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抗日的影視作品看多了,又過早的深入人心,以至于每次翻開日本小說,都需要一小段的內心轉變:原來日本人寫的文章可以這么柔軟啊。
海邊理發店其實是本書的幾個故事之一,也是我覺得細節處理最好的一篇。一個開在海邊的理發店,能有多少人光顧呢,光是開頭就很惹人好奇了。故事講的是分開多年的兒子,在結婚前鼓起勇氣去見一見在海邊開理發店的父親。父親明明知道這是自己的兒子,卻也沒點破,而是在慢慢的理發過程中,把自己一生的家事,坎坷起伏的經歷,對成敗的感悟,像普通的健談的理發師和顧客聊天一樣,說給自己的兒子聽。一種默契--他不用問,他只管聽,就這樣達成了。
在我看來這位剃頭匠父親是在對主告白和總結自己的一生,然而作者另辟蹊徑的采用父為子理發的巧妙方式。細細讀下去,一路伏筆,雙關語,精妙極了。兒子進了理發店,父親就開啟了理發師健談模式,兒子被問到喜歡現在播放的音樂嗎?他第一次主動和他說話,聲音竟有些嘶啞。長時間沒說話,一開口也容易發聲嘶啞,但這里更是兒子激動的內心造成的。
理發時你有沒有留意過從鏡子中看時鐘?時間是反的。兒子在理發時看到鏡中的掛鐘,明明呆了很久了,但鏡中的時針卻在逆向轉動,隨著父親的回憶,仿佛時間在倒流。
父親發現這個顧客的發旋長在很特殊的位置,還追問后腦勺的傷口是不是小時候摔的。他分明已經認定這是他的兒子了。但仍然沒點破,而是繼續問他的母親是否健在。
兒子也簡明扼要回答,嗯。并簡單的交代了一句:因為下周要辦婚禮,想在婚禮前好好剪一次頭發,而不是像平時去美發店隨便弄弄。但絕口不提自己的母親多么不愿提起父親,不愿透露父親的下落。
兒子理發后走了,父親叫住他:請問,能讓我再看一看您的臉嗎?不不,我就是怕額發沒理好。
他們如此默契的互相不點破,不想讓對方面對真相而難過,只想讓對方知道想知道的那些,這就足以?再一想,點破了又能如何?也許這樣平靜的交流才最能把內心的話全都說給對方聽。
那么心中還存著另一個疑慮,父親是何時知道的,是在摸到了那個特殊的發旋嗎?忍不住一路回翻,翻到開頭,卻收獲了另外的線索:
兒子進店前,看到理發店門口立著一架被人遺忘的秋千。
進店后,坐在椅子上,父親給他罩上罩衣。讓別人給自己穿衣服,而且是年長很多人,我感覺仿佛變成了小孩子,有些惶恐。
再翻回文章最末:
父親詢問了后腦勺的傷,說自己的兒子曾在河灘的公園里玩秋千摔破了頭。于是買了架秋千裝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現在理發店里的那個破秋千,就是從東京的家里搬來的。
到最后父親完成了全套流程,解開罩衣的搭扣。我本想自己脫,但他太熟練,動作比我快,霎那間,我又變成小孩子,看著他輕而易舉的為了我脫去罩衣。
多么柔軟又縝密的文字啊,互相牽扯,牽成線,織成網,濃濃密密的情,酸酸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