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兒子出生,書房改造成了兒童游樂場。最近,買了小書桌、書架,兒子和爸爸一起組裝,在北陽臺為我打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天地,很溫暖,很貼心。
本周閱讀《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龍應臺,透過她的文字,我能強烈地感受到一股濃濃的親情。在描寫母親是后盾的文字時,產生強烈的共鳴。
一旦是母親,你就被拋進“母親”這個格子里,定格為我人生的后盾。后盾在我的后面,是保護我安全、推動我往前的力量,但是因為我的眼睛長在前面,就注定了永遠看不到后面的你。
龍應臺是兩個兒子的“后盾”,而我也在2017年成為了兒子的“后盾”,在孩子蓄勢待發的人生跑道上,我們都嵌在“母親”那一格里,也要被“看不見”了。
所以,十五年前龍應臺就開啟了一個傳統——每一年,和他們一對一旅行兩次。跟兒子沿著湄公河從泰北一路南漂到老撾,用腳步丈量京都和奈良的面積……
昨天,正巧和老公商量七月份帶簡簡去北京,讓他感受故宮文化、異地風情。因為工作的特殊性,我沒有節假日假期,每次休息不超過三天,一年當中僅僅年休有連續一周的假期,所以,當我想遠足旅行時,一度打退堂鼓,“等我有了長長的假期吧”。所以,只能在省內或附近省份游玩。
事實上,限制自己的是固有的思維模式。誰說三天不能遠足旅行?我該擁有這樣的勇氣:飛到武漢就為了吃上一碗熱干面,飛到成都就為了吃一口正宗的川味火鍋。
2016年12月,獨自帶媽媽去泰國旅行,這是媽媽第一次出國,這段旅行成為我們人生中的美好回憶,也是自己成長的見證。在泰國,因為語言不通,媽媽說自己成了啞巴。當我們外出用餐時,我用英語點餐;當我們乘坐地鐵去曼谷市中心的四面佛,我在小本子里提前做好了出行攻略……那一次,媽媽由衷地說:女兒真的長大了。
遠離家鄉,在杭州結婚、生子,離開父母羽翼的保護,我的成長很迅速。那些打不垮我的,終將使我強大。我要一直努力,我跟自己約定:每年帶兒子一次遠足旅行,讓他見識外面的廣闊世界;每年帶父母一次遠足旅行,多陪伴,不要在他們老得走不動的時候去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