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對于好將領的職業道德要求是: “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于主,國之寶也”。
具體含義是指:
第一條“進不求名”,?不因為追求自己的名聲而貿然進攻或前進。
第二條“退不避罪”,?該撤退時就撤退,不因為會被國君問罪而不退。
選擇進退的標準是什么?有兩個標準:“唯人是保”,?一切以能保護民眾為標準;“利合于主”,?一切以符合主君的利益為標準。這是要求將領“無我”,完全的無我,不能考慮自己的利益。
我將之稱為?將領節操的十六字方針?——“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于主”。
對于古代的將領來說,他們要守住這個節操;對于今天在公司工作的我們來講,也要守住這個節操。
我們分析下 岳飛的“千古奇冤”,就能更深刻的理解這四個職業道德到底意味著什么。
岳飛是不是符合《孫子兵法》里認為的“國之寶也”的將領呢?
岳飛可能符合十六字方針中的第三句“唯人是保”,保護百姓利益。但不一定符合第四句“利合于主”——符合國君的利益。而且正是因為不符合第四條,所以他被殺掉了;因為他符合第三條,所以他到今天還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懷念。
“利合于主”是個很微妙的概念,因為國君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不完全相同。
當初岳飛的口號是“打到黃龍府,迎還二帝”,二帝就是兩位被金國俘虜的宋朝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如果兩位被俘虜的皇帝都迎回來了,那將現在的皇帝趙構置于何處?
所以北宋的滅亡,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不是金國,不是金兀術,而是趙構。因為他本來是沒資格當皇上的,但他現在卻當上了皇上,大權獨握。
如果金國在軍事上打不過宋國,不用岳飛花力氣打,金國自己可能就把趙構的哥哥宋欽宗送回來,從而給他制造一點政治危機。俘虜了敵國的皇上沒有太大用處,因為人家可以另立新君,而送回去反而可以給他添亂。
所以趙構最恨的就是“迎還二帝”這個口號,他后來跟金國簽署和議,不僅不要迎還二帝,還要求金國把這兩個皇帝都扣留住。
宋徽宗和宋欽宗都寫信求趙構把他們要回去,說我們回來做一個平民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要。趙構就是不搭理,并且他只要求金國送回他的生母韋氏。
所以,和平是趙構定的國策,而岳飛所取得的軍事勝利正是他獲取最好議和條件的時機,他要抓住這個時機簽署和議。因為如果再打下去也不一定就能收復中原,也許局勢還會反轉。這是趙構的真實想法。
岳飛所取得的威望以及他對政治的參與欲望,對趙構構成了巨大威脅,所以他要殺掉岳飛。要殺岳飛的是趙構,不是秦檜。秦檜在岳王廟跪了一千年,實在是替趙構跪了。
所以“利合于主”的是誰?是秦檜而不是岳飛。岳飛占了個“唯人是保”,保護民眾;秦檜占了個“利合于主”,他兩人各占這個標準的一半。那如此說來,岳飛到底是一個好將領還是壞將領?
這中間有很微妙的區別,之前我們說了國君的利益和國家利益并不完全相同。孟子把忠臣分為兩種,一種是事君之臣,他只忠于國君個人;另外一種是社稷之臣,忠于國家百姓。?岳飛能夠成為人民懷念的英雄,就因為他是忠于社稷而不是忠于國君。
岳飛的案例對我們今天職場人的職業道德有啟發,主要有兩點:
第一,利合于主,強調你要始終站在老板的立場來思考問題。
我們往往不能做到這一點。就如豐田能夠快速崛起并且持續輝煌,其中之一的秘訣就是豐田的生產方式,強調你始終要站在比你現在的職位高兩級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你始終把自己當成公司的老板,能夠站在老板的立場來思考和做事,這是第一個職業操守。
第二個,“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當領導亂指揮的時候,比如說給我們定一些根本完不成的指標,那怎么辦呢?兵法上說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如果在獨自做事的時候面對很大的風險怎么辦呢?答案就是“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網絡上有句話說到,努力工作,等待被開除。這或許是有點兒悲觀的說法,然而這種說法就體現著一種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作為職場人在公司工作,你不應該考慮能不能拿到獎金或什么時候能升職。你應該考慮的就是努力工作,等待被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