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p>
傅佩榮譯文
有子說:“禮在應用的時候,已形成和諧最為貴。古代帝王的治國作風,就以這一點最為完美,無論大事小事都要依循禮的規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時,如果只知為了和諧而求和諧,沒有以禮來節制的話,恐怕還是成不了事的?!?/p>
心得
要理解這段話的意思,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禮樂"。
禮"的繁體字" ",左邊是個 "示",右邊由兩部分組成,上邊的現在寫成"曲",下邊的是個"豆"字。"禮"字右邊的"曲"是個象形字,按照考古學家的說法,它象征一個器皿里放著兩串玉,下邊的"豆"字就是放器皿的凳子。這樣,我們就知道"禮"這個字原來是表示祭祀神靈的一種儀式,器皿里的那兩串玉就是奉獻給神靈的祭品。
"樂"字原來也是象形字、象征的是一種樂器。古代舉行祭祀神靈的儀式的時候,一般都要演奏樂器、表演舞蹈,并且伴有歌唱,那歌詞就是"詩"了。所以,"樂"這個字原來不光是指音樂,還包括舞蹈、詩歌等,它可以說是古代藝術的總稱。
《詩經》有一部分詩叫"頌",這類詩都是當時國家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時演唱的。相傳,黃帝以后,每個朝代都有它們特有的樂舞,黃帝的叫《云門》,堯帝的叫《咸池》,舜帝的叫《韶》,夏代的叫《大夏》,周代的叫《大武》。直到唐代,還有宮廷樂舞叫《秦王破陣樂》,據說是唐大宗李世民親自編導的,表現他的文治武功。
"樂"和"禮"一樣也是祭祀神靈的儀式,并且總是和"禮"相互配合著進行的。
古代指禮重在分,樂重在合,合與和相通。禮作為區分的規定,譬如君臣、父子,先要區分長幼先后,然后找出規范,這個社會才能夠維持秩序。而樂是追求心靈上的溝通,音樂讓大家情感共融,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
禮本來是區分、形成秩序,為什么又說“禮之用,和為貴”呢?因為禮絕不是為區分而區分,秩序出現之后,每個人都知道怎么與人來往,整個社會就能和諧。有子這段話含義深刻,先是有區分,再有秩序,然后是和諧;如果沒有秩序,只會亂成一團,毫無章法,就全然違背禮的用意了。
這段話所說的就是禮和樂的辯證關系,兩者共同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先有禮,有制度、有你級別、指責區分,并且不要太過嚴苛以“和為貴”。如果制度執行的過程中發生沖突,可以用“樂”,用文化來調和矛盾,達成和諧、和順(運轉正常)之狀態。
正如企業要正常運行,首先應該有規章制度,有保證體系,讓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工作職責范圍,權利義務,溝通路徑,能有序地去運轉。但職責劃分再細致也有邊界間的矛盾,如果發生了這種矛盾,就應該以共同目標,團隊合作等企業精神,文化的方式進行協調以,達高效運作機制,融洽的工作環境。“和”不是指沒有原則的攪漿糊,沒有底線的妥協,所有的協調都要在“禮”即制度的基礎上進行。
? ? 2016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