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和諧扶貧”攻克難
近日,在《脫貧攻堅中,“給”出來的社會矛盾不容忽視》一文中,提到一案例:同戶分家的兩兄弟,哥哥勤勞苦干,常年在外務工也蓋不起一套房子,而生性懶惰的弟弟卻因為當上了貧困戶,近乎無償地獲得一套住房。這種現象在基層導致一些群眾的不滿和怨氣,個人以為,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應多些“和諧扶貧”。
第一,弄清楚扶貧的本質。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是福利陷阱。另外,扶貧的目標是形成穩定的自我發展能力,并不是一味吊高胃口,超能力鋪設福利。故應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提升貧困人口脫貧攻堅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第二,堅守扶貧政策底線。用于貧困戶的只能是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而后盾單位的幫扶資金和村里的解困資金可適當偏向于非貧困戶。例如,產業扶貧發放生產資料時,可以用幫扶資金購買一些生產資料支持邊緣戶發展產業。再如,春節走訪慰問時,除了貧困戶全覆蓋以外,也要走訪慰問比較困難的邊緣戶。
第三,把握駐村幫扶的“情”。駐村幫扶工作,應懷著對基層和群眾的濃厚感情來做。貧困屬于個人的隱私,誰也不愿生來貧困,特別是家里有未成年的,不能在其幼小心靈烙上貧困的永久印記、埋下貧困的濃厚陰影。尤其是在對接社會幫扶活動時,不能把貧困戶或貧困學生召集到一起搞集體亮相,不要打條幅,少搞儀式,少拍照錄像,鼓勵愛心專業人士多上門走訪,少采訪報道。
最后,放低身架與貧困戶平等相處。幫扶干部在幫扶過程中,應從內心深處把貧困戶當親人朋友平等對待。一方面,不要懷著“現在我幫扶你,日后,貧困戶一定要感恩我”的心態來做幫扶工作;另一方面,不能認為“我是來幫你的、扶你的”,就養尊處優、高人一等,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尤其,不要嫌貧困戶家里臟,貧困戶搬的凳子不坐、遞的茶水也不喝,甚至不與貧困戶握手,顯出一副冷冰冰的模樣,如此等等,貧困戶怎么會從內心深處信任和認可幫扶干部的真誠呢?顯然,貧困戶會赤裸裸地認為自己只是幫扶干部完成扶貧任務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