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老公打孩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所有的問題都是關系問題。家庭中有三種關系,夫妻關系、父子關系和母子關系,就像下面這個圖畫的這樣。
與你有關的關系是夫妻關系和母子關系,至于他們父子關系如何,父親準備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你是很難插手的。一般情況是你說了爸爸也不會聽,而且會嚴重影響你們的夫妻關系。我們都有這方面經驗,一旦兩口子關系不好,很容易就會遷怒到孩子身上,所以,夫妻關系越不好,爸爸對孩子態度就會越惡劣。
要想讓爸爸對孩子教育方法改變,比較好的做法是你從與你有關的兩種關系入手,第一,搞好夫妻關系,夫妻關系好了,爸爸心情好了,自然不會打罵孩子了;第二,搞好你和孩子的親子關系,讓孩子情緒有個出口。
具體怎么做呢,我們從P.E.T.的行為窗口來看。
如果爸爸打孩子是經常發生的行為,所以要溝通,但不要等到爸爸正在打孩子的時候再來溝通,否則問題越鬧越大,一定要在平時無問題區來進行溝通。
如何在無問題區溝通這個問題呢?
第一,先和爸爸搞好關系,平時要多給爸爸發肯定性我信息,為什么要肯定爸爸呢?
因為作為孩子的爸爸,他一定有某些地方做得好的,比如很負責,比如很愛孩子等等,這些我們平時就要看到,在有些媽媽的嘴里,爸爸一無是處,全是缺點,那他怎么會愿意聽你說話?你說他打孩子,他就說你慣壞了孩子。一定要多肯定他做得好的地方,這樣你說他做得不好的地方他才愿意聽。
第二,關于他打人,發表白性我信息,告訴他當孩子被打的時候,你的擔心是什么,你看到孩子的現狀是什么,心平氣和的與他溝通,一起探討我們接下來如何做。不要還沒說就覺得他就是錯的,打孩子就是不應該,那他肯定很憤怒,反駁你:難道你沒有界限,孩子對你沒大沒小就是對的?
第三,傾聽他,而不是跟他講道理。他肯定也有很多的情緒,我們可以去聽他怎么說,他的道理底下肯定有很多的擔心和焦慮,當你愿意聽他說話,情緒下去了,他自然就愿意聽一些不同的看法了,不要跟他講道理哦,和男人講道理,一般你是很難講過他的。
第四,把改變的責任留給他自己。溝通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我們的需要和想法,也可以說我們收集到的資料,但是是否改變,那是他的事情,否則你越想讓他改變,他越不會改變。
當然,也有可能溝通的時候,他說得很好,但是遇到事情,氣上來,又有可能打孩子。那么在那個當下可以怎么做呢?
爸爸打孩子的時候,這個時候是爸爸和孩子的行為窗口,誰在問題區?雙方都在問題區對不對,他們倆都需要被傾聽,我們可以攔住爸爸不要打,同時傾聽爸爸。如果能做到,最好先傾聽爸爸,后傾聽孩子哦。
為什么這樣呢?因為這個時候傾聽大人比較容易,你摸摸他的后背,說一句“氣壞了吧,去歇會兒吧”給個眼神示意,他可能就沒事了;而孩子情緒很大,要傾聽不是一句兩句的事情,而且爸爸氣不平,你傾聽孩子的時候,他很有可能在旁邊罵你,最后嚇到孩子的不是爸爸打他,而是爸爸媽媽打架。
傾聽爸爸后,我們就可以好好傾聽孩子了,只要孩子的情緒有出口,他的委屈,他的憤怒能表達出來,心理就不會出現問題。一燈能解千年暗,如果你能做孩子生命中的光,再多黑暗也不怕。
其實這個里面最難的是,我們需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對老公的憤怒,對孩子的愧疚,還有自己心里的恐懼都需要處理,否則上面說的方法,你可能一條也用不出來,甚至因為對孩子的愧疚,你還有可能變成一個沒有界限的媽媽,溺愛孩子和打孩子同樣都是傷害。
還記得我在講愛的五種語言那節課,有講第六種愛語,那就是愛他的重要他人,對孩子來說,爸爸是他的重要他人,所以愛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父母相愛,如果真的沒有辦法過到一起,那么即使離婚,也要處理好關系,懷著愛和感恩離開,與滿懷憤怒和怨恨的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問題二:孩子黏媽媽怎么辦?
兩歲半的孩子這樣粘媽媽的話,媽媽肯定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所以媽媽可以抱抱自己,嘉許自己以如此大的耐心和愛心陪伴孩子走過了生命最重要的三年。
通常來說,6個月到兩歲,是大部分寶寶體驗分離焦慮的高峰期,這個階段的寶貝通常都很黏媽媽。不同的是,那些和媽媽成功建立安全依戀的寶貝,能夠適度表達分離焦慮,容易被安撫,有比較強的探索欲和獨立性。
兩歲半的寶寶粘媽媽是正常的,但是黏到上廁所都哭的程度的話,或許媽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寶寶:
第一,媽媽自己的情緒要穩定。
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媽媽,她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越多,孩子從她身上吸收的負面情緒越多。孩子開口說話經常帶哭腔,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孩子內在是有恐懼的,或者說他對于媽媽將要如何回應他是很不確定的。
也許這與媽媽的虛假接納,內外不一致有關,也許與媽媽的情緒失控有關,當然,孩子總粘著媽媽,媽媽情緒不穩定,也是正常的。所以,媽媽現在最需要做的可能不是去陪伴孩子,而是陪伴自己,愛自己,把孩子交給家人。這不是自私,而是自愛,請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哦。
第二,不要為培養孩子獨立而刻意分離。
孩子的獨立建立在安全感充足的基礎上,他去探索的時候會知道,媽媽就在那里,需要幫助的時候媽媽隨時都在,他才有能力獨立。
所以,不要刻意讓孩子獨立,能陪孩子的時候,要及時、充分地陪伴孩子。獨立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就好像開花結果一樣自然,不需要刻意去培養。
第三,如果媽媽確實有事,簡單、堅定地告訴他你要去做什么,同時告訴他你什么時候會回來。
第四,媽媽說話要算話,不要等孩子主動找你,你要先去找他。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并不是什么大問題,媽媽的焦慮才是最大的問題,所以育兒的這條路上,養的是孩子,修的都是自己,我們一起來慢慢修行吧!
第22課作業:
1、這兩個問題是很多家庭都會遇到的。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處理呢?
爸爸打孩子,我會1當時阻攔爸爸,結果就像老師講的一樣,引火上身。2退到一邊去表面冷眼旁觀,內心煎熬。學習這節課后,應該先攔住爸爸不要打,同時傾聽爸爸,摸摸他的后背,說一句“氣壞了吧,去歇會兒吧”,先將爸爸帶出問題區。平時多用肯定性我信息,就是多肯定老公為這個家所做的事情。而后再來好好傾聽孩子了,讓孩子的情緒有出口,他的委屈,他的憤怒能表達出來,心理就不會出現問題。
2、今天為止,我們已經學完了在無問題區時,如何溝通能讓關系更親密,分享一下你的實踐收獲吧
處理好夫妻關系,母子關系,父子關系,一個家庭才會其樂融融。平時多用肯定性我信息,就是多肯定老公為這個家所做的事情。"老公,每天都早早去買菜,辛苦了,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