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一旦沾上通俗的邊就讓我敬而遠之,我非常鄙棄通俗文學,總覺得通俗就是消遣和娛樂,似乎與我要尋找的東西遠之又遠。
這里可能涉及到我們看待通俗文學的態度問題,但我今天還不想談這個問題,因為太大也太過復雜,遠不是我所能談的明白的。
文學理論界對《封鎖》的評價很高。
在我看來,《封鎖》里隱喻和意象性的東西確實用了很多,看似不經意的描寫,都有著作家深層的思考在里邊。
由于作品只讀了一遍,所以做個文本細讀的評價可能性不大,但作品的整體感覺給我的印象很深,感觸也很多。
《封鎖》里最明顯的主題我想應該是愛情,顯而易見男女主人公的美麗邂逅似乎為車廂中添了些許羅曼蒂克的氣氛,這是拋開了社會政治背景談的。
張愛玲很懂得挖掘人內心的東西,對于愛情的理解,張也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
在作品里愛情似乎就是一次邂逅中碰撞出的火花,瞬間的耀眼奪目,卻沒有永恒的光彩。
特殊境遇下產生的愛情,一旦回到平常生活中顯得是那樣的不堪一擊,當封鎖解除,男女主人公重又回到現實,那愛情似乎也被封鎖進了從前,剎那間男女二人已形同陌路。
“封鎖”這一主題有著可供深度挖掘的無限多義性,他不僅僅局限在戰爭條件下城市的被封鎖,在這里作者首先想向我們揭示的是人心的“封鎖”。
這種“封鎖”與城市的被封鎖背道而馳,當城市封鎖的時候人心卻打開了。
男主人公呂宗楨迫不得已的搭訕根源在于城市的封鎖,而這種迫不得已卻體現了其內心的“封鎖”特性。
女主人公吳翠遠的言行不一,也體現了其內心的封閉,還有就是車上乘客的浮華的議論。
這些通通表現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而這種冷漠的來源就是人將自身對外界進行了“封鎖”。
當然《封鎖》的主題并不只這一個,暫時只解讀到這。
捎帶還要談談里邊的愛情與邂逅,呂與吳二人的愛情似乎產生的很突然,也很讓人費解,然而也很讓人遺憾。
呂的突然闖入多少使翠遠的心里產生了少有的波瀾,心與心的距離突然拉近,讓這個本身帶有反抗個性的女孩子對愛情產生了自己的理解,愛情也可以是她報復家庭的工具。
似乎只是一瞬間的碰撞,二人的內心世界就已經被作者毫無遮掩的暴露在讀者面前。
愛情本來是如此的容易,只是心與心的距離讓彼此間多了隔膜與冷漠。
但愛情也是深不可測的,二人的內心想法恰恰向我們昭示了這一點。
短暫的封鎖解開了,人們各自回家的同時,心理上的封鎖卻又開始了,而且將長期存于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