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書中提到.
是什么曾經拯救過你,你最好就用它來更好地拯救這個世界。(這也是我推薦別人讀《奇特的一生》這本書的原因。也許后面我會給別人推薦這本書《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知識
信息 or 知識: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后點頭稱是,然后生活照舊,那么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類似文章一樣,都只是一個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個觀點之后,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情的方法,這個信息才是知識。(對于磅礴的信息,我的應對策略是牛人列表(20-30人),每天精讀他們的文章,結合自己的情況去思考、去實踐。)。
臨界知識:知道了這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動。而只有那些極少數的能夠啟動人們去做、去行動的知識,才能達到「臨界值」,繼而引爆你的小宇宙。(行動才是根本,我一周一本書,一篇讀書筆記。質量如何且不說,起碼我一直在行動,沒有停下來)。
知識的誤區:我們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一直無法提升,就是因為我們掉進了追逐技術效率的游戲圈套:我們越努力,跑的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我們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升「技術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認知效率」。
反思
習慣:對于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是心態、方法和習慣的養成,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我現在養成了閱讀、寫作、散步的習慣等,還有N多的習慣需要去養成)。而形成好的習慣,必不可少的是反思。
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至少起著三方面的作用
- 發現知識誤區
- 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
- 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 用了起來
反思的誤區:反思日記不一定要記錄大事,從日常的小事、小習慣入手,從思考問題的過程入手,我們就能找到改進的辦法。反思日記,那就是要記錄自己的情緒和思考的過程,而不僅僅記錄事情的結果。記錄是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是一個挖掘看得見事情背后看不見的關系的過程。如實記錄,主要是側重對事情的經過、結果進行記錄。但是,更有價值的記錄,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記錄自己當時的情緒、思考過程、外部環境條件等等。
讀書
原始的讀書方法是:花了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去記錄新的名言警句,卻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信息,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我們看似節約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時間和精力,以便能夠讀更多的新書,但卻是買櫝還珠,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有價值的工作放棄了。(我雖然寫了,讀書、思考、實踐、分享、反饋、調整。思考和實踐這兩步的中間缺少了聯系,與已有知識和經驗的聯系)。
讀書的三板斧
- 第一板斧,也就是讀書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從頭讀到尾的方式。拿起一本書,從第一頁開始看,覺得哪里寫的好,就在書上畫重點、記筆記。
- 第二板斧,看完書的標題和目錄。序言之后就合上書:先想象這本書能夠幫我解決什么問題?這個問題我過去是怎么解決的?作者的解決方法和思考會是什么?生活中哪些場景可能會用到這本書中的方法?
- 第三板斧,當遇到一個問題,就買來和這個問題相關的各種書籍:我把找不同的作者的書籍放在一起,對比著閱讀,看待同一個問題,他們各自是如何思考和解答的。這樣,我很快就能對自己的問題會有全面而獨特的認識,從而讓書更好地幫助我解決生活和工作當中的問題。
ps
如果你在北京,忍受著高昂的房價、擁擠的地鐵和嗆人的霧霾,卻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單調上下班生活……那么,你真的不如回家鄉。至少,家鄉有父母和清潔的空氣。
因為在北上廣這樣的城市、人才、信息高度密集,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在信息交流中快速演化,對各種可能性的試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你在大城市中看到未來趨勢的概率要比在小鄉村高的多得多。了解另一個圈子的人在做什么,嘗試一下自己未曾有過的人生體驗,聽一場自己從來沒接觸過的領域的講座……這些都是你在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優勢。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