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樣的新聞:某某大學教授被騙XX萬,某某中學教師被騙人傳銷?
這時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為什么他們明明不傻,怎么會那么輕易被騙呢?在我們的認知里,高智商的人,就意味著可以做出更正確、更好的決策。事實真的如此嗎?
《超越智商——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蠢事》這本書告訴你,錯!
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達成人生的目標,擁有高智力還不夠,還要擁有高理性。個體如果出現理性障礙,直接的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錯失本應取得的人生成就。
超越智商——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蠢事》這本書是基思?斯坦諾維奇 (Keith E. Stanovich)的力作,是理性心理學的開山之作,2010年格文美爾教育獎 獲獎作品。
接下來,讓我們看下這本書到底講了什么。
一、區分理性與智力
在當今的社會,小到幼兒園入學,大到國家橄欖隊聯盟選擇未來的中衛,都是用智力測試作為評估工具。而對智力的過分關注,往往會忽略了另外一項至關重要的能力——理性,這是不合理的。
本書采用的是狹義的智力概念,把智力定義為MAMBIT,即智力測驗所測量的心理能力(the mental abilities measured by intelligence tests)的首字母縮寫。它明確排除掉了許多廣義理論所包含的內容:適應環境的能力、現實生活中的決策能力、智慧和創造力等。
看到這里我們就明白,為什么前美國總統喬治·布什明明智商測試成績在120以上,但是卻頻頻在公眾場合冒出不經思考的話語,做出許多錯誤的決策了。斯坦諾維奇指出,他很可能患有【理性障礙】。所謂理性障礙,是指盡管具有足夠的智力,卻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CHC理論】即卡特爾—霍恩—卡羅爾智力理論認為智力包括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兩個方面。
流體智力(Gf)指在不同領域(尤其是新領域)運用推理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抽象推理任務來測量,比如圖像分類、瑞文測驗、數列推理。
晶體智力(Gc)則指通過學習積累得來的陳述性知識,可以通過詞匯任務、閱讀理解和一般知識測驗來測量。
而通常人們說一個人聰明,其所指的是智力測驗明確測量的心理機能(MAMBIT,主要是Gf)。
認知科學家把理性分成工具理性與知識理性兩類。
工具理性:以最優化的方式實現個人目標(在有限資源的前提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們的行為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則。
知識理性:所關注的是個體信念與真實世界之間的一致程度。
知識理性與工具理性之間的橋梁是對未知時間發生概率的預估。
二、弄清人腦是如何工作的
1、類型一與類型二加工
人腦工作的機制主要是有【類型一加工】和【類型二加工】組成。類型一與類型二加工和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所提到的“系統1”和“系統2”是一樣的。
【類型一加工】常常稱作啟發式加工,意指其速度快、自動化、計算負荷低,以及無須對所有的可能性情況進行大量分析。
類型一加工包括:情緒對行為的調控;由進化心理學家提出的,為解決特定適應性問題而存在的封閉性心理模塊;內隱學習的加工過程;過度學習聯結而產生的自動化激活。在面部識別、本體感受、小姐語言歧義、深度知覺等任務中發揮作用。
【類型二加工】其速度相對較慢,計算負荷高,它是意識的焦點,多與類型一加工任務同時執行。是基于語言和規則的,心理學家稱之為控制加工。類型二加工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壓制類型一加工。
舉個例子來說:一對情侶在吵架時容易翻舊賬,傷人的話語脫口而出;心情不好想吃甜食等就是【類型一加工】在反應。
A和B在吵架,A在說出傷人的話之前,【類型二加工】發揮作用,壓制住沖動,這時在A的腦中進行這樣的模擬:如果說出了傷人的話,不僅緩解不了現在的局面,更有可能激化矛盾,所以用【傷人的話來反擊】的反應不對。那么先示弱,安撫對方情緒,尋求共識與和解會不會更好呢?于是做出正確的反應——示弱、安撫情緒。
2、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類型一加工】包括自主心智,自主心智是自發性的,【類型二加工】則包括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反省心智】關注于系統目標、與目標相關的信念以及基于當前系統目標和信念的最優化的行動。只有在反省心智分析層面,理性才會參與其中。
算法心智與反省心智的區別:
(1)所有的智力測驗或認知能力測驗都是最優化表現評估,而對批判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測量則通常是在典型表現情景下的評估。
(2)思維傾向的個體差異可以通過對反省心智操作的測量而得出,具體包括:目標管理、認識價值觀、自我管理認知論等。
(3)更為重要的是,算法心智的效率可以被量化評估,但理性的效率卻無法被評估。
理性的概念內涵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反省心智的思維傾向以及算法心智的效率),而智力的概念內涵(至少是廣為人知的操作化定義)則僅局限于算法心智效率方面,思維傾向并不等同于理性思維本身。
理性需要有三種不同的心理特征。
首先,需要具備算法心智層面的認知能力,以維持壓制和模擬活動。
其次,反省心智必須具備以下兩個特點:
(1)發起對自主心智產生的劣質反應的壓制;
(2)發起產生優化反應的模擬仿真。
最后,在模擬活動過程中,可以獲取理性反應計算所需的心智程序。
布什做蠢事的主要原因是他僅僅具備理性思維的三特征之一:算法層面的認知能力。他缺少了另外兩項核心因素——支持理性行為的心智程序以及支持理性思維的反省心智的思維傾向。
三、為何聰明人常做蠢事
為什么聰明人常做蠢事呢?因為大腦有兩個特征致使人類不夠理性。一個是處理信息方面的缺陷,另一個是內容缺陷。接下來讓我們一一了解下。
(一)人類是認知吝嗇鬼
人類大腦所遵循的準則是:能不用,則不用,該用腦時也不用?!笮l·赫爾,《科學與選擇:生物進化與科學哲學論文集》,2001
【認知吝嗇鬼】是指人類在思考問題時,大腦對認知資源的分配和使用極為吝嗇,我們稱為“認知吝嗇鬼”。
1、完全析取推理失敗。
人們往往會根據已知信息進行最簡單的(錯誤的)推理,而不愿進行稍復雜但是能夠得出正確答案的完全析取推理。
【完全析取推理】是指面臨諸多選項做出決策時,或是在推理任務中選出最佳問題解決方案時,對所有可能性及其結果進行分析、采擇的思維過程。
我們要進行完全析取推理,就要避免在對信息進行膚淺加工的基礎上給出答案。
我們來看一道題:
球和球拍的總價是1.1美元,已知球拍比球貴1美元。請問球的價格是多少?
許多人會脫口而出那個即刻進入腦海的答案:0.1美元,而不去仔細思考這個答案的正確與否。試想,如果球的價格是0.1美元的話,那么球拍比球貴1美元,即1.1美元,球和球拍的總價則為1.2美元,而非題目中的1.1美元。只需稍作思考,即可知道0.1美元這個答案是錯誤的。
2、認知吝嗇鬼的慣用伎倆:屬性替換。
【屬性替換】指的是當人們需要評估屬性A時,卻發現評估屬性B更容易一些(A與B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于是就改為評估屬性B。在真是生活的特定情境中,過度概率的替代屬性策略常常會導致嚴重的誤差。
3、認知吝嗇鬼的工具:生動性效應
(1)認知吝嗇鬼對信息的生動性和鮮活性異常敏感。比如大多數人覺得坐飛機會比坐汽車更危險,因為在我們的頭腦中,汽車事故的畫面并不像飛機失事現場畫面那么鮮活、真實。但事實是,乘坐汽車出事的概率比乘坐飛機高得多。
(2)認知吝嗇鬼喜歡加工那些與眾不同的信息,這種傾向常常會讓認知吝嗇鬼誤入歧途。
比如,要問你以下兩種疾病哪種危險程度高:一種是每萬人死亡1286名;第二種是24.14%的致死率。
很多人會將前一種疾病的危險等級評定得更高。但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知道真實情況是第二種危險等級更高。為什么會這樣呢?那是因為當人們讀到“1286人死亡”時,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肯定要比一個抽象的百分比數字更為生動鮮活,這種畫面所引發的情感反應導致了不準確的判斷。
4、認知吝嗇鬼的三個表現:
(1)啟發式加工
啟發式加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可以幫我們節省認知資源,但是如果過度依賴啟發式加工將會失去個人的自主性。所以在決定我們一生的重大決策中,要克服啟發式加工的影響。
(2)錨定與調整啟發式
【錨定與調整啟發式】由阿莫斯·特沃斯和丹尼爾·卡尼曼發現的。使用這種認知策略時,我們會先錨定一個最容易從大腦中提取出來的相關數字,然后基于已知的特定信息調整,以獲得想要的結果。
比如我們在商場買東西的時候,與售貨員砍價時,會受到標價的影響。
(3)直接使用默認值。
決策效應與認知吝嗇鬼
有時候,人們會因為問題的表述方式不同,而對本質相同的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這種現象被稱為“框架效應”。
同樣是作為刺激消費的減稅政策,使用“稅收紅利”會比“退稅款”更能促進人們消費。因為一個“退”字,意味著曾經屬于你的錢回來了,你的財務停留在“維持現狀”的狀態。而前景理論預測你在“維持現狀”時,花錢的概率較小。但是,“稅收紅利“的說法意味著這筆錢是”額外增加的“,即在當前狀態的基礎上增加了。相比之下,人們更樂意花掉這部分”額外增加的錢“。
廣告商們充分意識到了框架的重要性。比如牛奶上,商品廣告會標明“95%脫脂”,而不會說“含有5%的脂肪”。
人們需要學會從多個視角思考同一問題,學會習慣性地去打破框架,并由自己來重設框架。
認知吝嗇鬼的缺陷之一:我方立場信息加工
因為從他人立場考慮問題是一件很耗費認知資源的事情,人們傾向于僅僅基于自我的視角對情景進行評價。
我方立場信息加工不僅會損害我們客觀評價證據的能力,對我們產生證據的能力也有負面影響。
其表現主要有:
(1)過度自信:人們會高估自己對體育比賽結果、行為后果、經濟走勢等未來事件的預測準確性。
(2)計劃謬誤:人們常常會低估自己完成某項任務(比如完成一篇優秀論文、完成當年的稅務表格、完成一項基建項目所需的時間。
(3)螺旋循環:人們一直認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
(4)控制錯覺:是指個體相信通過個人的能力和努力,可以控制隨機事件的結果。比如選彩票號碼時,人們更相信自己選的號碼的中獎率會比系統選碼更高。
認知吝嗇鬼的缺陷之二:深思熟慮后依然失敗
我們前面介紹過,人類大腦活動的過程是由類型一加工和類型二加工構成的,類型二加工的主要功能是壓制類型一加工。但有時候,也會壓制失敗,那么壓制失敗會有什么后果呢?
1、壓制情緒失敗
電車難題:扳動開關,犧牲一個人而拯救五個人。大多數人認為這是值得的。(親身難題,涉及較少的個人困境)
天橋難題:把陌生人推下去,其他五人得救。多數人說他們不會這樣做。(非親身難題,涉及較多的個人困境)
人們普遍認為第二種情景讓人為難、很討厭,而第一種情景就不會給人帶來不愉快的困擾。這說明人們在決策時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
2、有意識思維常常會被無意識思維所取代
例如:
A袋子:有9個白球和1個紅球。
B袋子:有92個白球和8個紅球。
接下來,你可以從這兩個袋子中任選一個袋子,從中隨機摸出一個球。如果拿到的是紅球,就可以得到1塊錢。
問: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從哪個袋子摸球呢?
其實,只要稍微懂點概率論知識,計算一下,就知道兩個袋子的贏錢概率,A袋子是10%,B袋子是8%。但是,仍然會有很多人選擇從B袋子中摸球。
為什么呢?因為人們看到的是B袋子里有更多的紅球,它看起來有更多的贏錢的機會。但實際是,B袋子它同時也裝有更多的白球。這說明,在明知道哪一個是最佳選擇的情況下,人們對絕對數量的偏好戰勝了理性規則。
認知吝嗇鬼的缺陷之三:“跨時間偏好翻轉”的非理性行為
缺乏評估及時獎勵與延遲獎勵的能力,是導致很多人非理性行為的來源,這些非理性行為阻礙了目標的最大化實現。
比如:
情景一:現在立馬得到100塊錢,和一周后得到115塊錢,你會如何選擇?
情景二:50周后得到100塊錢,和51周后得到115塊錢,你會如何選擇?
在情景一中,很多人會選擇立馬得到100塊錢。但在情景二中,很多人會選擇多等一周獲得115塊錢。
為何一周的等候時間在一種情境中至關重要,而在另外一種情境中又似乎變得無關緊要呢?可以用【雙貼現曲線】來解釋。該雙曲線是覺得預期收益打折速度的函數。
雙曲線函數會讓人們高估近在眼前的獎勵,而忽視長期目標。它還會讓人們的偏好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
(二)心智程序出現問題
“心智程序”是指個體可以從記憶中提取出的規則、知識、程序和策略,以輔助決策判斷和問題解決過程。
心智程序出現問題是導致不良決策的重要原因,有時,個人是因為沒有安裝足夠的心智程序,即心智程序缺陷,如忽略備擇假設、不擅長尋求證偽焦點假設;有時,是安裝了污化的心智程序,如相信占星術和筆跡學。
1、心智程序缺陷
21世紀概率理論、經驗主義概念、邏輯和科學思維的發展,給人類提供了形成信念、修正信念以及行動推理的概念工具。但概率思維、邏輯、科學推理等理性工具,通常是很多個體沒有掌握的,所以會造成心智程序缺陷。
(1)缺乏概率論知識——忽略備擇假設
人們在尋找有可能會推翻焦點假設的證據,并檢驗這個證據時,會感到非常困難。原因在于,人們天然的思維傾向是尋找正是假設的證據,而非證偽的證據。
因此,在推理過程中,尋求可證偽性是一條非常有用的原則。
(2)警惕概率論的謬誤:條件概率倒置
條件概率倒置是指在給定B的前提下A的概率與給定A的前提下B的概率,兩者是等價的。但實際上,這兩者并不相同。當人們進行概率評估時,應該更重視子集與全集之間的關系,而不應該根據相似性評估做出判斷。
(3)缺乏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是指按照特定方式處理信息的策略和傾向。概率推理原則可被劃分為陳述性知識,而反意思維則是策略性心智程序的代表。
2、污化的心智程序
為什么人們會在龐氏騙局和金字塔傳銷騙局中受騙,那是因為心智程序受到污染的人開始認為他們每天身邊見到的、他們一輩子都在經歷著的經濟規律可以被違背。
污化心智程序導致的理性障礙有:占星預測、閾下減肥、生命節奏、服用維生素B17(假的抗癌藥物)、龐氏騙局、金字塔傳銷騙局、精神外科學、靈魂出竅經歷和走火等。
智力上更聰明并不能保證不做蠢事,相反,研究表明:污化心智程序對于那些智商較高的人更具有誘惑力。
只有個體身處于多數信念都是正確的某一知識領域中,才可以用當前的知識結構幫助自己更快地吸收新的知識。然而,如果個體使用的信念子集含有大量錯誤信息,知識預期就會耽誤對正確信息的吸收。理解神創論或大屠殺否認者的關鍵點就在于此。
人們為什么會受污化心智程序的影響?
絕大多數人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我們的信念一定會有利于實現某個目的。然而,如果這個“目的”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呢?
因為有模因發揮作用,但模因能夠傳播的信念,未必正確,也未必有利于傳播者。也就是說存在于我們腦海中的信念不一定符合人的利益。
我們在安裝心智程序時,要避免安裝可能對你產生生理傷害的心智程序,警惕不可證偽的心智程序,在安裝心智程序之前,羅列出代價和利益,要安裝正確的心智程序。
四、理性是可以習得的
1、心智程序缺陷引起的非理性是最容易被治愈的,因為造成這種心智缺陷的原因是缺少某種策略和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陳述性知識。
2、要學習概率論知識和科學思維。
3、多使用可證偽性原則去檢驗一些心智程序。
4、一個具有極高普遍性的行為策略——使用執行意圖。即“當X發生時,我就做Y”。
理性可以在很多方面改變人們的生活,相比于智力,理性在人們一生重要的決策中更重要。很多時候,通過改變環境而不是人,更能預防不理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