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假期,天公作美,預期的臺風提前來過了,想象的陰雨連綿也沒有真的發生,相反,國慶前三天的天氣真的還不錯,雖然有時有點小雨,但一點也不影響出游的興致。天公是作美了,大眾的熱情也是水漲船高了,假日景區人擠人的現象一如往常。
說到假日出游,還要從1999年“十一”開始的黃金周放假制度說起。當年為了促進國內低迷的消費市場,拉動內需來促進經濟,國家想出了“黃金周”這個絕贊的主意。要知道,90年代的時候,一來是全國家庭收入普遍不高,二來真的是假期太少,記得在C座讀小學那會,最開始只有周三下午和周日放假,那時候甚至還沒有雙休!沒有錢,沒有假,大伙的腦子里根本就沒有旅游的觀念。
好了,突然,國家一下子塞給你三個連放七天的黃金周假期(“五一”“十一”“春節”--其中“五一”黃金周目前已經取消),除去因為習俗原因出游較少的春節(當然現在已經大為改觀,春節出游也成為了全國老百姓的普遍選擇)我們老百姓總算可以考慮考慮“旅游”這檔子事了。
不可否認,黃金周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黃金周旅游似乎也成為了大家必然而然的選擇與習慣。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咱們老百姓是普遍越來越有錢了,然后就是一個個著名旅游景點被人潮相繼擠爆。
有時候你夾在擁擠的人流中,剛剛好不容易踩好平衡想來張美麗的風景照,“咔嚓”按下,景色沒拍到,人頭一個又一個……擠爆了著名景點,又擠爆了一般景點;擠爆了中國景點,現在又開始擠爆全球的景點。這樣的擁擠,一來增加了出游的成本,二來也實打實地影響了旅游觀賞的體驗,于是乎不少人提出了假日在家待,坐看景點人山人海的逃避式觀點。
錯峰旅游確實非常必要,俺們國家也一直在調整放假安排(但C座想說,調歸調,假日總數可只準增加不能減少啊!),為的就是解決假日擁堵這個難題,誠然這絕非易事,涉及到國家和個人方方面面,C座今天也不會浪費時間跟大家閑談這一塊。
本座今天只想跟大家聊聊,到底這樣擁堵不堪的假期旅游還有沒有意義?
如果有意義,試問這還叫旅游嗎?如果沒有意義,難道我們就只能呆在家?不要忘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是很實在的古人智慧。
其實要分析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你旅游的訴求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旅游是為了去看沒有看過的風景人文,增長見識;有的人旅游是為了離開固有的生活模式去調節下自己的生活節奏,放松自己;有的人旅游就是想找個時間和機會跟家人朋友團聚一下,培養感情;而有的人旅游可能就是怕一個人悶,喜歡熱鬧……
旅游是一種休閑方式,出游的理由和訴求也許大同小異,但細化到個人,也是千差萬別的。你所看到的人擠人,在一個愛熱鬧的人眼里,也許就是件極好的事(我不想說是誰,但本座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人越多越瘋,俗稱人來瘋……好吧,每每憶起這位朋友,總有一萬個囧字相伴)。
而不管景點的人多人少,如果你選擇了假期和家人朋友一起出游,我相信你更應該關注的是大家此刻的相聚,平時工作忙,朋友之間總有很多想說又沒時間說的話,總有太多想吹而沒有時間吹的牛X,就算人擠人,你們至少能有時間相聚在一起,說說這說說那,這不就是你旅游的意義嗎?拿C座來說,跟朋友一起出去玩,景色也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共同度過了這段時間,由此構筑成了我個人滿滿的回憶,這就夠了。若干年后,我也許不會記得在某個景點的風景如畫或是人潮擁擠,但一定會記得朋友間的共同相處,與家人出游也是同理。
假期的擁堵也許需要國家層面做出很多改變才能根治,但對于你個人來說,我覺得這不應該成為束縛你出行的原因。祖國大地豐饒多姿,除了那些規劃的景點,其實還有好多好多未曾開發或者知之甚少的美麗地方,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你完全可以選擇這些地方出行,當然還有個前提,這需要你花相對更多的時間做攻略。
做人最怕懶,對于生活,我們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去熱愛它,只有這樣,你才能活出生命的寬度。
旅游的意義不是風景,歸根到底還是人。不是人擠人的人,是懂得感受會思考的人。有趣與無趣,也僅僅是你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與其在家閑著,為什么不出去走走,與這世界交流交流?
C座的興趣愛好很廣泛,也喜歡對各種時事舊聞說兩句,若你喜歡,歡迎通過本座微信公眾號:C座閑話,簡書號:C座SAMA 與我交流。
同時歡迎轉載和分享,前提是注明作者和出處,這也是對原創者的一點點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