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來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消滅,卻不能被打敗。這是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提到的一句話,而這句話貫穿了整篇小說的核心。
老人出海84天沒有捕到魚,被漁夫們取笑,但老人并沒有沮喪,即使這是對于一個老漁夫來說是捕魚生涯里的一個恥辱,但又如何?老人依舊為每一次的出海而精心準備,絲毫不差。他相信,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是好的,不過情愿每件事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就會有所準備了。
對于這個“倒霉”的老人,男孩曼洛林卻對他充滿敬佩之情,不僅照顧他的日常飲居起食,為他準備所有出海的工具,還央求老人帶他出海,所有人口中的“倒霉鬼”,在男孩心中卻是大英雄,是他捕魚職業的啟蒙人。只有在男孩透徹明亮的眼中,看到老人的堅持和付出,這里沒有恥笑,沒有貶低,只有尊重和敬仰。
最后,老人還是歷經80多天的出海,終于帶著一條巨大的馬林魚魚骨回到小村莊,引來居民們的圍觀和驚嘆。而老人并沒有炫耀著他經歷了什么,只是埋頭就睡,為下一次出海養精儲銳。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時期看《老人與海》,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作者海明威著名獨創的“冰山理論”寫作手法,讓我們讀者充滿了幻想,留下了足夠大的思維空間,任憑發揮想象,這也是他在文壇上創造的一大貢獻。
海明威用簡單、平淡的寫作手法,將一個故事描述得如此引人入勝,情節看似平淡無奇,內里卻波濤洶涌,跌宕起伏,讓人看著有種心驚膽戰的緊張感覺,心跟老人緊緊連在一起,猶如在茫茫大海中伶仃漂泊的小船般,一切都充滿了未知數……
海明威被稱為硬漢作家,他的作品充滿寓意、力量、信念,而《老人與海》帶給我們的是有會是什么呢?
一、不被打敗的不屈精神。
老人似乎在漁夫們之中算是最倒霉的一位了。84天出海,毫無收獲。反觀其他漁夫的“戰績”,他相當落魄。瘦弱的身軀,被太陽曬得黝黑有斑點的皮膚,一杯咖啡能頂上一整天,他沒有進食午餐的習慣,抑或說,他根本沒有可裹腹的食物。如此凄涼的描述,讓讀者對老人抱有一絲憐憫之情。命運對于這位老者而言,是如此殘忍不公。這些描述,為這篇小說無意中增添了不少悲觀的灰暗色調。
然而,老人并沒有接受命運的憐憫,他沒有屈服于命運的玩笑,而是一絲不茍地準備第二天出海的裝備,他又夢見了年輕時期在非洲見到的獅子,這是他心中那一群英雄的影子,他相信,足以征服大海,去追尋屬于自己榮耀的大魚。
屢戰屢敗,有多少人能抵受到挫敗帶來的失落與不安?當初的雄心壯志,被一次次的打擊,變得懦弱膽小,曾經的誓言也許只是沒有經歷過苦難才輕易立下的吧。如今被現實的殘酷喚醒了理智,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降低自己的標準來輕易獲取成功,讓自己的虛榮心得到慰藉。
但是,一個人之所以變得平庸,并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什么都沒有做!老人在捕魚生涯里,必須要做出一件讓自己驕傲的事情來,方能對得起人生,屢戰屢敗不可怕,我還要余力,我還是一名錚錚硬漢!屢敗屢戰才能彰顯傲氣。雖是老者,但在生命剩余能量的日子里,不拼搏一把,為人生增添一筆色彩,此生枉行!這是強者的不被打敗的不屈精神!
二、孤獨的力量。
沒有人喜歡孤獨,但孤獨卻是人自省的渠道之一,我們都需要孤獨來完成人生蛻變。
在茫茫大海中,一只伶仃漂泊的小船,沒有棒球新聞播報,沒有男孩的陪伴聊天,這里只有海浪翻滾的聲音,還有熾熱太陽照耀的光芒。84天,處于這種寂靜無聲的世界,老人一次次地自言自語,與大海、魚兒、鳥兒的對話,這舉動顯得更加寂寥,無聲的對話,襯托出老人更為落魄的處境,連說話的人都沒有,孤獨、失落、悲情交織,老人這么執著出海捕魚是否真的值得?他屢敗屢戰的倔強是否值得?
假如你在世界上是孤獨的,完全孤獨的,你就把這種孤獨用作你的安慰和你的力量。——(美國)霍德華。法斯特
沒錯,老人將孤獨轉化為自我肯定的機會。在孤獨中,聆聽自己的內心聲音,使頭腦更加清醒,思路也清晰,在無聲的世界里,老人享受著孤獨帶來的自由,他想起了年輕時期的遇見過的獅子群,那是強者的象征,獅子于草原,就如老人于大海,都是強者的角色。他想起了棒球隊的比賽,心中那支勝利球隊,代表這勝利與榮耀。同時,他也想起了男孩曼洛林,如果他在的話,就能將自己的經歷與他分享,男孩是他年輕時期的縮影,擁有堅定而自信的力量。
孤獨,可以轉化成為力量。
老人在大海中不停大聲地自言自語,看似孤獨寂寞,實際上是對自我的警醒和激勵的表現方式。他清楚自己將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保持體力,目前航行的方向是什么,一切都在他的思緒中排列出來,清晰而有方向!
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只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和脈搏跳動聲,與自己的對話,是一場人生的修行,我們喜歡與他人交談獲取信息,殊不知,與自己對話則會獲得更多的能量,遵從內心,重新部署,復盤人生,使目標更加明確。
三、敬畏自然,遵從法則。
老人曾經釣到一條母的馬林魚,當馬林魚被勾住后,公的馬林魚在一直圍繞著,陪伴著母魚,老人和男孩一起將母魚拉到船上,而海里的公魚卻不停跳躍起來,查看母魚的位置,仿佛是一場悲催的離別戲碼,文中對此描寫得催人淚下。老人對此感到很傷心,對于動物這種情懷,人類能體會得到當中的傷感嗎?憐憫歸憐憫,魚還是要殺死的。這是作為漁夫的一個本能,作為漁夫,他必須這樣做。
在某種意義上,所有事物都在互相殘殺。捕魚就是要了我的老命,可是它同時也養活我,這才是根本問題。?
捕魚的過程給老人帶來的體力消耗和精神折磨是相當厲害的,但是,作為漁夫,即使多么困難,只要釣到魚,就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我很愛大海,很愛魚,但是我不得不去捕捉它們,這是我的職責,而我對它們的傷害,它們沒有怨恨,反而養活了我。你殺死它是為了自尊心,因為你是個漁夫。它活著的時候你愛它,它死了你還是愛它。如果你愛它,殺死它就不是罪過。也許是更大的罪過吧?這是一個關于愛和被愛的循環。
作者通過老人的內心斗爭,側面表達自己的內心思想:作為一名戰地記者,他熱愛前線,記錄戰爭的實況,即使槍林彈雨也好,身受創傷也罷,只要有戰爭的地方,就有他的影子,他是前線的幕后英雄。但是,戰爭所帶來的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劇,又有誰愿意看到呢?
世間總是充滿著矛盾。
學會尊重自然法則,不存在對與錯,我們在矛盾之中,學會衡量心中那把稱,不偏離貪欲,不側重自私,一切處于平衡狀態,人才能獲得釋懷。
四、起于虛無,歸于塵土。
老人歷經三天三夜與大魚的周旋,已經饑餓交迫,體力盡耗,最后終于將大魚征服并準備凱旋而歸的時候,由于大魚的血腥味,引來了一群又一群的鯊魚的青睞。老人利用手中僅有的捕魚工具和小船的配件,一一驅趕了鯊魚群的襲擊,最后,大魚已經被侵蝕得剩下一副白花花的魚骨和一個魚頭、魚尾了。老人不畏強難,誓死保護能證明自己能力的大魚,雖然剩下了魚骨,但足以證明他的本事。
這條魚還是很有本事,我看到魚鉤鉤住了嘴角,而它卻緊閉嘴巴。魚鉤的傷害算不得什么,饑餓的煎熬以及跟一個它一無所知的對象較量才是根本問題。
對于大魚的堅持,在上釣三天三夜中,在受傷和饑餓中,一直拖著小船往前走。大魚堅韌的生命力與老人不屈的精神相呼應,骨子里滲透著不服輸的傲氣,大魚于老人而言,正是他本身的縮影,那股硬漢的本質再一次體現,這是與自我之間的較量。
這84天所經歷的一切,與大魚周旋的過程,與鯊魚群廝殺的時刻,沒有人能看得見,唯獨老人自己清楚,當中所經歷的辛酸與無助,都比不上自我鼓勵力量帶來的震撼。這所經歷的一切,旁人無從認證,自己身處其中,早已被不屈服的硬漢本質所感動,屢敗屢戰,當初的堅持是值得的,回報是可見的。
而最后老人虛弱地將小船開到岸上,眾人看著老人帶回來的巨大魚骨,議論紛紛,驚嘆不已。老人沒有到處宣揚他的戰績和歷險的過程,只是回到房間,倒頭就睡。
一切歸于平淡。
人生本是一場修行。我們從哇哇墜地起,帶著期待來到世上,就如白紙一張,需要時間和閱歷填補它的色彩和內容,老來,在后代的注目下,雙眼一閉,呼吸一停,不帶走一絲眷戀。塵世間的是是非非,金錢財產,名利地位,都在此刻煙消云散。于我們而言,只不過在世時的獲得和經歷罷了,我們的一切努力,拼搏,獲得,都是為了證明在這輩子,沒有白活過,為自己尋找人生意義的依據。
人總起于虛無,歸于塵土。
海明威正是看透了這生命的本質,人,精彩地活過了,在世上留下了腳印,那當我們內心歸于平靜的時候,我們可以向自己負責任地宣布,這輩子,你夠精彩了。
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留下了他的所有作品和思想,在一聲響亮的槍聲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沒有帶走任何一片云彩。因為,他在世時,已經夠精彩了,此生已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