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雖然不知道熬出這碗湯的大廚是誰,但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是喝著這碗毒雞湯長大的。
學生時代,很長一段時間里,我時常在半睡半醒的夜里,感嘆自己不夠勤苦而愧疚自責。
于是我花了一整個下午,忍著痛一針針把這句話刻在我的手臂上。
為了學習古人懸梁刺股刻苦讀書的決心毅力,我用筆在墻上寫了大大的一句“人活著究竟有什么意義?”來提醒自己,在房梁上掛好麻繩,書桌上放了幾支錐子。
然而我媽既看到了我拿手臂自殘,又搞出這種看起來絕對是要上吊的擺設,于是痛哭流涕不眠不休在我床邊整整跟我講了兩天兩夜關于人生的意義。
其實我小時候成績還挺好的。
每學期語文課本剛發下來兩三天,我就把所有課文都看完了,再過幾天,我甚至已經背下來了好幾首詩——僅僅只是出于好奇和喜歡。
而數學,老師講完第一課,我早已把第二課的作業都做完了。
我總是對未知的知識充滿了好奇,當我學會了一元一次方程,我就會進一步去想二元一次方程應該怎么解。
特別是生理衛生課本,關于人體的那部分內容,我不知道翻來覆去看了多少遍,紙張都幾乎被完全磨爛了。
而且,我從來沒有覺得學習是辛苦的,反而在搞懂了一個又一個新問題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愉悅和滿足。
因此,周末其他小伙伴們都在開心地玩耍,而我則在開心地看書。
這時候總有隔壁的大娘大嬸一邊對著我豎起大拇指一邊咬牙切齒地對我媽說“你兒子真刻苦!”
我卻只想說:我不苦,你才苦,你全家都苦!
可惜,到了中學時,這種對于獲取知識的樸素純粹的樂趣,逐漸被一點點消磨殆盡。
我明明只想讀點書,家長卻想我考大學;
我明明想看胡適,課本里卻只有魯迅;
我明明喜歡李清照,老師卻只講辛棄疾;
我明明想了解荷爾蒙多巴胺,試卷卻偏只考雜交豌豆小白鼠。
這個時候,我才真正感受到,原來讀書,是真的很辛苦。
我以苦作舟,掄圓了胳膊蕩起雙槳,可學習的小船卻推不開波浪,還是只在河中心打轉。
有時候我忍不住會想,學習,為什么一定要辛苦?就不能是快樂的嗎?
古人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恐怕不是他父母一定要大半夜逼著他趕作業,而是他自己實在是樂在其中停不下來。
同理,負薪掛角聞雞起舞,跟我們今天坐在馬桶上拿著手機刷抖音快手應該是一樣樣的。
無非都是沉迷學習無法自拔。
孔老夫子迷上了周易,韋編三絕依然樂此不疲,于是才有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感悟。
如果,我們真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愉悅和滿足,從“好之者”進化成一個“樂之者”,那么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再來幾次“雙減”,也絲毫不會減少我們對于學習的興趣。
然而現實卻是,現行的教育制度、考試制度、評價制度、升學制度,仍舊停留在上個世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滯后狀態。
孩子們打小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單純美好的遠大理想,逐漸淪落成了簡單粗暴功利性的“考高分,上重點”。
這就是為什么現在教育看起來比上個世紀發達了,卻始終沒有出現一個有資格被稱為“大師”的。
學海的確無涯,但若是以苦作舟,絕對行駛不遠。
倒不如,回頭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