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甘肅跳樓女孩的慘痛經歷牽動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消防員面對女孩逝去那痛心的嘶吼像一雙手狠狠地掐著我們的咽喉,讓人壓抑地喘不過氣來。這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尊重與惋惜。可反觀圍觀起哄的群眾,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言論,徹底擊潰了女孩對生的希望。
看著言論,我也憤怒,他們怎么能在一個生命面前如此冷漠。但冷靜下來,我們也要反思。為什么圍觀起哄行為屢屢發生?唯有知道背后的原因,我們才有可能避免下一次悲劇的發生。
魯迅先生早在100年前就批判過這種看客行為,讓我們很容易把這看成是國人的本性,似乎是無藥可求的絕望。可當我在搜索問題時發現,外國人同樣存在看客行為,而且一份研究指出比例同樣嚇人:每21起跳樓事件就有10起存在起哄現象。這是人類的共性,不是國人的特性。
?那么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通過歷史或是電影,我們知道,無論中外,古代的行刑場面都是在公共場所,這意味著圍觀是被默許的行為。直到現在才慢慢改變過來,這一方面是對罪犯的尊重,一方面圍觀這種殘忍的行為實在與我們道德價值觀念想去甚遠。
可事實是這種行為只是被轉移到了網上,早前ISIS組織在網上發布的斬首視頻僅短短幾天被上百萬人點擊觀看。人們覺得事情已經發生,自己對此無能為力,所以觀看的時候也不會有那么嚴重的道德責任感。但無疑的是,每個觀看視頻的人都是斬首行動的觀眾。
?說出這點可能會引起大家的不適,但我們需要正視現實,雖然我們在網上譴責那些路人的圍觀行為,可在我們點開視頻的那刻起我們也是圍觀的一員。歷史告訴我們,這一行為我們無法控制,可圍觀不是罪惡,也不是因為圍觀造成悲劇,而是圍觀的態度,是起哄和嘲諷。而圍觀的態度,路人和網友是截然不同的,也正是這點差別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有位網友說:熱心的永遠是網友,冷漠的永遠是路人。不知是網友不出門,還是路人不上網。其實熱心的網友和冷漠的路人并不是兩類人,而是同類人處于不同情況下的兩種反應。
網友看到的是事情的完整經過,他們知道女孩背后的苦痛,知道她跳樓的原因,因此深深地同情,惋惜。就像消防員一樣,對她的逝去感到撕心的痛。想為她討公道,為她鳴不平。
可路人看到的只是片面的現象,他們不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他們不知道女孩背后的苦痛,他們不像消防員一樣了解這個苦命的姑娘,他們不知道女孩已經是三番五次地嘗試自殺。他們受網絡媒體的影響,自由發揮想象。他們以為警察都來了就不會有事,他們以為在流量為王的現代這又是一次無底線炒作。
正是因為沒有知道真實情況的人告訴他們問題的嚴重性,任由他們隨意發揮,事態才進一步惡化,無法逆轉。
跳樓事件不是第一次發生,圍觀起哄也時常可見,有時起哄的甚至是小學生,他們用稚嫩的聲音說這好玩。圍觀起哄的路人并非內心有多么冷漠,只是缺少一個正確引導知道真相的人。前段時間,我們不是還因為圍觀路人伸手接住墜樓的娃而感動嗎?這是因為一眼就可以看出孩子墜樓的原因是家長疏忽,可一眼看不出自殺者的苦痛經歷。
我們都敬畏生命,愛惜生命,起哄路人并非無藥可救的冷漠大眾,只是一群不清楚真相的無知群體。
如果下次跳樓的危機事件發生,我希望救援人員不僅專注于如何營救自殺者,穩定其情緒。同時安排知道真相的另一隊人告訴樓下的群眾自殺者的背景,她所遭受的苦難,讓群眾一起參與到營救之中。這種溫情恰恰也是自殺女孩當時最最需要的,不是嗎?
圍觀起哄的觀眾該指責,也該為自己無知的行為付出代價。但指責過后,我們每個人應該反思。畢竟指責救不了逝去的生命,也無法制止下一次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