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帶給很多人一些反思和感動,包括我的老師,包括我。
一位白人老師和在充滿膚色歧視的社會中和各種膚色的問題學生,相識相交相交最后成為彼此的家人,她做出了很多在當今我所處教育制度下感覺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相比《街頭日記》這個翻譯,我更喜歡《自由作家》。這四個字告訴我們每位孩子都是這本日記的創造者,是作家。
一
愛琳老師,她能引起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學生。
在一開始,她是一個人在戰斗。只有她的丈夫給她承認,卻沒有支持陪伴她到最后。她的父親不理解她,她的領導和她有不同的觀點。班級里面的不同膚色甚至讓她收到敵視。
哪一位班主任沒有遇到過問題學生呢?如果我們是她會怎么樣呢?充滿苦惱的放棄掙扎,完成自己的義務就好。這是大部分人會做的事情,我也看到過很多老師對于問題學生是這樣處理的。
很多老師會說一句話,食兒都放到你嘴前了你怎么就不知道張嘴呢?可是事實也告訴我們強扭的瓜不甜。老師是我們的指路明燈,應該去引導孩子們的學習。愛琳她一開始也對于這種情況一籌莫展。用孩子能產生共鳴的音樂做入手點,交換座位,這都是普通老師的常用手法。一切都改變都是從日記本開始的。我特別想采訪愛琳,是怎樣的契機讓她想到用這樣的方法打開孩子的心扉,這也是這些自由作家的產生。
后來,她和孩子們融為一個家庭,這個家庭一起對抗著外來阻力。老師是這樣的存在,她能讓一個充滿敵意和爭執的集體團結的讓人感動。
二
每位孩子背后的故事都能讓我潸然淚下。
當愛琳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這個班級就被冠上了“暴力”的標簽。愛琳問他們是否因為暴力失去過朋友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說不,他們甚至目光慢慢的變得柔和,看向彼此,他們的眼神里面是有內疚的,我想。
當看到那位男孩在日記本上寫下"I miss my mom"我感受到的是親情。我的母親也是一位人民教師,即使我和哥哥再頑劣她也不曾說過放棄我們。所以我想那位母親在兒子加入幫派后對他的放棄是傷心,是源于無法改變兒子而太過無力。當這位男孩再次站到媽媽的面前說媽媽,我改變了,我們看到了這位母親的欣慰。
那位女孩兒,可能是因為幫派之爭,她說她在法庭上會理所當然的為自己人說好話。她背負著父親對她的囑咐,“自己人”帶來的壓力,可是她依然堅強而善良,說出了事實。
他們的生活有無數的痛苦,他們依然珍惜著愛渴望著愛。
珍惜自己感受到的每一份愛,他們不愿意離開生活兩年的教室,不愿意離開愛琳老師,他們不愿意離開彼此。
他們每一位都很單純。他們會因為得知自己手中拿的進入博物館卡片上的孩子在納粹營中死去而傷心難過;因為《安妮日記》中最后安妮被捕而大怒傷心想要殺死希特勒;因為《十二怒漢》就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家人無期徒刑的審判結果。他們理所當然的以為愛琳老師會和他們一直在一起,最后大概他們也想不到愛琳為此付出了多少,為了他們付出了多少。他們都會幸福,因為有愛陪伴在他們身邊。
最后,當我得知這部感人的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的時候,我的內心滿滿的幸福感,因為這個世界很多地方都在發生著這樣正能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