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維琪Vicky
01
當我第一次翻開《解憂雜貨店》這本書的時候,大約是三年前了,那時候,它還沒有風靡到人手一本的程度,但也開始頻頻嶄露于各類書單的推薦榜首,當然,這個位置,它是值得的。
知道東野圭吾的人,都了解他文字的功力,他的故事總是環環相扣,扣人心弦,仿似有一雙手,在你翻開故事的第一頁時,就將你拉入故事的脈絡中,沉溺,直到你合上書的那一刻,依舊回不過神來。
他擅長縝密的邏輯推理,后來接觸到他的書,比如《白夜行》,《祈禱落幕時》,《秘密》等,大多有關于兇殺案的偵破,有關于人性的拷問,有關于愛的探討,相比較而言,《解憂雜貨店》成為了他的例外,成為了一部特別溫情治愈的存在。
東野圭吾曾在薦語里寫道:
“如今回顧寫作過程,我發現自己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應該怎么做?我希望讀者能在掩卷時喃喃自語:我從未讀過這樣的小說。”
我的確從未讀過這樣的小說。
這樣神奇,這樣溫暖,這樣細膩,又讓人在故事里掩卷自泣的書。
也有人說,這是一部經過不屈的堅持淬煉出的奇跡小說。
而如今,這部奇跡小說要被搬上中國的大熒幕了。
聽說它被拍成電影馬上要上映的時候,我是擔心的,尤其是看到迪麗熱巴,王俊凱,董子健,陳都靈等一眾小鮮肉來演的時候,這種感覺更甚,就生怕它曾在心中建立起來的那種溫暖和美好,那種不可替代,被生生地破壞掉。
但是當我看到它的點映的時候,還是沒忍住走進了電影院,意外地,它沒讓人失望,這就讓人欣慰不已了,而且那種每個人物之間看似無關,又緊密相連的關系也得以恰好的呈現。
電影將這部日本的著作進行了細節上的“中國化”,使得它更接中國的地氣,比如名字的更換,小說里的“浪矢雜貨店”改成了“無名雜貨店”,還有敦也、幸平、翔太、克郎,變成了小波,彤彤,阿杰,秦朗等,將原本的時間跨度由1979年9月13日到2012年9月13日調整為了1993年12月3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電影由于篇幅限制,只選取了三個人物故事,當然還有別的細微調整,但并不影響它的故事內核,不過,在我而言,遺憾的是彤彤這個人物形象略顯單薄。
02
“現代人的內心有破洞,重要的東西正從那個破洞漸漸流失。”
流失的有可能是前進的勇氣,有可能是對夢想的堅持,有可能是對美好的信仰,也有可能是遺落的愛。
而解憂雜貨店,據說可以幫我們找回這些內心所流失的東西。
它位于一條僻靜的街道旁,只要寫下煩惱投進卷簾門的投信口,第二天就會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
不論任何信件,不管你有怎樣的問題,哪怕是投入一張沒有問題的白紙,都會得到認真的回應。
就比如小孩子問道:“怎么才能在運動會中得第一名?”
解憂爺爺會回答:“舉辦一場只有你一個人參加的比賽。”
“如何在考試里拿到好成績?”
“把考試題目全部換成有關于你的問題。”
諸如此類。
在別人眼里,小孩子惡作劇般的行為,在解憂爺爺這里也得到了慎重的對待。
“小孩子,皮歸皮,搗蛋歸搗蛋,但他們也確實會有很多困惑,這些困惑不比大人的小。”
在這一份認真的回應里,包裹的是解憂爺爺對這世界的愛與溫情,是對每一個人的理解和接納,是對那些無法發出聲,難以說出口,在每一個暗夜里輾轉反側依舊無法消融,只能靜待黑暗吞噬的迷茫和彷徨的捕捉和回應。
哪怕沒有回應,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訴說,有這樣一個人可以傾聽,就已經十分溫暖和治愈了。
當痛苦被說出來的時候,其實已經得到了散發和分擔。
而解憂爺爺在這一件經年累月做下來的事里,也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和救贖。
因為他也曾經歷過艱難的時光,也曾體驗過愛而不得的辛酸,知道身處其中的人,那種煎熬和難耐。
只是,他的掙扎,他的無奈,他的所謂現實的羈絆,可能并未找到出口,也沒有得到過任何人的理解和回應。
于是,他終身未娶,化身為了雜貨店的解憂爺爺,用一生的時光來傾聽,來填滿那些所愛之人不在身邊陪伴的時光,來陪伴那些在人生的旅途里迷茫困頓的年輕人。
她終身未嫁,成了“彩虹之家”的張媽媽,為那些流離失所的孩子,建了一個溫暖的家。
他們把這份在現實里無法完滿的愛情,升華成了更廣博的愛,像光一樣,灑向了更多的人。
而在他們像福澤一樣的愛的包圍里,那些收過幫助的孩子,也獲得了滋養,慢慢走向了自己的人生。
03
聽說“彩虹之家”要被大企業家---張婷美給拆了,再一次感覺被拋棄的小波,和彤彤,阿杰,跑去拆了張婷美的家,并把她綁了起來,之后開著她的車逃跑的時候,半路車沒油了,于是他們躲進了附近的一座古老的雜貨店,店里的日歷停留在1993年12月31日那天。
然后突然從卷簾門的投信口掉進來一封信,署名小城音樂人,里面講述了他的困惑,到底,要不要堅持夢想。
原來那個卷閘門的投信口是個時空隧道,時間從那里回溯到了1993年,而2017年12月31日凌晨至日出,正是解憂老人逝去的時候所說的雜貨店一夜復活的時間。
于是,過去的信,到了未來的這里。
原來寄信人喜歡音樂,在北京打拼多年,曾一起出來玩音樂的那些伙伴,都已有了自己的成績,有的甚至已經開演唱會了,可他還是籍籍無名,一個人在人海的浪潮里浮浮沉沉,而父親也即將退休,等著他回去“子承父業”。
最艱難的莫過于此吧,繼續前進的話,卻始終看不到希望,就此放棄的話,又覺得再往前走一點點,或許就是轉角,如果就此止步,或許要遺憾終身,背叛了心中那一份最難割舍的熱愛。
他去錄音棚試唱,他找各種各樣的機會,可是他的風格不被看好,他的音樂被貶低,他們要求他去迎合,去聲嘶力竭地走搖滾風格,可是,他做不到。
在這個世界里,堅守自我,不愿妥協和迎合的人,注定要走更遠的路。
他在這樣的現實里,無奈掙扎,不巧父親又病重,他回鄉,父親責難,現實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黑色旋渦,到處都是令人壓抑到喘不過氣的逼迫,站在這樣的岔口,他該怎么辦?
三個也身在迷途的他們,給他回了信,勸他要不就放棄,留在家鄉進入父親的單位。
他扔掉了那封信。
因為他們的建議沒有順應他內心的選擇。
“每一個來咨詢煩惱的人,他們心中其實都有自己的答案。”
當他本決定留下來的時候,卻無意聽到了父親和其他家人的對話,原來最維護自己的人,是那個表面對自己最嚴苛的人,他一直在默默地支持自己,父親讓他去外面繼續打拼,因為他雖不懂音樂,卻懂兒子那顆炙熱的心。
他在卷簾門外吹了一首曲子,他說這是他正在創作的,而他們已經知道了他的結局,可是歷史啊,不可更改。
“去堅持你的音樂夢想吧,將來你的音樂會給很多人帶去溫暖和鼓勵。”
當他再次出現的時候,他在彩虹之家福利院為一群孩子演奏他的那首《重生》,他的表情里少了原來的迷惘和掙扎,多了從容在里面,看得出,他與自己和解了。
晚上的時候,福利院大火,他夢里驚醒,救出了大火里的小女孩,而他,卻犧牲了。
后來,那個小女孩——張維維,帶著那首《重生》,站在了萬人矚目的舞臺,他的生命和他的音樂,在小女孩身上,得以重生。
04
浩博,當年邁克爾杰克遜的樂迷,當地汽車貿易大亨的兒子,性格孤僻沉默,邁克爾杰克遜,是他為自己營造的夢幻莊園。
可是父親因為舉債破產,想帶家人遠走他鄉。
他不想離開。
他將他的困惑告訴解憂爺爺,爺爺勸他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和家人在一起。
可是在逃亡的過程中,他還是借機逃走,而父親也被債主圍追堵截,最后和媽媽全部遇難。
當然這一切他并不知曉。
他輾轉流離,最后被彩虹福利院收留,從此以另一個名字“張默”存活于這個世界,畫筆成為了他內心情感的出口。
而不知情的解憂爺爺從報紙上得知,他們一家三口全部遇難的消息時,也著實受了重重的一擊。
“我在想,我所做的究竟有沒有幫助到別人,也或許,有人因為聽從了我的建議,而走上了悲劇。”
如果小男孩沒有和家人一起,是不是就可以免于一死。
他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一切,也停止了這堅守多年的事情,他跟著侄子回了鄉。
半年后,他又回到了雜貨店,因為他總是夢到未來的人,在給他寫信。
他收到了那些他曾幫助過的人,從未來給他的回信,他們都在感謝他曾將的傾聽和幫助,即使,有些建議,并未聽取。
他也從中發現了曾經那個喜歡邁克爾杰克遜的小男孩的回信,原來他并沒有死,而且已經成為頗有聲譽的畫家。
可是,他的畫里透露著孤獨和掙扎。
他可能也在很多個夜里,想過如果當時跟著父母走了,如今會是怎樣的面貌,父母現在過得好嗎?
這些疑問,變成了他心里的一個洞,慢慢地啃噬他,因為他把父母的愛,弄丟了。
當他又回到當年的家鄉,很多東西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當年的音響店,變成了懷舊酒吧,老板沒有認出他,可當他得知,父母在多年前的那個夜晚,雙雙遇難,父親為了保護他不被追責,在遺書里寫了他也一同墜崖的謊言,他痛哭失聲,痛不難當。
可是,年少的時候不懂事,總把愛,當成束縛,直到多年后才看清愛的形狀,卻已物是人非。
05
她是一名舞女,迫于生計,為了養活彩虹之家的家人,她在酒吧作舞女,陪酒賣唱,與各種男人周旋。
可是,這樣的工作,也讓她諸多糾結,她并不喜歡這樣的工作,于是她向雜貨店求助。
她的工作刺痛了阿杰,因為他有個舞女媽媽,讓他走上了后來的孤苦無依的生活。
于是他寫回信指責她愛慕虛榮。
她解釋了自己的處境,這只是迫于生計,她沒有更好的選擇。
她說她遇到了一個男人,他跟別人不一樣,別人讓她喝酒,他給她飲料,還說要給她開一家她夢想中的店。
她信了,后來發現,不過是個騙局。
她發現,任何時候,人,還是要靠自己。
而他們仨,站在未來的角度,告訴她未來是計算機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今出門一部手機就可以解決所有的衣食住行問題,讓她好好去學習,去深造,去學會計,計算機,股票。
而她后來真就如他們所言的,辭去了舞女的工作,開始踏踏實實地學習,炒股,學習互聯網,最后抓住了機遇,在幾乎每一步都走對了的情況下,如今已經變身成為一位大企業家。
而且準備收購拆除彩虹之家,然后重建一個給孩子們的樂園。
她就是前面被小波他們砸了家的——張婷美。
她的成功,是他們的建議,正好順應了她那顆向上的心,所以,她一步步地,通過自己切實的努力,走上了自己燦爛的一生。
“有時傷害,有時相助,人們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與他人的生命緊密相連。"
06
每個人,都在與雜貨店通信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也得到了自我的救贖。
其實,答案早就在他們心里,只是,那些的聲音被諸多的嘈雜掩蓋,或者,他們選擇不去聽見或看見,去咨詢,是為了撣去塵埃,找到內心的羈絆,聽到心里最真實的聲音,然后順應那個聲音的指引,步入自己的人生地圖。
而小波他們,也在給他人排憂解難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的方向。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地圖,都早就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所謂人生,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出來的。
順應自己內心的建議,我們會聽從,違背內心的建議,會讓我們煎熬,然后在那種怎樣都不對勁的折磨里,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然后走向它。
可是,即使這樣,有人傾聽,也是莫大的溫暖啊。
“我衷心地期望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地燃燒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