自己的感情,就會一以貫之,不再為感情困擾”,于是他讓張無忌分辨出:“我對芷若是敬重,對蛛兒是感激,對小昭是憐惜,而和趙敏卻是刻骨銘心的相愛”,以此結束了天秤座張無忌的糾結。
在這種設定里,愛情的不確定性來自于外界,比如:“芷若會不會阻止我們在一起”、“敏敏的高官父親還會反對我們嗎”之類的隱憂,所以最后的留白引人遐想之處在于“周芷若會怎么做?”,也就是說,最終的結局似乎是取決于周芷若的。
到2003年重新修訂之時,四十多年倥傯而過,金庸已是79歲。隨著年歲與閱歷俱長,注意,他的愛情觀發生了改變。為什么?因為他把四十多年前自己的留白,關于“周芷若會怎么做”這部分寫出來了,但是結局的不確定性卻沒有消失,只不過這次,留白的部分變成了“過個十年八年,張無忌心里舍不得的是日夜相對的趙敏,還是難得一見的周芷若,甚至是見不到了的小昭、蛛兒”。至此我們恍然明白,原來愛情的不確定性存在于我們自身之內。
愛情的不確定性在自身之內,不在父母師長,更不在情敵小三。父母師長的反對常常對堅定兩人的感情起到促進作用,情敵小三讓你做更好的自己、對對方更珍惜。但在有限人生里似乎無盡的生活中,對方的心意是否已經發生變化,你的心會不會在某個瞬間也想屬意另一個人,這件事是無法預測、無法控制也更沒什么可保證的。人連自己有意識的行為都控制不了(比如吃多少、買多少),難道卻妄想能夠駕馭無意識的感情嗎?吃多了便抽脂,買多了就剁手,那么愛多了呢?揮劍斬斷哪一根線是個問題。
1944年2月,張愛玲結識了已經結婚的胡蘭成,兩人品評時下流行作品,長談五個小時,一見傾心。六個月后,胡蘭成離婚,并與張愛玲結婚。再過六個月,胡蘭成在武漢與護士周訓德相愛,再過十個月,在浙江與范秀美同居,直至1947年,胡蘭成收到張愛玲的訣別信。對于愛情的本質,張愛玲是早有認識的,就憑她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并不是寫在自己離婚后,而是寫于她和胡蘭成從認識到結婚期間。沒想到的只是,胡蘭成的人生居然是一部全國巡回演出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每一個男人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果說張愛玲這幾句,還是局限在愛情層面,那么林夕顯然看得更透。在《夕陽無限好》中,他早就借陳奕迅的口唱出:“多好玩的東西/早晚會放低/從前并肩的好兄弟/可會撐到底/愛侶愛到一個地步/便另覓安慰”,在他的歌里,這些事好似萬有引力定律一樣慣常,雖然寫在歌里,聽來未免殘酷,但人間是不是一個更好的地方呢?
如果你有過在滿心歡喜地計劃一起旅行、規劃共同生活的時候,突然接到對方短信說我們聊一聊吧,或者更直接的,我們分手吧,甚至更戲劇性地,驟然發現對方出軌的證據;
如果你有過偶然想起一個朋友,想看看他的近況,卻發現他的朋友圈已經對你不可見,甚至對方已經把你刪除,盡管你們曾經關系真的非常不錯。
那你也許會點頭:恩,林夕已經說得很溫柔。
當然,一個高級的、有道德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作者,不能光下毒,不提供解藥。既然人生是這么的不確定,難怪富豪們都要在結婚前就把離婚后財產怎么分割商量好,但是如果你也照做,那么孤獨終老的可能性就會爆表。不過我認為,知道這一點,至少可以對我們有三點啟發:
1.充分了解:不確定性才是構成人生的基石,而不是確定性。所以就風險等級而言,人生并不是一張定期存折,而是股票。如果抱著守護存折的心態來炒股,非常容易引發心塞、心梗等各種不適。相反,擁抱變化、評估風險、分散投資這些原則,更有助于你下好人生這盤大棋。
2.不再在意:失去的/被搶走的/沒得到的東西。得到當然挺好,被搶走或者失去了也不必太惋惜。做一個有風度的人,微笑恭喜對方獲得成為蚊子血的資格,而自己永遠是紅玫瑰。
3.最后明白:夕陽雖然是平常事,然而每天眼見的,可以永遠不相似。這是《夕陽無限好》在結束的地方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內容,也是我認為在人生的不確定性面前,我們所可以采取的最好的態度。生活是日復一日的簡單重復嗎?愛人是十年如一日的不變乏味嗎?在感到無聊和厭倦之前,你有沒有真正地去感受過身邊的人、事、環境的變化,或只是永遠以不變的心態看待一切,這也許是最關鍵的。別忘了,不確定性其實是存在于我們自身之內。
在新修版的《倚天屠龍記》后記里,金庸說:“這一版最主要的更動是,張無忌最后沒有選定自己的配偶,我一直相信,歷史并非命定,充滿了偶然因素,人事也是這樣”。“但是”,金庸又補充說:“世事主要是人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