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的日常工作中,經常要計算很多數據,如入職率、離職率、出勤率等。每個數據的計算方式都不復雜,但如果類似的數據有幾十個呢?是不是很容易混淆?
沒關系,喬妹為大家整理了約70個HR常用的計算公式,HR們可直接收藏備用。
- 01- 招聘分析常用計算公式
情境:假設公司月初員工為100人,本月招聘,前來應聘30人,成功錄取5名。本月離職員工3名。
1、【招聘入職率】:應聘成功入職的人數÷應聘的所有人數×100%。
(應聘30人,錄取5人則5÷30×100%=入職率:16.6%)
2、【月平均人數】:
(月初人數+月底人數)÷2月初員工100人,月底員工102人,則(100+102)÷2,本月平均人數101人
3、【月員工離職率】:整月員工離職總人數÷月平均人數×100%
本月離職3人,月平均人數101人,則3÷101×100% 本月員工離職率為:2.9%
4、【月員工新進率】:整月員工新進總人數÷月平均人數×100%
本月新進員工5人,月平均人數101人,則5÷101×100% 本月員工新進率為:4.9%
5、【月員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員工人數÷月初員工人數×100%
月底員工102人,月初員工100人,則:102÷100×100% 本月員工留存率為:102%
6、【月員工損失率】:整月員工離職總人數÷月初員工人數×100%
本月離職員工3名,月初員工100名,則:3÷100×100% 本月員工損失率為:3%
7、【月員工進出比率】:整月入職員工總人數÷整月離職員工總人數×100%
本月入職員工5名,本月離職員工3名,則:5÷3×100% 本月員工進出比率為:166%
- 02 -考勤常用的統計分析公式
1、【個人出勤率】:出勤天數÷規定的月工作日×100%
如:出勤20天,規定的月工作日為23天,則,20÷23×100% 個人出勤率為:86.9%
2、【加班強度比率】:當月加班時數÷當月總工作時數×100%
當月加班6個小時,當月總工作時數為184小時(23天*8小時)則,8÷184×100% 加班強度比率:3.2%
3、【人員出勤率】:當天出勤員工人數÷當天企業總人數×100%
當天出勤員工98人,當天企業總人數102人,則:98÷102×100% 人員出勤率為:96%
4、【人員缺勤率】:當天缺勤員工人數÷當天企業總人數×100%
當天缺勤人數4人,當天企業總人數102人,則:4÷102×100% 人員缺勤率為:3.9%
- 03 -常用工資計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資:月工資額÷21.75天×當月考勤天數
2、月計件工資:計件單價×當月所做件數
3、平時加班費:月工資額÷21.75天÷8小時×1.5倍×平時加班時數
4、假日加班費:月工資額÷21.75天÷8小時×2倍×假日加班時數
5、法定假日加班費:月工資額÷21.75天÷8小時×3倍×法定假日加班時數
6、直接生產人員工資比率:直接生產人員工資總額÷企業工資總額×100%
7、非生產人員工資比率:非生產人員工資總額÷企業工資總額×100%
8、人力資源費用率:一定時期內人工成本總額÷同期銷售收入總額×100%
9、人力成本占企業總成本的比重:一定時期內人工成本總額÷同期成本費用總額×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時期內人工成本總額÷同期同口徑職工人數
11、人工成本利潤率:一定時期內企業利潤總額÷同期企業人工成本總額×100%
- 04 - 培訓統計分析公式
【培訓出勤率】:
實際培訓出席人數÷計劃培訓出席人數×100%
- 05 -HR常用基礎公式匯總
1.新晉員工比率=已轉正員工數/在職總人數
2.補充員工比率=為離職缺口補充的人數/在職總人數
3.離職率(主動離職率/淘汰率)=離職人數/在職總人數
4.異動率=異動人數/在職總人數
5.人事費用率=(人均人工成本*總人數)/同期銷售收入總數
6.招聘達成率=(報到人數+待報到人數)/(計劃增補人數+臨時增補人數)
7.人員編制管控率=每月編制人數/在職人數
8.人員流動率=(員工進入率+離職率)/2
9.離職率=離職人數/((期初人數+期末人數)/2)
10.員工進入率=報到人數/期初人數
11.離職率=離職人數/(期初人數+錄用人數)×100%
12.每天工資=月固定工資/21.75天
13.當月應得工資=每天工資x當月有效工作天x當月實際工作天數調整比例
備注:
1.當月應工作天數=當月自然日天數–當月休息日天數
2.當月有效工作日=當月應工作天數–全無薪假期
3.當月實際工作天數調整比列=21.75天/當月應工作天數
4.作為生產型企業,還會要算到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銷售收入/總人數
5.新晉員工比率=已轉正員工數/在職總人數
6.補充員工比率=為離職缺口補充的人數/在職總人數
7.離職率(主動離職率/淘汰率=離職人數/在職總人數
8.異動率=異動人數/在職總人數
9.人事費用率=(人均人工成本*總人數)/同期銷售收入總數
- 06 -成本效用評估
1. 總成本效用=錄用人數/招聘總成本
2. 招募成本效用=應聘人數/招募期間的費用
3. 選拔成本效用=被選中人數/選拔期間的費用
4. 人員錄用效用=正式錄用人數/錄用期間的費用
5. 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員工為組織創造的價值/招聘總成本
- 07 -數量評估
1. 錄用比=錄用人數/應聘人數*100%
2. 招聘完成比=錄用人數/計劃招聘人數*100%
3. 應聘比=應聘人數/計劃招聘人數*100%
4. 工資計算=月工資/21.75*實際工作天數(不計算周六日)
5. 加班率=總加班時間/總出勤時間
6. 直接間接人員比例=直接人員/間接人員
▼
附錄:
勞社部發[2008]3號關于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局):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國務院令第513號)的規定,全體公民的節日假期由原來的10天增設為11天。據此,職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數和工資折算辦法分別調整如下:
- 08 -制度工作時間的計算
1.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節假日)=250天
2.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3.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4.工作小時數的計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時
- 09 -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
按照《勞動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法定節假日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即折算日工資、小時工資時不剔除國家規定的11天法定節假日。據此,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為:
1. 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
2. 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
3.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 10 -社保計算方式
根據最新的養老金計算辦法,職工退休時的養老金有兩部分組成: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
1.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不再統一是120了)
2.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3.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4.個人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139
5.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繳費年限相同的情況下,基礎養老金的高低取決于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自己實際的繳費基數與社會平均工資之比的歷年平均值。低限為0.6,高限為3。
因此,在養老金的兩項計算中,無論何種情況,繳費基數越高,繳費的年限越長,養老金就會越高。
6.平均繳費指數:你的繳費基數/當地社平工資,假設你選擇社平工資的100%那個檔次為你的基數,那該指數就是1,你選擇60%,就是0.6
(注:以上公式可能會隨著政策調整,或每個公司的實際情況有所差異,僅供大家參考)
- END -
作者:人才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