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宋老師
01.
以前的我,一遇到請客吃飯,都很少會吃東西。因為飯桌上的我很不放松,總是會過于考慮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我會考慮如何配合他人聊天,如何把美味的飯菜轉到對方的面前。
點菜的時候,我也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即使明明知道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在菜單上,點菜的時候,我還是會優先考慮別人的選擇,輪到自己點菜的時候,我會若無其事地說一句“隨便”。
在和重要他人吃飯的時候,我這種取悅他人的傾向會變得愈發明顯。我會小心翼翼地去說每一句話,努力地察言觀色,想盡一切辦法哄他人開心,逗他人高興。
除此之外,我還喜歡通過貶低自己的地位去抬高別人。即使這兩年因為寫訂閱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當別人夸自己的時候,我還是習慣性地去否定自己,無法自信而坦然地向對方說一句:謝謝。
在學心理學的過程中,我才知道,自己身上的這些行為傾向是“取悅癥”的典型癥狀。
現在的我,經過對“取悅癥”的深刻覺知和一系列的改變,已經開始慢慢懂得去尊重自己的感受,并且能夠享受“飯局”的樂趣了。
02.
知名臨床心理醫生哈麗雅特·布萊克在她的著作《取悅癥:不懂拒絕的老好人》當中,將取悅癥分為了三種類型,分別為認知型取悅癥、習慣型取悅癥、逃避型取悅癥。
第一,認知型取悅癥。
這是一種由腦海中所存在的一些錯誤觀念所引起的想要取悅他人的傾向。這些錯誤的觀念包括:“別人的需求應該永遠擺在第一位。”“如果別人對我不好,那就是我自己不對。”
例如,有一天你到別人家做客。你明明已經吃飽了,剛剛準備放下筷子,這時主人說,“來來來,再多吃點吧,把剩下的菜都吃完吧。”
為了表達對主人的忠心,不辜負對方的好意,尤其是在“別人的需求應該永遠擺在第一位”這一理念的作用下,你強迫自己把剩下的菜都給吃完了。一直撐到自己的胃都難受。
第二,習慣型取悅癥。
這類人把取悅他人當作一種習慣,甚至帶有自我強迫性質。他們對自己缺乏客觀評價的能力,想通過持續取悅他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我的一個表妹剛剛來上海工作,在和她交往的過程中,我發現她有很強的習慣性取悅他人的傾向。
只要領導對她不冷不熱,她馬上就會心神不定,郁郁寡歡。只要領導夸了她一句,她就會神采奕奕,滿心歡喜。
第三,逃避型取悅癥。
這一類人往往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而是為了逃避消極情感的攻擊,而去取悅別人。此類消極情感包括憤怒、敵視、沖突、對抗等。
Lucy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她從小就是一個缺少安全感的人。在和媽媽相處的日子里,她總是忍不住去取悅媽媽,因為她總是在擔心惹媽媽不高興,擔心和媽媽之間產生沖突。這源自媽媽的脾氣比較暴躁,很容易一句話聊不來就怒發沖冠、大發脾氣。
雖然說Lucy大學畢業之后為了省房租,暫時選擇繼續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但是后來她下了很大的決心,一定要搬出去自己住。因為,總是要不停地去取悅媽媽,讓Lucy感覺活得很累,一點都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03.
其實,無論你屬于以上哪一種取悅癥,長期取悅他人都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首先,取悅他人會讓你感覺活得非常累。
如果總是為了哄其他人開心,我們就不敢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有了憤怒也不敢表達,有了委屈也不敢說出,時間久了就很容憋出病來。我們知道,抑郁癥很大程度上就來自于對憤怒情緒的壓抑。
其次,取悅他人也無法同他人建立長久而真正的關系。
因為,建立長期人際關系的前提是真誠,當我們很努力地去討好另外一個人的時候,雖然臉上會堆滿空洞的微笑,但是內心卻隱藏著對對方的“恨”而不是“愛”。而這種“恨”,如果得不到小心翼翼地看管,就很容易就流露出來破壞關系。
04.
如果你和我一樣,覺得自己也是一個取悅癥“患者”,那么該如何實現自我救贖呢?我覺得做到以下三點特別重要:
第一,學會討好自己。
我們都知道“杯滿則溢”的道理,只有當一個人先學會討好自己,讓自己感到幸福了,才會有主動的意愿去對別人好。
否則,總是先滅掉自己的欲望去討好別人,就會帶著委屈去付出,而這種付出是帶著敵意的。人心都是很敏感的,當你帶著敵意去付出的時候,很容易讓另外一方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并且在內心深處想要和你保持距離。
我的一個來訪者告訴我說,當她下定決心討好自己之后,別人反而學會了去尊重她。
在此之前,每次和朋友吃飯的時候,她總是喜歡說隨便。慢慢的,朋友在點菜的時候很少會征求她的意見。現在,每次點菜的時候,她都會大膽地說出自己最愛吃的菜是番茄炒蛋。慢慢地,朋友們也變得更加懂得去尊重她的意見。
第二,學會拒絕。
有一次,我們幾個同事打車去學校。出租車司機嫌掉頭麻煩,在馬路對面停了下來,讓我們幾個人自己穿馬路回學校。我剛想推門下車,這時另外一位同事就開始跟出租車司機據理力爭:
“師傅,我們選擇打車就是為了少走點路。我們不想在這下車,請你把我們送到馬路對面。”
司機無奈,只好照做。好玩的是,下車的時候,司機只對這位剛才拒絕過他的同事笑著說:“慢點走啊。”看到沒,很多時候,適當的拒絕反而會贏得尊重。
對于一個取悅癥“患者”來說,他總是特別難以拒絕別人的請求,認為這樣就會傷害對方的感受,也有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爭執。
這時候,我們其實應該嘗試“不帶敵意的拒絕”——你可以對我提要求,我也可以拒絕你。我拒絕你,并不是因為我想傷害你,只因為我們處在平等的地位上,我完全有權對侵犯自己界限的行為說一個充滿力量感的字——不。
第三,學會自我認可。
一個努力取悅別人的人,他的自我價值往往是建立在別人的評判基礎之上,因此在得到別人的夸獎就會感到沖上云霄,得到別人的否定的時候心情就會跌落谷底。
可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我價值并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判而馬上增減的。就如同是一張一百塊的人民幣,無論它是被人捧在手上,還是不小心掉在地上被人踩在一腳,它的價值始終是一百塊,不會有任何改變。
所以,對于一個取悅癥的“患者”來說,一定要學會“自我認可”。不要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不要把評判自己的權利拱手交給別人。
當然,如果能夠把費盡心思取悅別人的時間用在提升自己的身上,讓自己的內在實力得到顯著增強,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