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寫一系列的筆記,整理自己在自我管理(時間管理)上的一些學習心得和實踐。這是本系列的第一篇,就從最近幾周讀的書說起吧。
在宣姐家小住的時候,看到了《原則》這本書,讀了一部分,進展很慢,不過還是心悅誠服。今天只說其中觸動我很大的一個想法,就是:
我可以有兩個身份(視角),其中一個是“工作者”,另一個是“設計者”。當我埋頭工作、從事第一個角色時,不要忘了更有創造力、有能動性、能定義自我和價值的第二個“我”。
這個說法對我很有幫助。這幾個月里,“趁著疫情”,較少打擾,比較系統地管理自己每天在家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并用“愛時間”這個手機app幫助記錄。雖然比以前有挺大進步,但心態上仍然常有糾結,對自己有很多評判。而上面這個“工作者vs設計者”的區分,幫我跳出“自我評判”的陷阱,讓我可以換一個角度想:
即使我某些時候浪費時間沒工作,即使工作效率不高或價值不如自己想象,我無需對自己那么失望。我可以跳出來,以“設計者”的角度來回顧,來幫助那個已經很努力了的“工作者”,重新思考該如何調整節奏和細節,并且避免為了“勤奮”“高效”而一頭扎進事務細節中,一不小心成為吳軍老師批評的那種“偽工作者”。
同時,從我自己的特質來說,我發現:固然我愿意很負責、很勤懇地去努力,但內心中更深藏的那個我(據說與獅子座有關),是不需要責任來驅動的(責任往往倒過來成為負擔),反而是“創意”驅動,是“玩”、“自由”、“創造”的那種感覺,才更能激發自己的熱情和思維靈感。因此,把“設計者”角色相對分離出來,把“頭腦風暴”和“尋找靈感”的部分提前、予以強調,更能做出較為重要、增添價值的貢獻。
在最近一周重讀《搞定》(第1冊)時,也有不少新的啟發,并有熱情去再次嘗試踐行。其中激勵我的一個重點,也是其中提醒:
大腦更像一個CPU,擅長處理(分析,想象,決策),而不是記憶與跟蹤。因此需要分離兩部分:一部分是可以用流程來管理,只需要把事務納入流程(包括清單、分類的原則),就可以讓大腦無壓去執行“下一步行動”;而另一部分是特別耗腦力的,就是一系列的決策----辨別自己面對的“材料”的性質,決定應該如何行動,尋找和發揮創意(醞釀),反思和重新調整。這后一部分,就相當接近于我說的“設計者”。《搞定》相當于給我提供了一整套的具體方式,讓“設計者”的我與“工作者”的我合作,讓長期承諾與日常工作相匹配。
今天剛剛完成了《搞定》前七章的閱讀和筆記(三年前讀過第一遍),也已經做好了“收集”和“清理”的各種準備。
另外,打算把寫作當作一個日常的事情,積累想寫的題材和創意,不再把這當作一個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