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1日
張俐的開場演講:
混齡班孩子入園:越來越多的睡眠不好,脾胃不好,孩子不會玩等等
開始關注到0~3歲孩子健康的養育。
(截取我個人認為有觸動的點進行摘錄分享,其他都默認為是比較普遍的內容不展開,呵呵)
Renata的開場演講:
為什么要和0~3歲孩子工作,工作的要點:
教育開啟的越來越早,世界的趨勢,技能的給予,電子媒體的環境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如何學習,如何成長。
Emmi Pikler女士做過專業研究,在0-3歲這個領域如何照顧孩子,把自然方面的知識與0-3歲這個領域相結合起來,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的高水平深入研究。
比斯坦納的更有指導的可操作性。
斯坦納考慮更多靈性角度,Pikler女士則很不同。(Pikler女士的相關內容在后面會有部分的展示)
人的構成-五角星的表達圖,米凱拉博士分享的角度,讓她很欣賞,分享如下。
五角星的表達圖
從一個圖景開始,關于”人”的圖景,0-7歲。
自我組織:把”我”整合在一起,不是某一部分。
意志的驅動力到底是從哪里來?
過了21歲之后發展出的圖景。
嬰兒出生時無法直接達到有思考、情感、意志。(無法自由使用)
至后來,他會逐漸發展出來。(藏在身體里),有一些意志的活動,如:運動手腳。
人的直立的狀態是通過意志來呈現的。意志工作的深入后面會展開。
問如果說嬰兒也有思考,那么它屬于哪個層面?——以太身,生命身。幼兒過多的思考,影響生命身。
以太身有一部分在支持思考的發展,思考來自生命身(斯坦納的給到),思考和生命身一起工作。如你在準備一場考試時,可以感受到整個人的活力都缺失了,消耗掉許多的生命力。
幼兒教育的核心精髓所在,如何支持和照顧孩子以太身的發展。
很小的孩子沒辦法很好的與心魂層面(思考、情感、意志)工作的,但出生有這三方面的能力,那它們藏在哪里?
在四星的方向中間,內在隱藏著這三方面的能力,四個層面也在身體里工作。
人的四元、三元分法。就不展開了。
星辰身,感受的部分,和其他人建立關系的層面。
和0-3歲孩子(如換尿片)等的行為,是和其星辰身工作的。
對嬰兒說我愛你,不如你精心的為孩子換尿片和撫摸來的有連接。
吾,孩子還沒有強大的力量說我是我的時候,但自我組織是在悄然工作著的,只是在我們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在整合工作著。
嬰兒對自我是沒有意識的,只有說 ”我” 時才產生出。
對于幼兒來說,他摔倒了,就是整體的在這件事里,四體一起的摔倒。只到他大一些,才會區分開來,摔倒只是我的腳的部分的發生,自我并沒有摔倒。
教育的任務:保證物質身,以太身是協調的,思考、情感、意志這三個方面是均衡的。
晚上講座:華德福幼兒教育的本質
......
尊崇孩子的自然規律的法則:
1、不管動植物,人;都有生命發展模式的法則的,萬物皆有時。
孩子越來越多的無聊現象,家長會越來越多的刺激給到孩子,很糟糕。
良方只有一個,就讓孩子在無聊中,或帶他去散步,花花草草中吸引他,讓他自己去主動的重新開始興趣點的生發。
2、關于人生發展階段的話題,每一階段對應的主題所在。
根據斯坦納理論的基礎,以7年為一個階段分為三個階段,21歲時可以視為一個成熟的人。
人類在行星系統中的存在,并不孤單,受行星的影響,自然規律有此發展階段,人也有其發展的階段,區別在于時間長短,人、動物等。
在古羅馬時代的認知,男性在28歲才被認為完全成熟,在此之前不會被賦予正式的工作。
斯坦納偉大的理論:
孩子并不僅僅只是物質身的出身,伴隨著會有以太身的出身,星辰身的出身,自我的出身。
出生前的那一段旅程就決定了他出生后是不是一個健康的個體。
0-7歲最最重要的是物質身的發展,全部的用在支持物質身的發展上。
3歲看成是腦部的相對發育成熟的能力。
4歲是80%-85%的腦部成熟,不是可以智性學習的開始(孩子是可以開始學習);但大腦會有不同的任務,大腦會支持到運動的發展任務,完完全全控制運動的行為,需6-7年的時間。所有這些需要有節奏的,孩子的脈博、心跳都非常強,這些都需要身體器官強壯和成熟發育完整。
生命前三年,思考的發展形成,需要兩個支持,直立的狀態(1年左右的時間),語言能力發展。
孩子學走路階段,帶著愛、關懷、注視他、陪伴他這樣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孩子可以通過自己身體和對空間的感知直立,不需要外界的幫助。但是孩子如果沒有變成直立的狀態,是不會學會后面的行走的。
孩子從橫向的空間關系變成豎直的空間關系,是不需要別人幫助的。
孩子學會說話,更多需要被別人來對話,需要社交的幫助,社交的要求,在共同的社區中,孩子建立自己的語言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礎。孩子需要語言、思考來給東西命名,設定概念,表達自己。
行走——意志;語言、表達——感覺;思考——思考;心魂層次的三元的不可見。除非他們外顯出來我們才能看到。
孩子就是通過行走、運動來發展自己的意志,讓自己的意志變得強大。自愿的行動的驅動來發展,而不是外界的驅動,這樣會讓孩子關閉和世界的連接。
0-3歲的孩子對于外界的意志是關閉的,完全在于自己內在的意志的驅動行為來完成自己的發展的。如果我們給孩子的發展過程中設立過多的局限,切斷他們的自由發展,就會阻礙他們的自我發展。(危險狀況除外)。
0-3歲的孩子就好像一個隱士一樣,完全在自己的世界里,與外界隔絕。我們也能觀察到孩子如何一步一步發展出來。(后面會有展開內容)
3歲構建神經感官系統的工作完成,部分力釋放,去幫助到玩耍的工作。
照顧的方式開始變化,稱之為愛發問的年齡。
0-3歲 思考成熟的過程(發展神經系統)
3-5歲 感受成熟的過程(發展韻律系統,玩耍出于想象的游戲)
5-7歲 意志成熟的過程(嬰兒肥消失,身體上的運動,追逐的運動,發展四肢系統,思考的集聚發展,不再象3-5歲,玩耍很多出于想象的游戲)
5歲的孩子換牙,物質體準備好,但心魂的準備沒跟上,這樣滯后的不平衡需要怎么做,幫助孩子修正的工作?(建議老師是需要上一些修正工作的學習課)
通過孩子學習的意愿,社交方式的呈現,玩耍的方式來看到孩子。
5月12日胚胎學
孩子相遇于地球的當下,朝向未來。如果沒有孩子的降臨,地球就會漸漸干涸,他們給地球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斯坦納畫的關于幼小孩子以太體的一幅畫。
如果我們以我們塵世的肉體來教育我們的孩子,也不會比其他教育高明多少。
但一旦靈性教育的介入,這也是斯坦納教育的不同之處。
基于斯坦納從靈性層次的角度,超越了人類智慧能達到的高度。斯坦納認為現代社會所有的智慧都來自于靈性世界,而不僅僅只是建立在我們的物質身體可以看到、感知到的基礎之上。
從另外一個層次來說,斯坦納的胚胎學和現代科學的胚胎學也是有吻合之處的。學習胚胎學的意義,在于從中吸取靈感,在照顧幼兒的層次上有更多的理解。
從靈性觀點來說,我們可以解釋為什么一個幼兒的以太身,和他長大后的以太身有那么大的不同。斯坦納的圖,中間的圓心代表胚胎,外圍包裹更大的形狀。外面大的圓圈代表了包裹我們的宇宙。外圍的小叉叉代表很多很多的星星,可以理解為那些恒心、行星。這些星星都發射出射線,照耀到胚胎上,給予胚胎很多力量。這個胚胎吸收來自這些星星的力量,宇宙的力量。來幫助他構建作為人的身體,構建以太身。一旦物質身體形成,胚胎的力量就變得更大。
一開始這力量存在于孩子的內在,隨之越來越弱。到第一個七年發展后,這個臨界點跨過后,所有的以太力就完全釋放出來,完全消失轉化成其他的力量。
這是斯坦納基于靈性研究做的一些想象,和自然科學不同。但是他解釋了人的力量是來源于整個宇宙的構型。人類只是整個宇宙的子民。這幅圖是這樣來印證此說的。
幼小孩子的以太身來自于宇宙的廣袤星空的力量。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沉睡和和一個遺忘的過程,而人的心魂確實來自于遙遠的星星之上。”一詩人寫道。詩人的心魂很多時候都不是在塵世當中。斯坦納描繪過這個過程,稱之為“入世”。
詩人繼續寫道:“在我們嬰幼兒時代,天堂其實就在我們周圍。”“所有照顧我們的東西都會漸漸變弱,淡化,最后消失不見。”
我們在說人的身、心、靈的三元結構的時候,它們究竟在哪里呢?這樣一個靈性小孩,懷有他的心魂、精神,他會選擇什么時候入世呢?有些女性會有感覺到,在她懷孕前期,就會做和孩子有關的夢。她在夢中會夢到孩子,或者孩子一樣的存在,和她有很深的連接。
在澳洲土著民族,反倒是男人有這樣的直覺,會做關于孩子的夢。然后有了孩子。
男人和女人孕育孩子的開始,并不是創造生命的起點,僅只是物質管道的形成而已。。直覺-結合-懷孕。
在此之前,已經會有很多的開始,受孕之后孩子沒有完全在那里,在一個遙遠的地方觀察,直到一點點入駐到媽媽的子宮里。這個圖景就像是一個靈性小孩,在那里看他將居住的場所,這個容器。遙遠的靈性小孩選擇著承載他的容器。
當精子和卵子相遇時,卵子更多是承載著物質層面的提供,提供體系和品質,精子不提供物質層面的支持,更多是精神的層面的提供,攜帶DNA。胚胎形成的物質基礎來源于媽媽,怎么形成來自于爸爸。在0-7歲時,孩子和媽媽的物質身體的連接和爸爸的連接呈現的也能看出特別的不同。
一旦卵子受孕后,之前的東西就全部抹掉,開始一個全新的過程。就像地球演化的過程,宇宙大爆炸之前完全是混沌的狀態,到全新的開始。
接下來到細胞分化的工作,每一部分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有一部分形成一個在外保護的罩子罩住,有一部分細胞發展成胚胎。
【著床階段】:0-16天
在胚胎發展的頭17天里,胚胎是沒有任何發展的,只是外面的保護罩子在形成完成成形。
胚胎在子宮壁上著床后,有四層罩在外面保護胚胎。這個時候胚胎已經存在,但是還沒有開始生長。在照顧幼兒時也是一樣,我們首先要準備好外部的環境,孩子也要準備好自己,才能繼續生長。
保護層的任務:
1、任務是保護。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像子宮一樣給孩子提供保護。
絨毛膜:最外層保護作用,幫助我們通過一個中間媒介,讓孩子和外在世界聯系,這個部分以后就會發展成孩子的自我。
(備注:胎膜包括絨毛膜、卵黃囊、羊膜、尿囊和臍帶。)
2、保護罩的第二層和媽媽身體相連,這一層的任務就是提供營養。第七天至第八天,一天的時間里著床發生了。如果沒有著床就意味著胚胎發展不成功,自然流產。
卵黃囊:第二層營養作用,提供營養,發展物質身體的堅實的組織,后來用于發展物質身體。
? ? 3、第三層是生長-器官的構型,這在完全被水包裹的環境里發生。
羊膜:水樣的系統用于發展以太身,形成包裹孩子的液體,成為羊水。
? ? 4、還有一個過程是過濾篩選的作用,益于孩子的吸收,不益于孩子的排出。
過濾系統:尿囊,內核發展時媽媽的血液相連,養分會傳遞過來,成為保護過濾系統。這會發展成為臍帶。
人的靈性活動的四個層次就會發展形成出來。這四個層次的構成都是來自于外在力量的構型。
胚胎學家都認為胚胎孕育的過程不僅僅只是細胞的分裂而已,他們也承認有一些外來的力量幫助胚胎細胞的成長發育。但目前并沒有很好的被看到,這不僅僅是細胞分裂。這是神奇的過程。
孕育前的準備是越需要精心的工作和做好承載的容器的。
在養育幼兒時,需要思考應該做怎樣的準備,讓孩子很好的被接收。我們可以說孩子越小,就要越精心地給他提供環境和保護。3歲左右孩子會自己去嘗試、發現一些事情,但是對于更小的嬰幼兒,我們需要提供更好的保護。
了解胚胎的過程,就是要了解媽媽在子宮里的過程,知道如何為0-3歲孩子做準備。
【6周之內】:
從外面看的形狀,就像一個花冠一樣,外面的絨毛組織慢慢向上發展,最后和臍帶相連,成為輸送營養的管道。
卵黃囊慢慢完全消失,成為胎盤。
17天時,羊水和卵黃囊之間,細胞開始發生一些變化,細胞慢慢變長成為管狀,一頭變窄,一頭變得越來越粗,有一部分慢慢發展成孩子的消化系統,一部分發展成頭部。這個時候胚胎才是開始生長。
斯坦納說到,17天起胚胎長得很快,孩子的心魂已經等待了一段時間,這個時候開始入住到這個很狹小的孩子身體里。
如果說前17天人還沒有有形,到第17天才開始出現。
斯坦納描述:第17天人的靈魂/精神,要做一個決定,他到底來還是不來。
一個女人感受到懷孕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有時媽媽還沒有感受到孩子時,這個孩子就已經走了。斯坦納也提到,孩子準備來之前,會對這一世有一些預見。真的決定入世會需要很大的勇氣,有的孩子入世時是非常困難的情況,這些困難的過程很多孩子后來不記得了,但有些孩子還記得。現在有些孩子自己知道他們選擇來到這個世界,是他們選擇了這個爸爸媽媽。但是絕大部分孩子不記得了。
所以是孩子選擇了這個父母,而不是父母決定要孩子。
為什么有些孩子會選擇出生在很艱難的環境中?這可能是孩子在入世之前做了這樣的展望和決定,所以來到這樣的家庭。為什么有些有嚴重殘疾、天生殘障的孩子出生,他們沒有選擇在第17天時離開,這就是更高層次的考量,而不是我們現有人類智慧能解釋的。換個角度理解,人有很多世,每一世要做不同的事情,體驗不同的任務。
作為教育者,對于出生殘障的孩子,對他們要有更多照顧,要有更多同情心。那些天生殘障的孩子他們是更加勇敢的人類。
第一次心跳在22天左右發生,這個時候人還沒有成型,只有一個管子一樣的東西。心臟的雛形最初在絨毛層中。
頭部的感官(如眼睛)也存在于絨毛層中,這是我們和外界相連的渠道。
斯坦納觀點:心臟并不是僅僅是輸血的泵,而是內在的感官。心臟發生問題大多來源于外在事物的突然刺激。“心的聯系”更多描述情感、與他人的連結。
感官是先于消化系統形成的。
絨毛和人的自我相連,感官和心都是在絨毛層,這些是聯系在一起的。
星芒體(感受的部分),如喜歡/不喜歡,拒絕等,來源于臍帶的外圍部分,構成消化系統。消化系統吸收來自外界的東西,把有益的留下,廢物排出。
嬰幼兒完全是全然接受外在的環境,還不會拒絕。喂錯了食物就會腹瀉。很多新生兒頭一個月都會有腹瀉的情況,因為消化系統來源于臍帶、尿囊的發展,最后會形成人的星芒身。
孩子的物質身體已經形成,但是星芒身部分還是有個罩子罩在外面,我們需要提供一些幫助和邀請,讓星芒身進入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已經開始形成,頭也開始成長。最開始像管子的雛形進入到器官成長的地方。
早期消化系統中肝是最重要的器官,也是胚胎中最大的器官。一開始是通過臍帶工作,但是到后來和媽媽間血液的傳輸是通過肝臟。
肺最初也是在管狀系統中,后來慢慢抬升。它是專門來做消化空氣的作用,后來形成呼吸系統。呼吸就是對空氣的消化,吸入空氣也是一個消化的過程。
腎在早期胚胎階段是最靠近感官的部分,和頭很靠近,后來慢慢往下發展。同樣也可以把腎看成一個感官器官。腎是高度敏感的器官。
腎臟型人——敏感,“肝臟型人”——強大的消化系統,吃得多。有的人容易緊張,下意識的反應就是上洗手間,代謝一些水分,這就是腎臟做出的反應。當孩子被打,或者生病時,也常出現遺尿的情況。所以腎臟可以說是一個感受器官。
心是感知器官,去理解孩子看到人的表現不同。1歲的孩子你到床邊看他,有的會躲藏,有的孩子會微笑。如果理解了心是感知器官,就能了解他感知的不僅僅是外界的存在,感知的會有我們不能了解的范疇。
孩子是能看到人外面的氣罩的,這個感知也是來自于心。所以孩子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東西,這是來源于心的力量。
6周時,器官都會非常迅速的發展完成。6周之后發展的腳步會稍微慢下來,之后進入下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孩子開始在子宮里睡覺、玩耍。他會一直非常活躍,為出生做準備。
最后到那一瞬間,孩子要離開那個小小的天堂,出生了。
5月12日:孩子出生之后的環境和照顧
孩子出生需要什么:
出生,懷著崇敬的心接納新生兒。
出生,意味著物質身體從媽媽的環境中獨立出來。社區的人類是環境的一部分,意味著孩子選擇的幾個人需要連接了。
從黑暗的子宮到這個光亮的世界需要做些什么?
1、首先需要讓環境的光線暗一點。
2、溫暖但也不要過暖。戴嬰兒帽遮住頭,頭部是整個流失身體溫度最多的部位,所以需要保護起來,來平衡孩子的體溫。需要讓孩子的體溫保持穩定的狀態,不要過冷或過熱。保持溫暖是很重要的,溫暖對于身體生長和器官的生長至關重要。
嬰兒自己還沒有辦法感知,也無法調整自己對溫度的應對。有時我們會感覺孩子的手和腳是涼的,因為手腳離循環系統較遠,也需要讓手腳保持溫暖。血液循環會把血液從手腳帶離,去支撐身體主要器官的循環。但孩子的頭是不會那么快涼的,因為頭是發展的中心所在。所以只要把頭蓋住了,保持溫暖,也會更容易溫暖到其他的部位。
幼兒園孩子也是同理,很多孩子穿得過于單簿,溫度覺的發育完成是比較遲的,會到8-9歲的年齡,他們不知道冷暖照料。
3、要去觀察孩子是否能做到一些事情。
孩子還是有能力做到一些微小的動作的,要觀察、識別孩子。
一個是通過溝通交流,第二是通過活動。
孩子是如何溝通交流的呢?通過手腳的運動,哭,眼神注視。
眼神的注視。(雙方相互的注視,生命個體的第一次相互對話,他看到了什么)
他不會直盯盯地對著你看,大約需要2個月時間,孩子才能像我們注視他一樣注視我們。但他還是很有興趣的關注那些存在的。
在主流科學領域有研究,孩子出生之后只能看到發際線的輪廓,而不是看到眼睛,他們不是聚焦式的注視,需要花幾個月時間才能學會。
如果我們再往深層次看,可以理解為孩子能看見我們所看不見的東西,大人外面輪廓外的那層氣宇、光環。
孩子會捕捉到什么人的到來,是讓他舒服還是不舒服的氣宇環,愉悅不愉悅,這是我們看不到的,孩子看的到。隨著孩子落地,這種能力漸漸丟失,開始用語言、眼神交流。
?
? ? 孩子什么時候會意識到看到的自己的手是自己的,當兩只手握到一起的時候,這是沒法通過外界的任何東西來實現的感覺。
給孩子玩具,都不如讓孩子雙手的互動來的好。
建議等待孩子的雙手開始握到一起玩耍起來后,再給到孩子玩具。
在嬰兒床上掛一些物品,色彩鮮艷的,挺打擾孩子的,阻礙嬰兒到處看。
建議3個月以下的孩子可以不需要任何玩具。
出生后,孩子和照顧者父母關系是環境中的最重要的因素。
基本的原則就是要記得孩子有內在能力,會有這樣的意愿參與到一些事情當中,而不是完完全全被動接受。孩子從剛出生不久就可以和媽媽有交流的。
孩子呈現的姿態,我們要做些什么?
讓孩子看到你的身體姿態,再每一次重復的姿態里停頓一下,讓孩子有個準備,對這個姿態產生反應。這個姿態,可以持續到幼兒園整個階段,甚至小學。
一方面孩子出生后和人建立的連接是最最重要的環境。另一方面孩子需要自己建立起他和外界的連接,通過他的活動和玩耍對世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