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
——波蘭詩人米沃什:《禮物》
我相信人生真正的好東西,好味道,都是不可說的,它們有時候披上了世俗的外衣,躲在一些不世俗的地方。
——《大品般若經》
靖港香干
我想念每一個時刻的靖港,它的天空在清晨是魚肚的白色,黃昏是令人心醉的玫瑰紅,有可能剛剛放晴,有可能雨還沒有落下。我喜歡這樣的行走,它隨時可以撿拾生活的美味。
我從小就是個六根不凈的人,佛家說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對應的則是六境,色聲香味觸法。我命中注定對于美味沒有絲毫的抵抗力,或者說美味會促使我的人生安放。
我執著于這樣的細節,其實是執著于原味的生活,我固執地守候生活的起點,不管以后走多么遠,那個起點其實也是我的終點。
糍粑
好像在這個鄉下,所有的人都和他很熟悉。他每天跑來跑去,見到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打招呼,他和生意人扯談,然后拉人打紙牌,讓我見識了好多東西。
木盆盛滿漂流聲
偶爾,他會說:“要是手里沒有木工,就覺得手里沒味。”這個話聽起來太簡單了,但它含著很深的意味,所以我還是想寫多一點。
他最主要的工具是裂了柄的斧子和刨子,把靖港的時光碎片,在每個年代都裁剪得一樣整齊,那些碎片,隨時可以箍成一個碩大的木盆,那是他自己的城。
只有于嗲不關心外面的世界,那些大的概念他都沒有接觸過,也沒有人和他說過,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理想,什么是人生哲學,什么是時光流逝,也不知道他其實是天底下最快樂的木匠。
油紙傘
雨之所以愿意落下,是因為它在天上,把滿地盛開的雨傘,看做蓮花。
人生會有無數次與大雨的不期而遇,也會有無數次的小雨如約而來,你總需要一把傘,你用它來劈開雨點,毅然前行。你期待能看清什么,但有時候什么都不必看清。雨讓你忘記了世界本來的形狀,它可以改變一切;對于南方來說,雨水中的景象才是它們的真實形象。
對于我來說,雨就是人生的書寫者。大雨落下的時候它是狂草,細雨潤物的時候它是小楷,該怎樣用它來書寫,全部在于你是否關注著那些不期而遇的雨。忙碌和幸福,清閑和痛苦,在這些心情迥異的時候,人對雨的態度總會不一樣。
一度,我曾經忘記過油布傘對我的重要性……我們一起行色匆匆,一起同甘共苦,卻很少一起打一把傘。……我認為雨打攪了我的生活。我的風景變成了直播間、舞臺,變成了公寓和酒店,偶爾我會在雨聲中讀書,似夢非夢,然后任由書本掉落在地上,自己昏昏睡去。
好箭
琴之樹
我看見了金黃成熟的莊稼,也看見杳無人煙的曠野,雁群把秋季的天空抬得高高的。
世界的腳步越來越快,我們在害怕落伍,我們一度忘記了樹,焚琴的火焰,還在不遠的過去噼啪作響,只剩下一種叫做欲望的生物傲然生長。
墨想
心中可以養風景,也可以養墨。
準點的星辰
一個人的靜,是不是有重量的?假如有的話,我認為它最好的方式,是用一顆心做秤砣,大地做星盤,才能稱得起。
一頭挑起人間生計,一頭挑起天地良心。
還是要多想一點吧,多想不一定累,少想肯定會錯,我們不會忘記衡量那些重要的事情,卻往往會忘記了衡量起碼的溫暖。
呂嗲是對的,心里多了一毫也是高了,偏了一厘也是遠了。
雞毛撣子
扇骨
采訪后記
2007年因為工作強度太大,我生了一次病,那時候我就想停下來好好休息。我在二十四歲時正式擁有自己的欄目,當時我就斷定自己會紅十二年,紅到三十六歲,那時候一定要停下來四年,寫字、讀書、練古琴、游山玩水;四年過后,四十歲再戰江湖。所以我給自己買了一個小院子,準備在里面好好修行一陣子。開門即是鬧市,關門即是深山。后面有條江,弄個小馬棚,搞個烏篷船,夜里賞賞月什么的。算是紅塵俗世中一片小小的寧靜吧。中國人特別講究個“氣”字,古代的雅士身上有鬼氣、有才氣、有俗氣、有豪氣,道家講究精氣神、浩然正氣,一個人如果沒有氣了,就叫氣絕身亡。在靖港這個地方,你會覺得身上的氣很足。
看這些書對你現在的生活有什么幫助?
它可以讓你有一些理論的支撐,去化解之前化解不了的一些情緒。所有的人生病也好,不開心也好,都源自一個字:濃。你濃于情就會生出癡,濃于利就會生出貪,濃于名就會嗔。
讀感
慢慢開始喜歡讀一些散文,去感受作者的心境,我始終覺得散文是需要經歷以后才能讀的文字,且隨著經歷的增加,讀出的味道也會各有不同。從小看汪涵的節目,頗有好感,捏著筆的汪涵,又是另一番形象。熒幕上的汪涵是一個主持,偶爾從穿著打扮、談吐風俗中能看出他生活的冰山一角,比如從不用電腦,比如喜歡打麻將,比如愛好古風玩意兒,比如開一家充滿古典意味的書店。而書中的又是另一個汪涵,只在只字片語中,才能看到主持人的影子。書中寫兒時美味、寫老手藝活,充滿了一個時代的烙印,于我,有些在兒時出現過,有些也只是見之聞之而沒有親身感受過,所以某種意義上這也珍貴,和《舌尖上的中國》之于美食、《尋找手藝》之于手藝,書中的一些老字號手藝人,甚至如《空谷幽蘭》,給人一種尋幽訪勝的樂趣,這些都是類似的,是屬于一批人的懷念,能勾起一代人的老味道,所以才“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