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我去參加一個線下課的學習,主理人就說到:我們要一起成長,成事,成為極少數。那么知道,說到,做到,后得到,才能把口號變成結果。具體該怎么做呢?
我再次翻閱了《優勢成長》這本書,把對我有啟發的地方做下分享,一方面是可以加深自己對要點的理解,并在以后生活中能舉一反三;另一方面是希望對渴望快速成長的優秀朋友有一點點幫助。
(一)成長的目標
說到成長,我這一、兩年不可謂不努力,也結識了很多積極向上的同頻伙伴,我們這樣努力到底是為什么呢?
我思考了一分鐘:我要成為有成就的少數人。其他人,想成功、想賺錢、想讓生活更好…
最終,是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能過上自己理想生活的人畢竟是少數人,而少數人的思維必定不逐流于大多數。
查理·芒格說:“我能取得今天的成果,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機會。”
還處在大多數人中的我,有幸福的一家三口,有日常的小確幸,有可以想象到的平淡未來。然而,內心偏偏不要這樣過此一生,偏偏覺得人生短暫,偏偏覺得該活的與眾不同。
與眾不同意味著少數,少數的人才活出了人生的精彩。
我要向少數人一樣活得有自己獨特的光和熱,要敢于反其道而行,打破常規,忽視別人的看法,與孤寂做朋友,“反人性”的去學習和成長。
(二)成事的思維
我們都知道二八法則,知道這個世界是由少數人創造的。這些少數人都具備大多數人沒有的東西,最不同的是思維,思維決定命運。比如:
空閑時,大多數人葛優躺配煲劇,睡覺加零食,少數人去學習、去健身、去充電;
工作時,很多人一看到微信上出現紅點就點開,少數人克制自己,專心工作;
職場上,很多人玻璃心,只能接受別人的贊許,少數人希望得到別人善意的建議和批評;
……
結果就是:大多數人在做容易的事,少數人在做不那么容易的事。
既然要做少數人,就要知道“成事”的準則:越輕易能做的事情,越不要輕易去做。
巴菲特、查理·芒格絕對是少數人,昨天在看《窮查理寶典》時,就被查理的思維驚艷到,忍不住分享出來。
書中:查理養成了一種異常罕見的性格---愿意甚至渴望去證實和承認他自己的錯誤,并從中吸取教訓。他曾經說:“如果說伯克希爾取得了不錯的發展,那主要是因為沃倫和我非常善于破壞我們自己最愛的觀念。哪年你沒有破壞一個你最愛的觀念,那么你這年就白過了。”
我們不能成為少數人中的極少數人,但學習他們的思維,至少有走出大多數人的希望。
何況,做多數人已經很多年了,那就開始改變吧,做一個有成果的少數人。
(三)成為極少數的原則
成為少數人,要做什么事呢?帥健翔老師給了三個原則:
1.結對學習,及時反饋
這一點,對于愛學習、維持長期學習的人來說,都深有感觸和體驗。我們都知道:如果想走得快就一個人走,但如果想走得更遠就一起走。
2.不說話,用作品說話。
前半年,我在公司會講一些自己知道的、聽到的、想到的,認為對公司發展有利的想法,但實施的不多,成果也小,具體原因就不去講了。
我不講可以,但管不住別人不講啊。就有話傳到我耳內,說我是個夸夸其談的人。
那時我聽到后,是一份驚訝,一份惱怒,和八分思考。我知道我做的太少了,說的太多了。個人成長希望有成果,公司發展更注重成果,連世界也會獎勵有成果的人。
所以,我以后基本保持沉默,會去花心思設計一份海報,寫一篇文章,做一個排版,復盤一下昨天的工作情況...絕不紙上談兵。
開始一個一個小小的行為,就是改變的開始,積累的成果終有一天會說話。
3.兵貴神速,零秒啟動
做事,行動要快。我是個急性子的人,一般不會出現拖沓的情況。這也跟我10年前看的一個故事有關。
說有一位身價千萬的20多歲女孩,靠一己之力,在*江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她有一個很大特點,就是行動快。
比如:當幾個商人一起聊天,說到一個賺錢的生意時,別人在考慮這件事要不要去做,她已經決定并先走一步去干了,當別人決定好去做時,她已經把錢賺到手了。
還有一個知識付費社群,他們是專門干掉“懶慫拖”的,我很喜歡他們的口頭語:“干就對了。”
最后,我更多一次告訴自己:參加完線下課程的學習,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分享完書中知識不等于自己已經得到這些知識;成長,成事,成為極少數,只有不斷重塑自己的思維,把這些準則灌注到自己的生活,才能與理想中的自己握手。
努力的成長,成事,成為極少數吧,相信我們都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