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節,天氣總是那么陰沉。今年是李小山父親過世二周年。一早李小山夫婦開始忙碌著,準備上墳的紙錢,鞭炮和貢品,當然還有中午待客的飯食。
李小山在家里排行老三,兩個哥哥一個弟弟,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早年都外出闖蕩,只有他還守著這個家,在家里開一個小店來維持生活。只從父親去世后每年清明似乎成了李家家庭聚會的日期。
“李樂!趕緊起來吃早飯,一會還得去給你爺爺上墳去,恁大爺和恁叔一會就來了。”李小山在樓下喊著。李樂是李小山的大兒子,今年24歲大學畢業在家待業。一會李樂蓬頭垢面的從樓梯上下來,隨便洗了臉,坐在椅子上,簡單扒拉兩口飯放下碗筷。父母按慣例坐在那給李樂說誰誰給你說個媒讓你去見面。每次李樂都感覺頭大,一言不發走出門去。
接近十點的時候,李小山給他哥哥打電話“到哪啦?不急,路上慢點,東西家里都齊了,你啥都不用管,放心。老四和你一輛車吧”然后又給他的二哥照例打了個電話。放下電話李小山把燒紙和貢品準備好站在門口等著。
十點二十左右李樂的四叔李磊第一個到了,李磊早年當兵后來專業經商現在也小有成就,現在也是李樂崇拜對象。看到四叔到了,全家趕緊出門迎接,“來了,李學來了沒有,”李樂的父親問道。“沒有,今天沒放假,還在上學,俺二姐今天不來了李樂趕緊把后面的東西搬下來”。四叔招呼李樂把后備箱的東西往下搬。“大伯”李樂走到車附近看見了大伯叫了一聲,“在家呀”大伯問了一句。“嗯”李樂有回了一聲。對于這位老人李樂還是很尊敬的,當年大伯部隊轉業一直在市公安局工作,現在退休后愛好讀書講課,作為文藝青年的李樂還是很和這位老人聊的開的。“恁姐還沒來到?”大爺問,“沒有,俺姐一會就到,二哥今天也來不了了”李樂父親回答道。“那我們先去,在地里等著恁姐。”大爺建議到。“等著唄,一會就到了你去地里那么早干嘛,天那么冷”四叔反對。在李樂印象中四叔和大伯只要一碰面就不對脾氣。四叔當年轉業后沒有工作,想讓大伯幫幫忙但是大伯一直沒有幫忙,加上后來一些事情,倆人就不對脾氣了,尤其是后來叔叔經商有成就后,再也沒有了以前的頹廢,慢慢自信,出手大方,家里人對他的態度也是不一樣了。
十一點左右大姑到了,李樂突然莫名的緊張,對于大姑家里的小輩都有莫名的害怕,當然并不是大姑有多嚴厲,而是大姑有一種不怒自威的氣質,大姑為整個家族幾十年的付出讓家里人不自覺的都聽她的話,很少有人反對。“都到了嗎”大姑下車問道,“到了,二哥和小慧沒來”父親回答道。“行了我們走吧”大姑邊走邊說道,家里面對于大姑的話還是沒有人反對的。爺爺去世后家里實際拿主意的還是大姑,不管到什么時候誰對親人幫助最多,誰總是有話語權。
車緩慢行駛著,李樂就靜靜的坐著望著窗外那片綠油油的麥田,現在已經是四月了,小麥也快要抽穗了,一切顯得那么有生機有活力,但是陰沉的天氣正告訴著人們今天是什么日子。車繼續前行著,遠處兩座隆起的墳已經進入進入大家的視線,一座是爺爺的另一座是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合葬墓。李樂以前聽過一句勸老年人話:多把時間留給自己,兒孫瑣事由他去,過了三輩誰還認識你。但是李樂爺爺不一樣,老人家最關心的是孫兒輩的學習讀書,李樂每次回家聽到最多的是童第周的故事和爺爺考師范的事情。老人把一輩子的時間獻給了黨和自己的兒女,尤其是退休后開始學習醫學還給村里老人送藥。
車終于到墳前了,大姑和大伯招呼著大家把貢品,紙錢和鞭炮分別放在曾祖父和爺爺的墳前,李樂習慣性的朝曾祖父墳前走去,因為每次上墳李樂總要看看曾祖父墳前的碑,碑上記錄著曾祖父的生平和簡易的家譜,家譜上到李樂就截至了,李樂的弟弟和堂弟因為出生晚就沒有刻在碑上。兩座墳上都是今年添的新土上面沒有一絲雜草,對于這方面李家做的還是很好的,因為整個家族都是思想很傳統的人,尤其是對孝道是最重視的,記得有一次李樂的堂嫂對堂哥說:從來沒有見過有哪家能對奶奶爺爺那么孝順的,或許這也是爺爺功績之一。李樂記得有一次李樂的媽媽開玩笑的對爺爺說:假如以后孩子不孝順了怎么辦。爺爺說:放心咱們李家就沒有不孝順的根。
突然鞭炮響了,李樂轉頭看見四叔提著鞭炮繞著兩座墳墓轉圈。這好像是老家的規矩,寓意是希望已故的親人聽到后能想用貢品和拿紙錢。父親把爺爺和曾祖父墳前的紙錢點燃,然后把貢品掰開。大姑和大伯眼里泛著淚光嘴里念叨著:爸,我們都來看你了。現在家里有錢了,給你錢你就花不夠就給我們說,別再節儉了。李樂看著大姑漸漸紅了的眼圈,突然覺得很是傷感,大姑照顧了爺爺十幾年爺爺每年冬天都要到大姑家過冬,爺爺臨去世前緊緊拉著大姑的手想說些什么,但已經說不出話了,大姑就很內疚認為爺爺是怪她沒有就救活他,其實不是,因為姑姑在省某醫院工作爺爺及時得到最好的醫治,但是也是無力回天了。李樂抬頭看著向上飛的紙灰似乎真的在告訴爺爺我們都很想他。
燃燒著的紙錢漸漸熄滅,大伯招呼著大家開始行禮,還是老式三跪。爺爺去世時李樂印象除了爺爺的遺容就是跪了,因為老家都是碎磚頭,跪下去很疼的。行禮結束后大姑和大伯招呼著大家準備離開。大伯開始說:爸我們走了,以后缺啥,托個夢給我們。大家開始往外走,李樂后頭望了望兩座孤墳,又想起了那句話:過了三輩誰還記得你。也許這句話是對的,但至少在這一輩我們都記得。
車漸行漸遠,李樂看了看坐在車里的談話的親人突然感到很陌生,李樂記起了不知道誰說過的話:父母在家就在。爺爺去世后整個家就散了,因為大伯,大姑,二伯他們也有孫子了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成為各自家庭的粘合劑。但也正是這樣整個家族才能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