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討論一個問題,這幾年國家對新能源車扶持力度這么大,為什么消費者掏腰包的時候還是選擇汽油車呢。前段時間還鬧出電動車騙補的新聞,難道新能源車不適合推廣么,還是有什么痛點。
電動車的優勢有很多的,環保,安靜,加速快。然而為什么推廣效果不好呢,痛點有很多,其中最大的痛點是,續航里程小。我們可以腦補出很多因續航里程小帶來的困擾,得出的結論是,在現有的電池技術和充電基礎設施條件下,電動車實用性不大。
這個問題各主機廠怎么應對的呢?
特斯拉方案:表中不難看出,就續航和充電方案來看,特斯拉做的最好,采用能量密度最大的松下的18650鋰電池,MODEL S ?90,電量90kwh,續航里程509km,快充4.5小時,慢沖10.5小時。特斯拉超級充電站只有那么幾個,大部分人只能在家慢沖,一般汽油車,續航600km,加油時間5分鐘,加上星羅密布的加油站加持,根本不用擔心沒油了,續航這一塊,特斯拉還是有待進步。
主流方向:從新聞媒體消息來看,解決續航這一問題,各主機廠主要還是增加電池容量,增加續航里程。還是回歸到了電池技術的進步,需要能量密度更高,更安全的電池,這談何容易。
電池技術:自1992年索尼開發出商用鋰電池,由于其能力密度高,可重復利用等優點被廣泛推廣。但是鋰電池也有其缺點,安全性差,容易爆炸。由于這一致命問題,鋰電池只能在手機等工業電器中應用,還不能達到汽車級的要求。在特斯拉出來之前,電動車一直默默無名,特斯拉在眾多電池中選擇了能量密度最高的18650鋰電池,并用一套先進的系統管理好了鋰電池的不穩定性。才讓特斯拉電動車有出色的續航里程。然而近十年電池能量密度并沒有大的突破。石墨烯電池,只停留在理論水平,要量產,汽車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燃料電池是終結者么,我們需要解決燃料氫氣大規模生產的問題。按照《三體》的推測,一個世紀后我們會掌握核聚變技術,研制出核能電池,可徹底解決續航問題,總之,就目前來看,希望電池能量密度技術的進步來解決電動車續航問題似乎到了天花板。
啟發:產品工程師在討論產品需求的時候,總會舉一個例子,在蘋果手機出來之前,諾基亞電池可以續航一個星期,還配一個備用電池,但是蘋果還是干掉了諾基亞,有的時候為了產品的完整性,可適當的忽略需求。我們在用iphone的時候并沒有因為續航問題有多大的不便,那么喬幫主是怎么考慮的呢,iphone只需要配備工作一天的電量,工作環境可允許隨時隨地充電,實在沒有條件,帶個充電寶。若一味的追求續航,對標諾基亞,估計iphone要做成大哥大了。
妥協的方案:對標汽油車的續航,電動車需要加一個掛車裝電池了,iphone的啟發,除了增加電量之外,我們可以利用快充技術。適當的減小電池,縮短充電時間,增加快充站點。30kwh,300km續航,15分鐘充滿電,增加快充電站。試想,當我們高速上開了兩個小時車,乏了,找個服務站抽根煙,電充滿了,繼續趕路。
我想現有的技術可以做到這一點。