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皇城腳下的城市,3000多年的建都史和政治文化中心的稱謂給本地人帶來許多自豪,讓外地人生出無限向往。將這個特大的城市以及它龐雜的人口和日新月異的現代化抽象、濃縮,就是《北京折疊》。
? ? ? 《北京折疊》是一部科幻現實小說,它將整個北京看作一個巨大的,不停運轉的機器。這個機器有三個空間,住著不同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人群,機器的運轉決定著空間的更替,決定著不同空間人群的作息,決定著不同空間占有的時間和資源。整個社會是機械化的,程式化的。然而忽略這部小說的科幻化,它就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小說。它記錄并訴說著在這個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生,從市井間的爭吵喧囂到上層社會的觥籌交錯。
第三空間
? ? ? 小說中的主人公老刀住在第三空間,生活在這里的人多是從外地趕到北京的廉價勞動力,像老刀這種垃圾分揀工,以及服務生,農民工……油膩、惡臭、喧囂充斥著他們的生活,他們早起晚歸,卻沒有生活;忙忙碌碌、爭爭吵吵,那只不過是為了生存。他們所住的第三空間,或許只是亦莊或是大興區每月幾百塊的床位,不足一百平米的房子里擠著男女老少。一張小床就承載起了他們的衣、食、住。沒有人會滿足于這樣的生活方式,但總要面對現實,現實把他們變得麻痹,他們沒有能力反抗,只有默默承受。當機器掃蕩這個社會時,首當其沖的便是掙扎在社會底層的靠出賣勞力血汗而生存的人。當老刀得知垃圾分揀機的使用時,惶恐和無助堵塞著他的心,在他臉上寫滿憂愁。在將來,這些底層勞動者的未來是不確定的。因而,他們幾乎將全部財富投資到自己的子女身上,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不僅僅是出于父愛母愛,也是出于把子女看作他們的接力,代他們完成穿越空間的理想的期望。
第二空間
? ? ? 第二空間里匯集著2500萬的白領和學生,在很大的程度上,這是我們大學生和白領的生活空間。他們的薪水可以滿足他們在三環租到月租兩三千的房子,在他們的生活里,溫飽已經不成問題。因為有了知識裝備自己,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了改觀,他們的目光更加成熟、開闊,他們的環境更加安靜、整潔。他們追求著比溫飽更高級的東西,秦天追逐著愛情,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知識改變命運,轉變空間,娶到第一空間的女子,張顯懷有改變世界的理想。但在和第一空間的對比中,他們仍然希望擁有自己的豪宅,生活節奏像上流社會一樣的自由與慵懶。
第一空間
? ? ? 第一空間有500萬人,他們占有豐富的資源甚至更多的時間,相對應的現實中,他們居住在北京二環東城區和西城區。相比高樓林立的三環之外,這里的建筑物低矮稀疏,視野相對開闊,生活節奏也更舒緩。第一空間的人生活得自由、寧靜、精致、優雅。他們可以決定空間轉換的時間,可以決定第二、第三空間人擁有的時間和生活。沒有人可以不受制約,相比之下,只是第一空間的人可支配的范圍要大于二三空間。白頭發老頭,掌握著決定一切的權力,卻也要受生命的限制,靜謐的獵戶座亮星、鏡面般的湖水、夜色中的園林都是上天對他的垂青;依言生活在第一階層的邊緣,雖然過著奢侈而滋潤的生活,但也是小心謹慎地編織著謊言,并用犧牲了愛情的婚姻維系著她的上流社會的身份;又像老葛,通過當兵改變了自己的空間,但空間也成為他和父母見面的障礙。?
? ? ? 《北京折疊》是一個極端分化的北京社會的縮影,每一個人都在自己所屬的空間里苦苦的掙扎,這種空間的分層是固化的,空間之間甚至不能相互通信。每個空間的人生都有著缺憾。
? ? ? 有的人不甘于生活的墮落,拼力擠進更好的空間:秦天忙于學習和實習,希望獲得一份好的工作,提升自己的空間,這和大部分大學生的計劃是一樣的;張顯帶著對現實社會憤世嫉俗般的不滿,渴望到第三空間去,從基層干起,依靠工作經驗得到提拔,從而晉升到第一空間成為政府的領導者。在現實社會,也有想要從政的大學生走這條更為艱苦也充滿可能的路。有的人安于現狀,雖然知道自己的日子不盡如意,但是他們累了,不想再去斗爭,隨著太陽起起落落過完一生:去過五次第一空間的彭蠡已經上了年紀,對事懶散倦怠了,在與第一空間安逸舒適的生活的對比里,他感覺到自己的日子更加得沒勁,但是他已經老了,不會像年輕一樣去賺風險錢,只求日子過得平穩,不愁吃穿,最終和第三空間的另外五千萬人一樣了,他們不僅僅是累了,更是耗盡了活力與膽量,整個人就是一副衰老的皮囊,禁不起任何風險,只希望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 ? ? 再走在北京的街頭,我觀察著擁擠的人流,聽著混亂的口音,猜測著他們從哪里來,在這個城市里有著怎樣的工作,在這些忙碌的身影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北京折疊》中幾個人形象的背后是三類龐大的社會群體。《北京折疊》折疊了人生,碾碎了時光,壓縮了社會。它把整個社會呈現在一個人的視野里,把所有人的忙忙碌碌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它用科幻夸張的手法展現社會,卻讓人感覺那么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